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新规带动下,被动债基规模迎来快速增长。2024年1月1日,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对于难以获得底层资产信息的公募类产品将提升银行持有的风险资本消耗,进而带动了其对底层资产透明度较高的债券指数基金配置需求。截至2024Q3,我国被动指数债基总规模已突破1万亿,占所有债基整体规模的9.9%。其中,债券ETF规模约1300余亿元,占所有指数型债券基金的13.4%。
债券ETF目前仍由机构投资者占主导。与股票型ETF持有人结构中个人投资者占比较高不同,尽管交易与配置的便利性,以及过去2-3年的债券牛市使得个人投资者持有债券型ETF比重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目前这一品种仍然是满足机构投资者,诸如银行、保险、FOF等,进行工具化投资配置的较好选择,并且依旧由后者占主导。截至2024H1,所有债券ETF的持有人中,机构投资者占比超过85%。
纯债类ETF分布矩阵:利率类偏中长端为主,信用类偏短端为主。我们将所有存量ETF按照信用级别和久期两个维度进行划分。从久期分布来看,国债ETF所跟踪的指数大部分以长端为主,久期普遍在4年以上。而短融ETF、公司债ETF、城投债ETF这三只信用类ETF则提供了不同类型与信用分布下整体偏短端的配置机会。对于部分日常较少跟踪个券信用风险或不适宜单券买入的投资者,ETF的交易便捷性不但提供了一个低门槛获取风险敞口的渠道,借助指数与组合投资介入,相比单券也可承受更低的信用与净值波动风险。
主动债基超额空间压缩下,债券ETF的成本优势价值逐步凸显。我们通过构建一个与中长债基整体久期相匹配的纯债ETF组合,同时为了尽可能避免期限摆布对于组合的影响与偏离,我们选择在各调仓期中,在给定组合久期的情况下,选择适中的目标YTM与组合凸性。最终结果显示,自18年以来至24年11月,尽管中长债基整体的年化收益仍领先20-25bp,但是其相对ETF组合的累计年化超额收益中枢逐级下降,本质是由于近年来债券市场的诸多变化使得主动管理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趋于弱化。在超额获取难度显著上升的当下,债基ETF每年15-20bp成本优势的价值也在逐步显现。
风险提示:经济恢复超预期、过去的业绩不代表未来的表现。
文章来源
本文摘自:2024年11月21日发布的《债券ETF:现状与投资价值》
唐元懋,资格证书编号:S0880524040002
吴宇擎,资格证书编号:S08805160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