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线控底盘的关键部分,线控制动系统分为电子液压制动系统(EHB)和电子机械制动系统(EMB),其中EHB又分为Two-Box和One-Box方案。
据相关数据,24年上半年,我国乘用车线控制动渗透率为45.8%,其中One-Box方案占65.1%。One-Box方案凭借重量轻、成本低、能量回收效率高等优势,主流趋势明显。
2020-2021年的“缺芯潮a”与“创业潮”相互交织,国产线控制动逆势而上,伯特利、利氪科技、拿森科技等国产企业已崭露头角。
但同时,国产线控底盘系统仍面临可靠性、安全性与成本拷问。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其在全球范围内也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法规体系,目前多数公司的线控仍停留在预研阶段。
这将驱使各家厂商更加冷静地思考技术投入与战略路线,市场格局正随着One-box的兴起悄然变化。
以下是正文:
汽车智能化的大趋势下,线控制动作为“感知、决策、执行”环节中的核心模块,正在高阶智能驾驶实现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根据《2024年自动驾驶线控底盘行业研究报告》,2025年中国线控底盘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82亿元,到2030年市场规模则达1267亿元,其中汽车线控底盘市场规模占比在89%左右。
线控底盘主要由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线控驱动和线控悬架四部分组成,其中线控制动可实现底盘与车身之间的结构,更好的适配L3级别以上的智能驾驶方案,是线控底盘的核心。
资料来源:《汽车构造-底盘工程》、中金公司研究部
根据传输介质的不同,线控制动系统可分为电子液压制动系统(EHB)和电子机械制动系统(EMB)。
EMB虽然摒弃了传统制动系统的制动液及液压管路等部件,但目前技术成熟度还有待提升,同时存在普通材料难以满足防腐蚀性等问题,技术的高成本与朦胧的行业趋势让众多厂商仍处于观望状态。
如今的主流路线是EHB与RBU的结合,能保证产品性能相差无几的情况下达到较低成本;同时,通过液压可以突破EMB脚踩机械式的传感限制,因此也深得厂商的青睐。
EHB根据集成度高低进一步分为Two-Box(ESC和电子助力器相互独立)和One-Box(ESC与电子助力器实现集成)方案。
24年上半年,我国乘用车线控制动渗透率为45.8%,其中One-Box方案占65.1%,凭借重量轻、成本低、能量回收效率高等优势,为目前主流,特斯拉、理想、问界等品牌已实现线控制动全系标配,One-Box形式的EHB或将成为线控制动的主流方案。
01
国产市场一波三折,One-Box正强势崛起
线控制动本身发展时间较长,早在传统汽车时代就已经配套应用。
2001年,博世开发的SBC(电子感应制动系统)就应用于奔驰CLS跑车、SL跑车和E级车。彼时,我国市场主要被博世、大陆、采埃孚等外资垄断。
2020-2021年,汽车芯片“缺芯潮”涌现,因博世的 ESP 等产品受制于芯片及封装导致产能急剧短缺、价格飙升,国产主机厂不得不寻找国产线控厂商展开替代,自此,一些线控国产厂商开始杀出重围。
从传统Tier 1上市公司到车企、初创公司,线控制动一度成为资本市场最火热的细分赛道之一。
据相关人士回忆,当时某家创业公司甚至靠着疫情期间主攻ESC Two-Box,全年营收高达数亿元,一家主机厂一个月可以实现10万套的量产,这在“缺芯潮”以前是万万不可实现的。
但好景不长,随着供应链的缓解,市场又迅速转向,部分厂商因为囤积过多芯片,甚至差点断了现金流、大伤元气。
这次波折出清了一部分同质化的厂商,也同样留下了一批颇有特点的玩家,其中,伯特利、利氪科技、拿森科技、格陆博、弗迪动力均已在线控制动市场崭露头角,并延伸业务布局至线控转向、线控悬架等领域,迈向一体化布局。目前线控制动系统国产化率达到30%以上。
资料来源:据公开资料整理
随着各家站稳市场,线控路线再次迎来转换,One-Box开始替代Two-Box成为行业主流方案。
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市面上的新车型开始逐渐切换至One-Box。
