电影与媒介
作者:周雯 孟可
责任编辑:张煜
版权:《当代电影》杂志社
来源:《当代电影》2024年第11期
周雯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孟可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
提要:VR大空间作品的“井喷”式增长再次激发业界、学界对于虚拟现实艺术呈现与产业发展的未来想象。本文从技术、叙事、运营三重维度,系统探究VR大空间的生态逻辑,指出技术维度上的大空间娱乐技术、多模态交互手段,与叙事维度的参与者身份界定、社交环境场构建,共同推动VR大空间满足观众在生理和心理层面对“沉浸”的双重需求。同时在运营维度上,IP改编与“一鱼多吃”模式连接线上与线下,强化VR大空间作为线下文化消费场所具备的工业化、平衡性、可复制特点,推动VR大空间成为元宇宙时代下的“未来影院”。
关键词:虚拟现实大空间 LBE技术 沉浸式体验 未来影院
一、正在进行时的VR:
放映、体验到VR大空间
二、三重维度构建 VR大空间生态
图 1. 《消失的法老》中的 LBE技术
(图片来源:IT时报)
图2. 《消失的法老》中观众的“灵魂”形象
(图片来源:Emissive/Excurio)
表 1. VR大空间作品的 IP原型
三、元宇宙时代下的“未来影院”
表 2. 不同线下体验活动
图 3.HTC VIVE开发的群组管理系统
(图片来源:VIVE BUSINESS)
注释
(1)Arvind Ramtohul and Kavi Kumar Khedo, Location-Based Mobile Augmented Reality Systems:A Systematic Review,in Aurelia. S and Paiva.S eds.,Immersive Technology in Smart Cities,EAI/Springer Innovations in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ing,2022,pp. 41-65.
(2)K.Kilteni, R. Groten and M. Slater, The Sense of Embodiment in Virtual Reality,Teleoperators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2012,21(4):pp. 373-387.
(3)O.Blanke and T.Metzinger,Full-body Illusions and Minimal Phenomenal Selfhood,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09,13(1):pp. 7-13.
(4)V. I. Petkova, M. Khoshnevis and H. H. Ehrsson,The Perspective Matters! Multisensory Integration in Ego-Centric Reference Frames Determines Full-Body Ownership,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1(2):p. 35.
(5)S. Gallagher,Philosophical Conceptions of the Self:Implications for Cognitive Science,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00,4(1):pp.14-21.
(6)Thomas Maschio,Storyliving: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how audiences experience VR and what that means for journalists,2017(7),Retrieved from https://newslab.withgoogle.com/assets/docs/storyliving-a-study-of-vr-in-journalism. pdf.
(7)徐小棠《〈风起洛阳 VR〉:虚拟现实影像的应用创新》,《当代动画》2024年第1期。
(8)共同虚拟《〈消失的法老〉:金字塔IP+大空间沉浸式技术探索,文旅元宇宙重塑消费场景》,https://www.urbanlight.cn/newsdetail/889bf655-c036-3963-d709-2f8a2f213d67,2023年8月31日访问。
(9)王楠《基于具身视角的VR电影场境叙事》,《当代电影》2018年第12期。
(10)[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0页。
(11)Don Ihde,Bodies in Technology,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2,p. xi.
(12)Dolan D and Parets M,Redefining the axiom of story:The VR and 360 video complex,Tech Crunch,2016.转引自周雯、徐小棠《中国虚拟现实艺术发展报告(2016—2021)》,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22年版,第11页。
(13)丁妮、范笑竹《VR影像叙事:虚拟空间创设、情境信息编码与受众身份认同》,《电影评介》2022年第1期。
(14)周雯、徐小棠《中国虚拟现实艺术发展报告(2016—2021)》,第7页。
(15)戴锦华《VR技术会引发电影革命吗?》,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U4y1w7cK/?spm_id_from=333.999.0.0&vd_source=f39938bb038882660dec41e70fd6c1af,2021年9月17日访问。
(16)Tajfel.H and Turner.J.C,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flict,in W.G.Austin and S.Worchel eds.,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Monterey,CA: Brooks/Cole,1979,pp. 33-47.
(17)Jule Selbo,Film Genre for the Screenwriter,Routledge,2015,p. 247.
(18)丁妮、刘梅《VR影像的节奏特性及叙事效果研究》,《当代电影》2022年第12期。
(19)金典、喻国明《体验时代:传播机制的系列改变与传媒产品的设计要点》,《新闻论坛》2022年第3期。
(20)余潇、周雯《元宇宙时代的未来公共领域转型——从哈贝马斯到电影化虚拟现实》,《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年第8期。
(21)VIVE BUSINESS官方网站,https://business.vive.com/cn/solutions/vive-location-based-software-suite/。
(22)徐小棠、周雯《建构数字文化记忆的辅助工具:虚拟现实记录影像的美学特征及其文化外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年第12期。
(23)[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译林出版社 2011年版,第5页。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决策咨询(重点)项目“虚拟现实技术赋能首都数字艺术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2JCB01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