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急救包丨如何与孩子讨论是否回老家过年?|| 渡过

健康   2025-01-27 19:48   北京  


春节即将到来,对于抑郁青少年和青少年家长来说,不可避免的走访亲友拜年会带来一些困扰。


就此,我们邀请张迎老师给大家解读。


张迎

渡过成都之家咨询师



心理治疗师、急救医学副主任医师

从事大学心理工作20年、中小学心理工作5年

擅长:抑郁、焦虑、亲子关系,尤其擅长危机处理



休学孩子的心理底色是什么?孩子之所以上不了学,是心力不足。


心力是调节情绪、应对压力、遭遇挫折尽快恢复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


心力不足就决定了孩子心理层面会有顾虑、羞愧、害怕、恐惧……


行为层面会有逃离,如不愿参与家族活动,就算回老家,呆在房里也不想出去;即使出来见人,也可能戴上耳机听歌,低头打游戏、玩手机......


当然孩子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有孩子反而愿意回去见老人,可以得到更好的疗愈。

尊重

孩子的选择


是否回家看老人的问题上,可以尝试和孩子聊一聊,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因选择否定孩子。


即人是人,问题是问题,讨论问题,谈判大于说服。


首先,讨论是否愿意回去?


如果不愿意回去,是所有的地方都不愿意,还是哪些地方不愿意去?


如果愿意回去,哪些人愿意见,哪些不想见?


其次,孩子休学属于个人隐私。


父母如何尊重孩子的隐私。可以和孩子讨论哪些人面前可以提及现状,哪些人面前不愿提及?


第三,如何理解亲戚的问候?


亲戚朋友问候只是出于礼貌,我家的孩子怎样,在别人心目中没有那么重要!我们怎样回答别人或许根本就没放在心上!


所以在亲戚问,回答“就那样”即可。


只是用了一些策略而已,没有对错,只有适合,过有弹性的生活也没错。和孩子站队更重要。借此机会成为走近孩子的契机,而不是疏离的时机。

允许一切发生


了解了孩子的底色,孩子要应对回家见老人是个不小的挑战。所以,孩子愿意回家就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孩子不愿意,也允许。


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强,解析能力很弱,如果让孩子在过年回老家,让他感受到自己是受害者,会更痛苦。


原本回老家是为了感受爱,改善亲子关系,如果得到的是不好的后果,那就得不偿失。


孩子不愿意去,选择留在家里,需要评估危险性。


如果是安全的,父母不在家,说不定更可以情绪自由、游戏自由、睡自由,饿了可以点外卖,做自己平时想吃又吃到了的,孩子正求之不得!


爱与不爱不在于这一次去与不去。有时遗憾也是另一种需求。家人选择一起旅游也是不错的。


如果父母觉得孩子应该回去,自己要反思:这个“应该”是谁的声音?有没有为别人的评价而活着?


大过年的,初心是为了开心。那就不忘初心,尽量选择让大家都开心的方式。


开心是什么?把自己的心门打开,允许自己出去,也允许别人进来,流动就好。



相关阅读:

正月,跨过春节这道槛

年夜饭,藏着家庭关系的密码

“熊孩子”和“亲戚十万个最近怎么样”哪个更闹心?

春节,你读懂孩子的恐惧吗?



渡过
抑郁科普平台 抑郁患者康复社区 青少年抑郁完整解决方案平台 知行合一 自渡渡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