由于Two-box方案自身存在成本高、能量回收支持有限等缺点,非解耦的eBooster不能很好地支持AEB(自动紧急制动)等功能,半解耦的eBooster制动踏板的品质相对较差,One-box方案便应运而生。
One-box将ESC与制动主缸、踏板模拟器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高度集成化的液压线控制动系统,是一种典型的全解耦式系统,通过与RUB(备份制动)的结合可以完全替代Two-box的技术性能。
一方面,更高的集成度,大大降低了技术的成本与装配难度;另一方面,通过踏板力与制动力的完全解耦,有效提升操作简易性与零件协调性,具有更高的能量回收效率与更短的制动响应时间,同时可实现约10%-30%的续航里程。
目前如大陆MK C1、采埃孚天合IBC、伯特利WCBS、博世IPB等均采用One-Box整体式技术,并实现有效量产。以博世One-Box方案在比亚迪汉车型爆发为关键节点,此后各家厂商拉开了竞逐的序幕。
2022年后,一众厂商也嗅到了One-Box路线的广阔前景,以利氪科技为例,其在2022-2023年中,几乎90%的项目都是One-Box的产品路线,抢占了不少市场先机。
随着国产化与One-Box的强势崛起,我国线控市场正迎来新一轮变化。
02
量产才是硬道理
当前,线控制动市场的竞争程度十分激烈。
我国线控制动市场集中度较高,外资供应商占据地位,其中博世EHB方案产能360万套,24年底预计实现480万套产能。
24年上半年,博世、伯特利、弗迪科技共占据82%的市场份额,拿森电子、千顾科技等正快速上量,闯入市场前十。
目前全球主要的线控制动系统供应商为博世、大陆、采埃孚天合。
博世率先自研布局线控制动,主要产品为Two-Box技术路线的iBooster+ESP和One-Box技术路线的IPB,其中IPB 产品国内率先配套比亚迪汉;大陆MK C1制造工艺复杂,主要面向欧洲市场,20年底逐步面向中国市场;采埃孚通过并购天合和威伯科,获取乘用车、商用车线控制动技术。
国产线控市场层面,以伯特利、拿森科技、利氪科技、同驭汽车等为代表的第一梯队厂家实现与主机厂的双向奔赴,频频交出好成绩。以下为部分国内线控赛道玩家盘点:
1)伯特利:老牌Tier1的新故事
伯特利创立于2004年6月,并于2018年成功在A股上市,主要从事汽车底盘系统及智能驾驶系统研发、制造与销售业务。
作为国内汽车零部件的头部tier1,伯特利与奇瑞、吉利和理想等车企巨头均有合作,其线控制动产品在奇瑞的艾泽瑞8、吉利的星越L Hi·P、理想L7-L9等车型上线。
同时,伯特利拥有EPB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包括32项相关专利,是国内首家实现EPB量产的厂商,也是中国首家实现ESC量产和ONE-BOX线控制动系统发布并量产的企业。
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71亿元,同比增长28.32%;归母净利润为4.57亿元,同比增长29.40%。
2)拿森科技:产业化背景丰富
拿森科技是国内第一家实现线控制动系统产品规模量产上市的自主企业,创始团队多来自上汽、博世。
2018年,公司NBooster大批量投产,比博世同系列产品iBooster在中国量产时间更早;两年后实现ESC批量投产,形成完整的Two-box方案。
2023年,公司Onebox产品NBC搭载长安启源A07首发量产,成为国内首家兼具One-box、Two-box完整线控底盘综合解决方案和量产经验的本土公司。
截至目前,Two-box产品累计供货100万余套,One-box 产品已搭载吉利、长安深蓝、长安启源和北汽极狐等品牌多个主流车型上市,24年One-box出货量预计超10万套,2025年在手订单超50万套。
3)利氪科技:掌握液压核心的初创明星
利氪科技成立于2021年,聚焦智能底盘技术,其创始人兼董事长惠志峰曾任博世总裁执行助理。
公司成立仅3年就实现了近20亿元融资规模,股东包括创新工场、元璟资本、九合创投的资金巨鳄,还包括北汽、一汽、哪吒等大型车企。
利氪科技也是国内首家实现集成式智能制动IHB-LK(One-box)及全解耦液压制动DHB-LK(Two-box)规模化量产的科创公司。IHB-LK产品于22年末实现量产,获得国内10多家主机平台项目定点,三十多款车型正在同步开发。
4)同驭汽车:高校背景加持
同驭科技于12年在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立项,并于16年正式孵化。
