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咨询师专栏】邹宝娟:童年创伤疗愈之路——行动指南

健康   2025-01-24 23:56   北京  

图源:Pexels


上篇《童年年创伤疗愈之路——疗愈中的二次成长》(点击阅读),向大家介绍了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借讨论CPTSD,我们了解了童年创伤可能带来的影响。


本篇着重探讨如何从创伤中疗愈,创伤疗愈也可以是我们二次成长的契机,在疗愈中重新收获自主、幸福的生活。我们经历的创伤可能并未达到CPTSD的程度,但本文对我们疗愈童年创伤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除具体介绍方法,还为设计了几套小练习,供大家自助疗愈,此外,我还会分享我在疗愈过程的心得体会。


大家在练习或阅读过程中,可能会体验到情绪涌动,请大家保持对自身的觉察。如果情绪浓度已经超过了你的承受范围,请及时停下来,进行深呼吸、喝杯热茶、洗个热水澡等自我照顾。


童年创伤疗愈,涉及到认知、情绪、身体、关系等多个层次,不同层次之间相互关联。


认知疗愈:如何对付内在批判者?


认知疗愈是整个疗愈进程的第一步,实际上,当我们对CPTSD或童年创伤形成科学的认知,就已经开启了疗愈之路。想要了解更多CPTSD,请(回看上篇


当我们对其有了充分、科学的认知后,就会认识到情绪闪回、自我贬低的想法、难以与他人保持亲密的人际关系等,都是CPTSD的核心特点,这些生存策略的习得,是受我们早年童年创伤的影响,这并非我们个人的缺陷。这些科学的认知能有效帮助我们削减内在批判者的声音,帮助我们认识到有问题的并不是我们,我们也就可以更有力量地开启后续疗愈的进程。


认知疗愈的第二部分是如何对付内在批判者。首先我们得先识别这些声音。


我提取了三种最常见的自我批评的类型,当我们觉察到它们以后,尝试发展与自己的积极对话,来取代那些自我批判的声音。


练习邀约:

大家可以尝试用最温柔的语调对自己说以下的积极对话,并感受练习后的感觉,欢迎留言分享。


①完美主义


情境举例:当我没能完美地完成任务时,我可能不停地自我反省,脑子不断回放任务的各个细节,在每个没能完善的细节上都进行一次自我苛责。


自我积极对话:过去我追求完美,是为了获得安全和支持。如今我不再需要依靠完美来获得爱。我允许我自己犯错,犯错并不意味着我不可爱,我始终爱我自己。


②自我憎恨、自我厌恶


情境举例:今天嘴角位置上长了一颗痘痘,我心想:“好丑呀,别人看到一定会嫌弃我”。


自我积极对话:不管怎样,我都是一个足够好的人。我不需要因为正常的情感和特点对自己感到羞耻,厌恶自己、谩骂自己。我会将这些转化为愤怒,回击那些羞辱我的人。


③应该/必须


情境举例:地铁上没有给长辈让座,我心想:“我怎么这么自私自利?我应该考虑别人更多”。


自我积极对话:没有任何事情是必须或应该去做的,除非是法律上的义务。我会用“我想要”来替代“我应该”,这些事情只有我想要做时才成立。我会减少对自己强制性的命令和要求,我会用更宽容的态度对待自己。


挖掘自身愤怒的力量,能够很有力地帮助我们阻断批判者的声音,例如愤怒地在心中对这些声音说:“停!闭嘴!”。


同时发展积极对话也需要刻意练习,练习之初大家可能觉得这些话说起来别扭、拗口,甚至听到这些话可能都会让你不耐受,觉得浑身不自在,那是因为你过去很少听到这样的对话。多次刻意练习以后,不仅不自在、别扭的感觉会减少,同时大家也会越发相信这些对话。


大家还可以提前总结自己的成就、克服过的困难、过往温暖的回忆,或者是你一些好的习惯、善行等,每当你要被自我批评的声音淹没时,看看这些提前总结的卡片,也会让你更加相信这些积极的自我对话。


解锁认知疗愈:

形成科学认知+识别与阻断内在批判者+发展积极自我对话


情绪疗愈:如何拥抱内在的小孩?如何成为守护自己的大人?


