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评议
作者:王海洲
责任编辑:杨天东
版权:《当代电影》杂志社
来源:《当代电影》2024年第12期
王海洲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教授
提要:舞剧电影《只此青绿》的创作灵感萌发自《千里江山图》,结合舞蹈、电影等艺术表现手段,弘扬了中华文化之美。影片依托北宋徽宗年代的颜色审美,渲染主色“青绿”,在银幕上为宋代美学的现代呈现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青绿”。影片也借助蔡京的题跋和古代文人“听雨”的生活习好,浓墨重彩地表现了“画学”“听雨”等华彩篇章,传达了《千里江山图》乃天地众人共绘的意念。
关键词:《千里江山图》 宋代 文化 审美
一、青绿:何以“只此”?
美术大家列宾说过,色彩即思想。(3)人类对色彩感知有共通之处,但是,色彩感知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深植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色彩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中国历史题材电影的主色调多采用暖褐色,这种深沉的色调可以很好地象征中国古代历史——无论是明清还是秦汉。在现代人看来,这种来自中国古代绘画长久存放衰变出的黄褐色色调与电影表现历史题材的影调交相辉映。崔嵬导演拍摄戏曲电影《野猪林》时采用了这一色调,尤其是影片最后,林冲和鲁智深一起投奔梁山的画面,其色彩与构图,在银幕上营造出了宋朝经典绘画的场景。《只此青绿》则依托《千里江山图》,在银幕上为宋代美学的现代呈现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青绿”。
《只此青绿》这部以北宋徽宗年代为背景的艺术作品,从舞剧到电影,都以“青绿”冠名,自有深意。青绿来自“七色”,“绿色,在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系列里,由于其‘波长’居中,明度高于红色,纯度较低,处于中性色彩地位,是人眼最为适应、心情最为舒畅的色彩。绿色与花草树木接连,与山水田野接近,属于大自然之色,给人类一种平静、安逸、和平、幸福之意”。(4)青色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指向多元。《荀子》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此时的“青”靠近蓝色;李白在《望天门山诗》中吟道:“两岸青山相对出”,此时的“青”则明显近绿;李白在《将进酒》中怒放:“朝如青丝暮成雪”,此处的“青”,又偏黑。按光谱的颜色顺序,“青”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即发蓝的绿色或发绿的蓝色,深绿色或者浅蓝色。
电影《只此青绿》虽有主色“青绿”,但通观全片,五色均有呈现,按照随类赋彩手法配比形成色彩的节奏美感。画院的“女官”们着朱红色外衣配宝蓝色长巾,呈现宫廷女官的端庄得体;“少年画师”身穿活泼的藕粉色,还在头上簪花表达少年意气;“山涧村民”身着白衣,在山水间格外醒目;“篆刻人”则依托刻石及其伴生的石粉,在花青色衣服上添加红泥。这样,影片的主色和辅色有机搭配,营造了银幕上斑斓的缤纷世界,渲染了古中国的绚丽壮美。
二、画院:有史为证
三、听雨:明志抒怀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少年、壮年、老迈,而今三幅听雨画面,述尽一生悲欢离合。虽然王希孟生命短暂,只能算作活到今天所说的青少年时期,但如电影所述,他却走尽了蒋捷阐述的人生三境界。画院时期,王希孟青春勃发,前途无量,也是最好的“红烛昏罗帐”时期;苦思时期,大雪纷飞中也有“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的人生感受;至于最后,雪地奉献,也有“点滴到天明”无奈。所以,重墨浓彩的“听雨”段落,结合宋代的“听雨”文化,自是传达一种人生况味。
上善若水,以水的柔性,附万物而呈百态。希孟如此热爱这个世界,纵情雨幕中,以全部身心感受自然;自然入心,又以身躯为笔,以舞姿为势,以舞者的刚健凌厉,书写山之峻拔;以舞姿的柔顺,展现河流之浩荡。舞姿象征了他书写千里江山的笔法,水花则是他激情迸发的才华的比喻。希孟在听雨中入境、悟道,在懂雨中完成了他的山水构思。
四、共绘:天地众人
注释:
(1)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宋史刑法志考正》,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第3页。
(2)王夫之《宋论(下)》,刘韶军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941页。
(3)东进生《电影美术师的天地》,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版,第127页。
(4)周登富《电影〈英雄〉·色彩·语言》,《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5)陈继儒《小窗幽记》,何攀译注,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21年版,第48页。
(6)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9年版,第31页。
(7)皎然《诗式校注》,李壮鹰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编辑:杨袁丁
校对:罗曾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