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我们的女儿忽然黑白颠倒,连续4天睡到晚上8点才起床。我们意识到,孩子已经病已经相当严重,不能只做心理咨询了。于是去本地的精神科,确诊为抑郁症。孩子自述有强迫行为,医生建议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双管齐下:每周一次咨询+随诊开药。吃了10天药,到开学了,一开始,女儿适应艰难,每天最少两节课要打瞌睡,现在基本上不打瞌睡,课也大致能听懂。最近一次考试,女儿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老师表扬她作文写得好,还作为范文贴在教室的墙上。这些都是在生病吃药、不断请假的情况下取得的,真不容易!从发病到治疗,现在已有两个多月,我们夫妻只是新手上路,但一切足以刻骨铭心。孩子生病,多数家长会面临一个选择:坚持上学还是休学?当时,我们的意见是先休学一年,等孩子心态更健康一点再复学。我们想:坚持上学固然好,休学也未必不好。长远来看,身心健康比学业更重要。我跟孩子说:我们活得简单纯粹一点,学会“听从内心真正的召唤”。可是,孩子的态度非常明确,想回归校园,那里有她的小伙伴儿,一起闹一起笑也许更有利于恢复。于是,我们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她回归校园。既然如此,我们能做的,是竭尽所能“改良”孩子周边的小环境。我们真诚而恳切地拜访班主任,说明孩子的情况,恳请降低对孩子的要求。班主任特地与孩子单独交流,分析孩子的优点,告诉孩子老师不在乎排名,不在乎升学率,让孩子放下了“担心没考好拖班级后腿”的后顾之忧。语文老师也细细呵护孩子的自尊心,表扬女儿字写得好等优点,让孩子一点点找回自信。最开始,孩子每天都要打2节课的盹晚,上回家,心情也很沮丧,第二天不想到校。是班主任的宽容,老师们的肯定与鼓励,唤醒孩子内心深处的动力,她才能克服困难,走到今天。所以平时和班主任、老师保持良好互动很重要。向老师表示我们做父母的无奈又积极的心情,激发他们的“恻隐之心”,从心底愿意帮助孩子慢慢地重新站起来。
我们考虑到精神疾病的治疗是漫漫长途,决定在省内就医,现在看来是正确的选择。我们这里的医生和咨询师都比较年轻,自身也在成长中,愿意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待孩子,孩子也越来越喜欢和医生交流互动,这对于治疗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争取做一个“高质量的病人”。看病的时候,备好小纸条,尽量把近况简明扼要地说清楚。比如,吃药之后睡眠的状况、晚上惊醒的次数、最近一周出门的频率、肠胃问题是不是更严重、皮疹好了没有等等,都告诉医生,便于医生判断孩子是否需要换药、是否需要调整剂量。我觉得,除非孩子病情复杂到本地精神科难以处理,不然不必舍近求远,否则一路劳顿消耗时间精力太多,难以为继。孩子患病,我们最初难免惊慌茫然,甚至心力交瘁。不过,父母必须先收拾起自己的恐慌焦虑,才能开动脑筋,想出办法帮助自己的孩子。女儿最严重时,躺在房间,门窗紧闭,每天晚上8点左右才起床,一天只吃一顿饭。我们不知道孩子生了什么病,手足无措,吃不下,睡不着,每天焦急地上网查啊查啊,多希望能马上找到一颗仙丹,救我的孩子于水火之中……一天晚上,孩子还没起来。我看着一锅面条汤,突然顿悟:“我把自己弄到这样吃不下、睡不着,如果垮了,谁来陪孩子治疗?”这样想着,我把面条汤吃下去。吃完后,缓过劲来,有了精神,思路也开始顺起来。终于明白:有时候我们深陷其中,不得解脱,也许就是火候未到,不如暂时放下,转移注意力,分散焦虑。 有一天,看到心理学家艾利斯的话,“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突然想通:我们无法替代孩子的人生。有句土话叫“娘能生儿身,不能生儿命”,今生今世,我生了孩子的身,但终归没办法生他的命。孩子生病,我不能替他生;他考试,我不能替他考。他的人生,终究是用他活生生的灵与肉,来经历这人世间属于他自己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这时才慢慢想开:没有如意的生活,只有想开的人生。面对无常的命运,哪怕再不堪再无奈,都应该要去面对,接受。曾经对孩子说过的一句话,让她特别受用:“孩子,咱们都不怕,想说啥说啥,你想做啥就做啥,爸爸妈妈的肩膀就是你的靠山,天塌下来,爸爸妈妈给你顶着。”孩子生病,我们家一下子陷入茫然-焦急-紧张-忧虑的死循环。还好,我们抛弃了病耻感,向亲朋求助,借助关心我们的人的力量。亲友、老师、医生在两个月里给予了我们各种建议,帮我们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家长要学会理性智慧的选择告知对象和沟通的方式,并征求孩子合理意见,善于求助,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和帮助。1. 药物治疗起效快,可以比较快帮助孩子摆脱病态。2. 心理咨询很重要,找到能和孩子顺畅沟通交流的咨询师,帮孩子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生存逻辑”。3. 运动和兴趣:运动确实对抑郁改善有好的效果,兴趣爱好可以激活和调动孩子的大脑。简则明,多则惑,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贯彻执行、长期坚持即好。最后还想说一:女儿病后,我才意识到,女儿的性格:内向、敏感、固执、善良、较劲儿,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遇到什么“坎”就会爆发。家有这样的孩子,是缘,这病就是我们和孩子逃不过的“劫数”。孩子生病,家长不要有“摊上这么个孩子”,上辈子造了什么孽啊”的想法,承认孩子有“敏感基因”,爱孩子“如她所是”,而非“如你所愿”,真正做到接纳自己的孩子,是走上疗愈之路的第一步。关注渡过,倾听患者心声,了解精神健康知识,寻找更多帮助过了一个元旦,又将迎来春节。
2025年已到,蛇年将来。
我们总说,新年新气象。
对于孩子停滞的学业和生活,
对于家庭被扰乱的状态,
我们,可否借着万物复苏的东风,重启?
渡过设定了复学系统方案,有丰富服务套餐可供选择,点击了解详情
征稿启示
渡过公号日常向读者征集对抗抑郁、双相等精神疾病或陪伴、见证家人、朋友等抗击疾病的经历、感悟。征稿要求:
1. 重点突出、三观端正、内容真实,原创首发于渡过平台。
2. 原则上字数不少于1000字,诗歌不少于12行。
3. 投稿时,鼓励提供自我介绍、头像、封面图。投稿邮箱:zhangjinduguo@163.com,若录用会在两周以内回复。两周以内未回复可视为拒稿。刊登一周以内(含刊登当天)的赞赏属于作者。作品一经提交,使用权、修改权归主办方所有,主办方有权将作品在渡过自有及授权的第三方平台进行发布,也可按需进行编辑再发布。作品刊登公号后由于作者自身原因撤稿,应退还已获得稿费及打赏,且半年内本号将不接受你的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