情绪疗愈是整个疗愈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情绪疗愈,实质是在哀悼童年创伤经历中的缺失,哀悼那些未被满足的依恋需要,也是在为年幼的自己发声,表达被压抑的、未曾表达的愤怒。有效的哀悼能帮助我们走出困住我们的过往,走向真正的成长。


一般不建议在疗愈进程的早期进行哀悼,因为哀悼时悲伤、愤怒的情绪表达往往会激活内在批判者,“我这样哭哭啼啼实在太不值得被爱了”、“抱怨只会让我变得更失败”、“哭泣只会让我变得更脆弱”。


这些对情绪表达的羞耻感往往源于我们过往情绪感受不被允许表达的经历,每当情绪流露都可能面临着严厉的惩罚和羞辱,慢慢地,我们失去了表达情绪的能力,同时还衍生出对情绪的恐惧和羞耻。


因此哀悼早期的任务是管理内在自我批判的声音,认识到它们阻碍哀悼的进行,并尝试挑战这些声音。


a. 悲伤和愤怒都是人类正常的情绪感受。

b. 我有权利拥有自己的感受,并以一种不伤害他人的方式表达我的感受。

c. 无论他人是否接纳我哭泣、发怒的模样,

我永远都会支持和爱着自己。


当表达感受的尝试不再受到内在批判者的攻击时,我们就可以循序渐进地尝试表达悲伤和愤怒。





表达悲伤,好比拥抱内在的小孩




a. 为童年的自己哭泣,因为Ta不被赞赏,不被认为是特别的、值得被爱的、讨人喜欢的。

b. 同情如今仍在痛苦中挣扎的自己。




表达愤怒,好比成为守护自己的大人




a. 对童年时我们受到羞辱、忽视的对待表达愤怒。

b. 对童年时我们的成就未被给予公平的认可和赞赏表达愤怒。

c. 对童年时的我们未被指导和保护表达愤怒。


下面我将举例并分享我哀悼过程中的感受,带大家进一步沉浸式地体验表达悲伤与愤怒的过程。我通过书写来进行情绪表达。


先记录下我主观视角的事情经过,尝试贴近与感觉被压抑的感受。


我主观视角的事情经过

表达愤怒

表达悲伤

我总是无法得到父母的认可。


高中时成绩不理想会成为新年时父母在亲戚面前的谈资,当被谈论时,我感到非常羞愧。


如今我与父母再谈论起高中的事情时,父亲仍会说:“女孩上了高中就不行了,思维跟不上,没有男孩聪明”。


即便后来我取得一些成绩,我仍然无法感受到父母对我的认可和赞赏,母亲只会让我继续努力,却会在我谈论起当公务员或老师的同学时,夸奖她们的优秀。

我尝试表达愤怒,却感觉到愤怒的情绪仿佛遇到了一道屏障,被阻隔着无法抒发出来。但当我尝试表达更多时,愤怒的表达逐渐开始变得顺畅,并逐渐能表达更多。


②表达愤怒:

我一直以来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力争上游,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你们是否真正看到了这一切?


你们没有看到,反而一味拿结果来评判我。这个过程中我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就,你们都没能给到相应的肯定、赞扬与欣赏。你们总是夸奖我同学多好、多优秀,却没能把赞赏给到自己的孩子。


尝试表达愤怒时,我感受到腹腔翻滚、纠缠,有一团混杂的、让人琢磨不清的东西。当我所有愤怒的感受都被充分表达以后,那团东西的重量稍微减轻了些。

③表达悲伤:

我心疼那个活在传统评价体系里的自己,心疼一直以来努力上进,却又不断承受失败打击的自己,心疼即使经历这一切却仍不愿放弃的自己,更心疼在成绩的暴击下自信心一点点萎缩的自己。


我会对那时候的自己说:“我很抱歉让你经历这一切,如果有机会,我希望我可以保护你。


在你感到疲惫时,与你一起休息,跟你说‘没关系,我们休息一会儿也没关系’。


在你独自承受失败时,安慰你‘我看到了你的努力,但仍要面临失败的结果,我很抱歉’。


在你因为失败自信心一点点萎缩时,我会心疼地抱着你,对你说‘我知道经历失败会让你很难过,但我想告诉你,某些学科的不擅长并不能说明你的整体能力,坚持下去,慢慢你会发现你的擅长’。”


尝试表达悲伤时,我感受到身体蔓延着巨大的忧郁和悲伤。当我尝试在这些感受里停留,内在所有感受都被转换成文字时,情绪的浓度开始逐渐下降,内在的情绪负荷也在逐渐降低。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哀悼时往往情绪浓度非常强,请大家在练习时保持觉察,如果暂时无法涵容这些情绪,我们可以放缓情绪疗愈的进程。


如果你在表达情绪感受时感到困难,请觉察这是否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我们形成了“愤怒是男性的表达,哭泣是女性的表达”的观念,以至于男孩失去了表达悲伤的权利,女孩失去表达愤怒的能力。觉察到这一点可能对突破情绪表达的困难有帮助。


充分地表达悲伤,仿佛令当下的我与过去无力弱小的自己形成一种奇妙的联结,我更愿意善待从创伤中成长的自己,给予她我所有温柔的目光,不管结果如何,欣赏她付出的所有努力。而愤怒的表达令我心中充满力量,在今后的生活中敢于拒绝别人不合理的对待,必要时保护自己。


解锁情绪疗愈:允许与充分表达悲伤与愤怒


身体疗愈:如何找到内心平和的感觉?


早期的身体疗愈可以先从感受身体的感觉开始。


日常生活中我们甚少将关注的焦点放在身体上,关注身体的感受,除非身体出现不舒服。我们为什么要去觉察身体的感受呢?