公司实现底盘域功能软件全部自研,产品布局涵盖线控制动、线控转向和底盘域控制器,包括EHB、EPB、ABS、ESC等。
截至目前,同驭已经完成了5轮融资,累计已有七家整车厂资本入局,包括上小米产投、东风资管、北汽产投、星航资本、国江基金等。目前,已经拥有上海、江西两大基地以及南京研发分中心。
同驭智能制动系列产品的年产能已经达到150万套,是线控制动EHB细分领域出货量第一的自主品牌。主要合作伙伴包括哪吒汽车、创维汽车、大力牛魔王、三一商用车等。
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产销量世界排名第一的强大背景,线控底盘市场呈现出了诱人的增量应用前景,大量资本纷纷下场,本土创业企业也频频涌现线控底盘赛道。
资料来源:爱集微
随着国产线控底盘企业的逐步崛起,获得巨额融资支持的厂商应该如何稳定发挥,成为下一阶段的重要问题。
03
国产One-Box机遇与挑战并存
One-Box本身拥有优质的产品性能与经济性表现,前途可期;但研发难度较大,行业目前仍处于起步期,最终的格局尚且未定。
利好方面,政策与市场作用明显。
2020年,国务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倡导强调线控执行系统是智能网联的核心技术;“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研发线控底盘和智能终端等关键部件。
同时,我国23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占率为52%,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占据约49.5%的市场份额,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兴汽车制造商亦在线控底盘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部分中国企业在中低端市场中迅速崛起,向国际大厂发出挑战。随着我国自主车企市占率的不断提升,One-Box方案国产替代有望实现逐步突破。
随着智能驾驶系统不断加大应用,L2及以上级别车型销量有望实现持续高速增长,大力推动智能线控底盘进入快速发展期。
但拦路虎也同样存在。
整体来看,国内智能底盘领域起步较晚,目前智能线控各细分领域多以外资巨头占主导,本土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尚处于成长期,虽然伯特利、拓普集团等国内供应商积极涉足线控制动领域,但目前市占率仍较低。
除外资因素,部分内生性问题仍待解决。
一方面,完全依赖电子信号传输的线控底盘系统存在可靠性与安全性挑战;高度冗余的线控制动的设计,与从demo到全套的量产推广对技术成熟度与成本覆盖度做出了拷问。
另一方面,作为一项新兴技术,线控底盘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法规体系,这也增加了技术推广的难度,目前多数公司的线控仍停留在预研阶段,能否量产仍然需要考虑法规和车企的接受度。
此外,线控制动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乘用车领域,技术化与商业化结合程度有限,商用车市场亟待拓展。
线控制动是门硬科技,主机厂对线控制动产品的全纵产线、高机械化程度、产线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模化量产经验是当前初创企业继续走下去需要持续积累的重要因素。
04
尾声
线控底盘技术在自动驾驶和智能汽车领域正发挥这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乘着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风口,国产线控制动厂商有望进一步抢占博世等海外大厂的市占率额,产能突破只是时间问题。
而随着One-box的不断发展,未来线控制动底盘域一定是由分立式向及集成式转变,技术的一致性与稳定性是涉及线控制动发展延续性的关键命题。
这将倒逼当前各家厂商更加冷静地思考技术投入与战略路线,市场格局正随着One-box的兴起悄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