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南京真正的王炸!

财富   2024-12-02 06:30   北京  
来源:三土城市笔记(ID:SantuCityNotes)
作者:土哥涅夫
11月22日,《宁合“双城记”产业对接合作协议》正式签署,南京与合肥将建立两市工信部门持续开展两市产业融合对接活动,推动重点产业发展载体进行深度协作,充分利
用会展活动推动两市企业交流合作。
南京与合肥,作为全国距离最近的两座省会城市,经常被外界拿来比较。虽然根据最新公布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南京GDP是合肥的1.35倍,全国排名一个第10,一个第17,南京可谓遥遥领先。但因为在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等高新产业赛道上的成功押宝,合肥这些年的媒体曝光度、话题热度远高于南京,甚至还收获了“风投之城”的美名。
反观南京,明明2020年刚刚成功赶超天津,跻身全国前十,但不仅没收获舆论的赞美,还常常为各种“即将被XX反超”的言论所包围、所困扰。
那么,南京的发展前景究竟如何?这座六朝古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哪里?

说到城市的竞争力,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跟产业有关。似乎谁抓住了时下的风口产业,城市就能一飞冲天、晋位升级;而要是没踩中产业风口,城市就要沉沦,排名就会掉队。
但其实,产业如汪洋,风口似潮汐,一浪又一浪,浪浪不一样。我梳理了改开以来几十年中国经历的每一波产业风口,发现没有一座城市踩中过所有的风口。
比如时下如日中天、刚刚登上“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深圳,在燃油车时代就是个旁观者。而乘着互联网电商经济的东风一跃成为网红城市的杭州,则始终困扰于制造业的不振,产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就连老大哥上海,也曾因在电商产业刚兴起时慢了半拍,而发出过“上海为什么没能留住马云”的喟叹。
但一次没踩中风口,或在某个领域没能勇立潮头,并没有影响这些头部城市的江湖地位和未来可能性。就比如过去两年被唱衰最激烈的传统汽车重镇广州,虽然在汽车产业的新能源转型上有些迟缓,不及深圳、合肥、常州等造车新势力城市风头强劲,但正如我在《广州,还是不容小觑》一文中提到的,羊城已经闷声不响地在另一条更超前的赛道——自动驾驶上实现弯道领跑了。待到风口来临,说不定又会强势回归。
所以,光以一时一刻是否踩中某个产业风口来评价城市的竞争力,预判城市的未来前途,是有失客观的。
以南京为例,近年来也遭遇了不少产业方面的指责,像什么“南京没有大厂”等,甚至还上过热搜。但是就南京城市整体而言,真的没有竞争力了吗?真的只能坐着干等被宁波赶超吗?显然未必。
在此,我们且不论南京的医疗、教育实力有多恐怖,这些都是人尽皆知的。不管是公立三甲医院,还是双一流高校数量,南京均稳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梯队,甚至是京沪之后的“第三城”。即便就产业而言,南京也不像外界以为的那么笨重传统,毕竟南京即将迎来的首个万亿产业可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事实上,和广州的情况类似,南京在时下热门的几个风口上的表现或许没那么突出。但在一些关乎未来的领域,比如低空经济方面,南京已经早早布局,成为牌桌上的重要玩家。待这些领域壮大成为国民经济新的主导产业,南京极有可能乘着新风口一飞冲天。
不过在我看来,南京对外最大的一张品宣王牌,也是这座城市最最关键的核心竞争力,既不在于医疗教育等基础配套,也不体现在产业端,而是南京都市圈。

