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氏a天下
资讯
寻根
家风
传承先祖美德·弘扬家族文化
作者:邹世清
龙图世家 南谷情怀
追溯邹仪周的家族渊源,其祖籍福建省连城县四堡镇,系出泰宁南宋状元邹应龙之后。南宋庆元二年,邹应龙状元及第,历官二十四任,拜龙图阁直学士、端明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等高位。他功于社稷,德行天下,后归隐泰宁,被封为太子少保、开国公,获理宗皇帝亲书“南谷”二字,逝世后谥文靖。
施政惠民,异乡留芳
延平府(南剑州)自宋朝出了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理学四大儒,被誉为理学之邦。在宋代文教兴盛。自宋以来南平的学子,多有考取功名者,不乏政声斐然,造福一方,留芳他乡的名吏嘉宦。邹仪周就是便是其中杰出代表。光绪《丹徒县志》在官职志中邹仪周以清代首位名宦载之:邹仪周,字西斋,福建南平举人,顺治十八年任丹徒县,康熙初,请建营房,兵民不扰,士民勒石焦山纪之。归后,死于𦖠逆之难。在清康熙《大清一统志》卷63:镇江府(二)《事闻赠直密阁谥忠襄》目录记载:邹仪周,南平县人,康熙初知丹徒县,请建营房,兵民不扰。征输悉除耗羡,士民勒石焦山纪之。后死于𦖠逆之难。邹仪周以名宦记载于《大清一统志》,表明在清代《江苏省通志》亦有记载。
一江明月 两袖清风
邹仪周任内免征耗羡,在清初地方官员实属罕见。康熙二十四年,吏部才提出:督抚等保举府州县官,须保证两条,其中一条,是在册内填上一项,被保举人“无加派火耗”的字样。如保举不实,对保举人予以处分。吏部这项规定,邹仪周早在24年前就自觉恪守。作为一位七品官员,惜民生之维艰,为民着想,悉除耗羡,在当时极为难得。史书载:康熙皇帝和朝廷要员对地方加派税赋多有看法。康熙四年三月,康熙皇帝痛斥说:“地方官贪婪者多,征收钱粮,加添火耗等行为,借端肥己,献媚上官”。康熙六年,内弘文院侍读熊赐履也指出 “私派倍于官征,杂项泛于正额,民不苦于正额之有定,而苦于杂派之无穷”等问题。清朝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在《示亲民官自省六戒》中有杜私派一条提到:至于任意苛敛,种种诛求,乘机自利,不啻为盗取人,定然自有后祸,是不可不戒。邹仪周与于成龙同是顺治十八年任知县,在劝耕励农,社会治安,严禁火耗银等县政治理颇有相似之处。其廉洁可与清代第一廉吏于成龙相媲美。
上图:乾隆版《福建通志》邹仪周传略 注:本志载由邹春松提供
坚守节义 宁死不屈
康熙十三年三月(1674),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州举兵反叛。耿精忠叛乱之初,听闻邹仪周贤名,令伪都督曾养性招揽其共谋大业。然而,邹仪周对反贼自私自利、涂炭生灵的行为深感痛恶,面对耿逆的高官厚禄诱惑,他严词拒绝,不为所动。逆党恼羞成怒,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他遭受了严刑酷打,但始终未曾屈服。面对耿逆的威逼,他大义凛然,痛斥逆党,彰显出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最终,因伤势过重,呕血而亡。邹仪周在生与死的择决面前,践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信仰,向死而生。他是延平府诸县在“甲寅耿变”唯一殉难的名贤。
上图:嘉庆版《南平县志》邹仪周传略 注:本志载由邹春松提供
功昭日月 名垂青史
上图:光绪《丹徒县志》官职志-名宦 国朝(清朝)首页 邹仪周位列首位
石碑虽蚀 墨香犹存
史载邹仪周学术成就一 :《焦山古鼎铭文》碑刻
焦山古鼎依据《光绪丹徒县志》记载是西周宣王时期的文物,学名无惠鼎。简称焦山周鼎,内有铭文九十四字,蚀一字。在镇江焦山,周鼎和被历代书法家尊称大字之祖《瘗鹤铭》最为著名,是焦山镇山之宝。
在镇江焦山碑林,有一块是邹仪周《焦山古鼎铭文》碑刻(附图4)。内容分三个部分:
1、古鼎古篆铭文拓片。2、古篆铭文释文。3、邹仪周所写的跋。
上图:镇江市焦山碑林展馆游廊嵌置墙上邹仪周《焦山古鼎铭文》石刻
书香门第 纂志世家
邹仪周父子学术成就二 :康熙《延平府志》、康熙《南平县志》
邹仪周家族,一门六代,除本人是举人外,后代出四贡生。邹仪周重视子女的教育,常给子女讲述先祖邹应龙小时家贫,无钱买书,借书抄录典籍,苦读中状元的故事,来引导子女。子知父苦心,自觉勤奋读书,长子邹廷韶在康熙十一年为县学拔贡、四子邹廷机在康熙五十四年为县学岁贡;两个来孙:邹元振、邹元抡不因父辈(注:元孙邹光泰因高祖邹仪周为国殉难,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荫封为恩骑尉)因袭获爵而不求上进,自立求功荣,亦获得贡生身份,均在《南平县志》选举志中记载。邹仪周祖父邹天明字国恩,因孙荣而封赠文林郎。邹仪周家族是当时南平县少有的书香之家。除了长子邹廷韶进京国子监就读失联,其后辈三位也学有成就。
来源:邹氏春秋
审核:邹序仪、邹明、邹锡尧、邹常举、邹海兵、邹光权(排名不分先后)
声明:本公众号旨在传播邹氏家族文化及信息,文章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您对本文内容如有更权威和专业的说法,表示尊重,欢迎留言讨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宗亲投稿邮箱:1114574406@qq.com
编辑部微信号:
CL028866欢迎投稿
弘扬家族文化,分享点赞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