在我看来,练习觉察身体的感觉往往是我们提高觉察能力的切入口。觉察能力的提升能帮助我们更及时识别情绪闪回的迹象,发现内在批判的声音,在哀悼中与悲伤、愤怒的感受连接。


借着感受身体,我们更多地与自己的情绪感受连接上,也能更敏锐地觉察到我们当下的想法和行为冲动。


长期练习感受身体的感觉以后,你还会发现,当我们不逃避、不压抑,充分地感受我们的感觉时,慢慢地,我们就会体验到情绪消退、溶解、归于平静,仿佛潮水退去一般。


感受身体的感觉,大家可以从小练习开始着手:


行走练习

身体扫描练习

呼吸练习

A.当你行走时,可以尝试将注意力集中在脚掌与鞋子的接触上,观察脚掌触地时的感觉,或尝试观察关节与肌肉如何配合来帮助你行走。


专注行走的同时,你也可以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B.你可以躺下,按照以下的顺序


双脚-双腿-骨盆-腹部-胸部-背部-肩膀-手臂-喉咙-脖子-头部-面部-头皮


将注意力放在身体不同部位,当你感觉到肌肉紧张时,想象用该部位呼吸,慢慢地,仿佛呼吸与这些部位融为一体,吸气时肌肉收缩,呼气时肌肉舒张。

C.在瑜伽练习中感受我们的身体,或单纯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关注一呼一吸的过程,与外界和内在其他东西都暂时保持距离,仿佛世界上只有你和你的呼吸。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练习的感受。


大家在练习过程中会对练习的标准有疑问吗?例如,怎样才算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我也曾有这个疑问。我们仿佛需要正确答案的指引,但后来我发现,答案不在远处,我们当下所做的、感受到的就是答案。当大家有这个疑问时,可以尝试相信自己当下所做的、所感受到的。


身体疗愈是一个长程的过程,一开始我们可能什么都感受不到,或者练习中不经意就会走神,或因没看到明显成效放弃了练习。我曾经或现在仍经历着上述的过程,现在我的做法是,走神后重新将注意力拉回,放弃了又重新将练习捡起来,相信“当下所做、所感受的即是答案”。练习的经验告诉我,觉察身体感受的练习最终会导向一种内心平和的感觉,像是吃了定心丸般踏实、安定。当然这是长期刻意练习的结果。


每当感受到痛苦时,我们往往非常擅长将自己与痛苦分离开来,而在身体疗愈中我们需要觉察这个过程。我们感受到不舒服的感觉时可能会犯困,或进入白日梦状态,又或者脑子会冒出许多想法,这其实是我们自动地通过防御来隔绝痛苦。


当我们逐渐发展出更强的情绪涵容能力时,每当我们觉察到自己正在用不同方式拉开与不舒服感受间的距离时,尝试反其道而行之,将注意力重新拉回对身体的感受上,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逃离创伤反应循环中的自动化反应,真正去面对层层防御背后的痛苦感受,继而走向疗愈。


身体疗愈的后期,是我们将学会怀着同情之心对待自己。当产生情绪感受时,我们愿意腾出时间来倾听自己。无论我们拥有任何感受,都相信感受产生的合理性,将其视作人类正常的情绪反应,不随意自我道德审判。在我们情绪低落时,给自己更多的照护和关爱,必要时寻求支持和帮助。在个人边界被侵犯时,适时地挺身而出、自我保护。


解锁身体疗愈:从觉察到自我接纳、自我关照


创伤疗愈之路是漫长的,但在疗愈过程中我们终会收获自主、幸福的生活。愿我们都能超越创伤,在创伤疗愈中实现二次成长!


参考文献:

[1]沃克. (2023). 不原谅也没关系: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综合征自我疗愈圣经 (严菲菲 译).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卡巴金. (2008). 此刻是一枝花:日常生活中的正念禅修 (润秋 译). 文匯出版社.


作者注:CPTSD本质是一种依恋障碍,童年时期孩子被爱护、关注、认可等依恋需要未被满足,因此重新发展带有疗愈性情感体验的关系对童年创伤疗愈、发展关系新脚本都别具意义。由于文章体量有限未能整理关系疗愈的内容,对以下问题感兴趣可以点击收看回放


——能带来疗愈性情感体验的关系长什么模样?

——寻找什么样的咨询师可能对疗愈童年创伤有帮助?

——如果孩子暂时没有意愿做咨询,家长可以做些什么来重新建立与孩子间的关系?




作者过往作品:

童年创伤疗愈之路——疗愈中的二次成长

轻轻叩开求助者的心灵之门


责任编辑:瑞宽


关注渡过,倾听患者心声,了解精神健康知识,寻找更多帮助

渡过
抑郁科普平台 抑郁患者康复社区 青少年抑郁完整解决方案平台 知行合一 自渡渡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