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氏·文化
来源:网络
一村送出3邹姓将军
深厚历史底蕴
昌城村位于沣水镇境内,村落不大,约有一百户人家,南面沣水村之南有凤凰山、张家山等群山连绵,东边十里之遥便是“金山”、炒米山,山山相连,北望花山、四宝山,黑铁山东西横贯,西面不远处马庄山、唐庄山两山相映。它处在群山怀抱的盆地中央,唯独西北方向与辽阔的鲁中、鲁北平原相连。
它是古时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的相会点,交通要冲,是南北向东西向的古代驿路或驿站。
沣水村西南凤凰(原名黄山)山脚下,泉水涌出,形成湖海,泉水清澈透明,汇集成德会(后称猪龙)河,流经昌城村的西部,向西北流去。所以这里土地肥沃,旱时灌溉,涝时排水,物产丰饶。古时驿路通畅,以利交通中原诸侯。有此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据此为都,自是西周中期以前,齐侯的理想之所。故有“临淄万京昌城万城”的传说,我自幼就有耳闻。
据有史料记载,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统帅燕、秦、韩、赵、魏五国兵马从齐国北部入境,势如破竹,几月间攻下齐国首都临淄等70多座城池。因统帅乐毅的赫赫战功,被燕昭王封为“昌国君”,成为昌国城的主人,由此昌国城名声更为远扬。好景不长,由于燕国后继燕惠王治国无方,被齐军打败,跨度35年的燕齐战争宣告结束,乐毅将军的封地昌国城又回到齐国怀抱。此后,自西汉至北魏,历代封建王朝都设置昌国县,直到隋朝昌国之名才“不见于史”。
乐毅虽不为昌城籍人,他却是当时昌国城的主人,又为当地人民的安定生活做出贡献,得到人民爱戴,因而有清代《淄川县志》记载了扈养生、高肇翰《昌城怀古》七言绝句二首:“茅屋萧萧只教楹,村名乃是古城名。繅车声里人闲聚,指点江山沈乐生。”“十二山河已破城,孤城渺渺却全安。若还笼轴人多志,未必景军惜弹冠。”高诗表露了清代昌国城的萧条,也表露出对乐毅将军的衷爱之情。当地人乐道乐毅将军练兵场地:跑马地,操步岭……这些沿用了近千个三百年的地名,作为昌城村的邻村沣水人,也是耳详能熟的地方。随着时空的流走,昌城的辉煌已成为过去,却使人难忘。“昌国故城遗址”已定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昌城村,由于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后来名人辈出创造了条件。
邹振岳
清光绪年间,闻名乡里的昌城人邹振岳,癸巳(公元1893年)成进士,调署保定府,转补天津大吏。因“言行卓异,荐绩功以道员用,加二品衔,赏戴花翎。”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夏,因“勘验子牙河,触炎歊波涛,积劳成疾”病死于官府,终年60余岁。
邹振岳自幼聪颖好学,知识渊博,爱好书法,尤善行书,酷爱诗词,能脱口而出。
传说,他一次到江南巡游,当地贡生秀才,攻其不备,提出与其对诗,先曰:“江南是多山多水多才子。”话音未失,邹振岳顺口答曰:“山东是一山一水一圣贤。”他以泰山为五岳之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孔子为儒家圣贤闻名世界,而盖压群雄,为鲁人增光添颜。他的佳话趣事流传颇多,昌城人津津乐道,引以为豪。他的家舍至今保存完好,古香古色,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建筑。
一村邹氏三将军
邹振岳的后人,也是人才济济,在抗日战场和解放战争的革命洪流中,涌现出解放军的三位将军。
第一位邹平光,1938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三次负伤。历任连长、营长、团长。1950年入朝作战任师参谋长,参加了第一至五次战役,被授予朝鲜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和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回国后,由市长升至北京卫戍任政委,曾获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中央军委独立荣誉勋章等,1984年离休。
第二位邹林光,1938年入伍,同年入党,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三军,转战于胶东抗日根据地。历任排长、政治指导员、营长、团长,在完成牡丹江剿匪任务后,转地方工作。1980年任基建工程兵水电指挥部副主任。1983年离休,副军职。
第三位邹光炳,1937年入伍,参加了著名的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文化教员、指导员、团长。解放战争中参加过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建国后,历任解放军军校和部队指导员职务,荣获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勋章。82年离休。(三位均入淄博市103位将军名录)
一个百户人家的村落,送出了邹氏三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军,这在淄博市也该是独一无二吧?!
后站邹平光,前左邹林光,前右邹光炳
“这张合照是十多年前父亲去北京看望林光爷爷时留给父亲的纪念照。照片拍摄于邹林光爷爷家中,拍摄时间大约在2002-2003年间。”现居山东淄博张店区邹晓兵宗亲提供了这张照片。
据邹晓兵讲,三位都是十五六岁时出去参加革命,建国后都曾回家探亲多次。三位将军近年相继过世,现在昌城村都有他们的直系亲属。
※声明※:本公众号旨在传播邹氏家族文化及信息,文章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您对本文内容如有更权威和专业的说法,表示尊重,欢迎留言讨论。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宗亲投稿邮箱:1114574406@qq.com
编辑部微信号:
CL028866欢迎投稿
弘扬家族文化,分享点赞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