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初,大部分企业均会组织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安全生产目标、指标和具体任务,此举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安全茂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责任书签订覆盖不全面
有些企业的安全责任书只组织生产经营单元签订,比如子公司、分公司、车间、班组,却忽略了人力、财务、行政、纪检等职能部门的责任指标分解。
要知道,企业的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协同工作,不仅仅只涉及生产经营环节。
人力部门负责员工招聘、培训、岗位能力鉴定和绩效考核等,如果在招聘时没有把关员工的安全资质,或者没有组织有效的安全培训,或者没有选拔合适的人员到适宜的岗位,就会导致员工因缺乏安全意识和技能而引发事故。
而财务部门负责安全资金的预算和拨付,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安全资金是否到位,就会影响安全设备设施的购置、维护和安全措施的落实。
行政部门负责办公区域的管理、车辆调度等,若办公区域存在安全隐患未及时发现和整改,或车辆管理不善,也会引发安全问题。
纪检部门在监督安全制度执行和安全责任落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不在责任书中明确相关任务指标,就会安全管理的监督环节出现漏洞。
如果安全责任书签订未涵盖职能部门,会使其认为安全管理与自己无关,在工作中缺乏与生产经营单元的沟通和协作,无法形成全员参与、共同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不利于企业安全文化的培育和发展。
二、安全责任书内容缺乏针对性
有些企业的责任书对目标指标设定不明确或不合理,安全目标要么过于模糊,如 “确保本部门安全形势良好”、“零事故”、“零伤害”等,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和可衡量的标准;要么设定过高,不切实际,如要求高危行业的一线班组全年零隐患、零违章,使基层认为无法完成而失去动力。
还有些企业的安全责任书内容往往是通用条款,没有结合下属不同企业、不同部门、不同班组的具体工作内容和风险特点进行定制,导致在执行过程中无法有效落地。
有的企业则对责任书任务指标界定模糊不清,对于一些交叉工作领域或涉及多个部门协作的任务,安全责任划分不明确。
三、安全责任书未进行充分的沟通
在制定和签订安全责任书过程中,企业没有充分听取下属单位或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使得他们对安全责任书的理解和认同度不高,会觉得安全责任书是上级强加的任务,而不是自身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从而影响执行效果。
签订流程形式化,责任书内容没有进行充分的沟通培训,下属单位在不了解责任书具体内容和自身安全责任的情况下就签字,导致对安全责任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无法有效履行责任。
同时,有的企业缺乏对责任书的监督与考核机制。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来跟踪安全责任的落实情况,或者虽有考核制度,但考核指标不明确、考核方法不科学。
此外,安全激励与惩罚措施也不配套。安全责任书只强调了责任和惩罚,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或者激励力度不足。
四、责任书缺乏对动态变化的考虑
企业未考虑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变化因素,如新增生产线、新工艺、新设备引入后,没有及时更新安全责任书内容,或者当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人员变动时,安全责任没有及时重新梳理和明确。
责任书也缺乏定期回顾与修订,一旦签订就一年不变,没有根据企业发展、法规变化、事故经验教训等进行定期回顾和修订,随着时间推移,责任书可能与实际情况脱节,无法适应新的安全管理要求。
由于微信平台推送规则改变,如果您想每天第一时间收到小编推送的文章,欢迎将《安全茂》公众号设为“星标”。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仅供参考,读者不应单纯接受公众号信息而取代自身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本公众号不对任何因使用本号所载内容所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