中国的城市化经历了遍地开花、城市群之后,现在正步入到都市圈的新时代。如果说第一个阶段是各个城市单打独斗,第二个阶段是打群架,那么第三个阶段就是联合作战。头部城市之间比的是综合实力,包括势力范围、经济腹地以及协作联合的能力等。
目前,光是国家层面批复的国家级都市圈就有14个,但如果我们逐一分析这些都市圈,真正拥有内部凝聚力、产业协作力的都市圈其实没几个。就拿长三角来说吧,虽然规划了六大都市圈,但真正符合上述标准的可能也就只有上海和南京两个都市圈。
以杭州都市圈为例,外围的衢州、黄山就不说了,即便是身处核心圈层的嘉兴、湖州,内心深处也更倾向于接轨上海。这点从两地的官方用语“接沪融杭”,都把“接沪”放在“融杭”前面这个细节就能看出端倪。又比如最近,湖州最大的事情莫过于沪苏湖高铁的试运行。用当地官媒的话来讲,“这条高铁让湖州人盼了近20年”,为啥如此期盼,为了接轨上海呗。
相反南京都市圈内部各成员,特别是安徽的芜马滁,对南京的认同度之高,举国之内可能也就燕郊之于北京、花桥之于上海可与之媲美,难怪南京会被戏称为“徽京”。
记得十多年前我在合肥上大学时,班上家庭条件好些的安徽同学,家里多会早早地给他们在南京买房置业,有些还利用暑假期间,去南京学车、考驾照、上苏A牌一条龙。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南京都市圈会成为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省都市圈。
当然,光心理上认同是不够的,还得有产业上的互动。
和大多数都市圈主要靠核心城市向周边卫星城进行产业输出、单向辐射不同,南京都市圈的亮点在于,一方面身为都市圈核心的南京持续向周边城市溢出产业、科技、人才,比如作为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的“对子”,南京在滁州相继建立了南谯-浦口产业合作园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凤阳省际合作园区、江宁—明光合作产业园、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定远合作产业园等一系列产业园区。
在南京的对口帮扶下,滁州这些年的经济增速惊人。2010-2021这十年间,滁州GDP的全国排名上升了90个名次,是全国进步最快的城市,没有之一。

另一方面,都市圈其他成员在产业上也各有特色。比如芜湖,所拥有的奇瑞汽车连续21年位居中国乘用车品牌出口第一,前不久奇瑞官方还宣布,集团达成了历史首次年内出口突破 100 万辆,创造了中国车企最快达成年内百万辆出口的新纪录。又比如金坛,近年来吸引、培育了以中创新航和蜂巢能源为代表的大批新能源企业。可以说,常州能够登顶“新能源之都”,金坛的贡献占了一半。
这些城市与南京在产业上形成了一种双向互动与相互赋能的良性态势,大大增强了南京都市圈的整体实力。所以衡量南京的真正实力,不能光看南京一市的GDP,得算整个南京都市圈的。而这也是都市圈时代,城市PK正确的评判方式。

当然,南京都市圈能有如此向心力、凝聚力,成为全国都市圈建设的一个标杆典型,除了产业上的融合互动外,更在于南京的大格局。比如在基建规划上,南京很多时候都是站在整个都市圈的高度来布局谋划的。
拿最近各地都在争夺的“第二机场”来说吧,跟许多城市是因为现有机场接近饱和,才着急忙慌地寻求修建第二机场不同,南京谋划第二机场,且布局在江北,属于提前谋划,主要是考虑整个都市圈的未来需求。毕竟南京的机场服务的可不仅仅只有南京本市居民。
就像前不久我去金坛参加活动,遇到一位从广州坐飞机过来参会的朋友,一见面他就抱怨,因为是第一次来,所以习惯性地选择飞到常州本地的奔牛机场,但下了飞机坐上的士和司机一聊才发现,从奔牛机场开到目的地有70多公里,而如果飞到禄口机场过来,距离只有50来公里,自己多走了将近一半的路程。
所以说,南京的机场、高铁等公建设施,更多时候是供给整个都市圈的。特别是在当前国家总体收紧基建的大背景下,正是因为有了南京都市圈的存在,句容、滁州、马鞍山等三四线城市才得以享受或即将享受到地铁、城铁等大城市才有的公共交通。
根据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涛此前接受媒体时透露的信息,到2035年,整个南京都市圈常住人口有可能达到4000-4500万的人口规模。这么多人口的汇聚,必将促使南京都市圈基建、产业的持续爆发式增长。
目前,北沿江高铁主线施工加速,南京北站及宁淮、宁芜铁路改造即将启动;宁扬宁马、宁宣铁路前期工作有序进行;宁滁、宁盐高速及G312、G328国道建设提速;龙潭长江大桥、新生圩长江大桥、建宁西路过江通道施工加快。另外,以南京禄口、马鞍一主一辅两大机场为核心,再算上周边的扬州泰州机场、芜湖宣城机场、淮安涟水国际机场,以及规划中的滁州机场,南京都市圈机场群也已初步成型。
至于产业方面,圈内各城市间相继签署了高新园区高质量发展协同合作协议、产业链联盟合作协议、燃煤电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方案、科创金融联盟战略合作协议,产业协作渐入高潮。
可以说,南京都市圈正在融合成为一个“市”。
而随着《宁合“双城记”产业对接合作协议》的签署,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也开始由竞争走向合作,这无疑有助于南京都市圈影响力的进一步破圈外溢,释放出更大的产业能量和城市竞争力,而这也是外界看好南京未来的理由所在。

       

功夫财经
胡润百富榜影响力财经自媒体TOP10,透视财经事件,洞察商业趋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