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型公立医院在经过快速扩张后,普遍面临高质量发展的压力。如何进行服务模式创新,才能在提升患者体验同时,支撑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正在通过专病中心的探索「解题」。截至2024年7月,华西医院首个实体化专病中心——肺癌中心成立,已满10周年。如今,该院已经形成7个实体化专病中心。10年探索,伴随着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的创新,也折射华西医院新时期发展思路和历程。「以前我们追求专业深度,现在要贯通起来,深度和宽度兼具,从湖泊形成海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吴泓如此表述。这样的创新呼应着医学发展变化规律,也顺应甚至引领着政策导向。2023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关于开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2023—2025年) 》中提出,强化「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的理念,打破传统学科划分和专业设置壁垒,以多学科协作(MDT)为基础,探索专病中心建设,为患者提供重大疾病诊疗一站式服务。而在华西医院,专病中心已经实现了所有就诊患者「足不出科」享受MDT精准诊疗服务,所有专病患者均接受全程管理,覆盖就诊、检查、诊断、治疗到康复、随访等环节。专病中心运行期间,医院实现了「诊断水平高、治疗水平高、运营效率高、医疗费用低」的三高一低高质量发展目标。 10年专病中心建设,华西医院沉淀出怎样的创新实践、理论?近日,健康界探访华西医院,听华西医院副院长吴泓、华西医院医务部副部长张闻力、华西医院医务部副科长李谦讲述。
形成三种模式
华西医院专病中心的探索,以MDT团队为前身,历经三个阶段。李谦介绍,华西医院很早就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前期主要是由医生或临床科室自发组成MDT团队,经过长期讨论、协作,团队已经固化,「这时候医院层面对于绩效、收费等没有相应的支持政策,大家更多凭情怀做事情」。此被归结为专病中心建设的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在MDT基础上成立的专病中心。华西医院于2014年成立了第一个实体化专病中心——肺癌中心,把相关学科经常开展MDT的一群人融合在一个物理空间里,使得MDT变得更加便捷化、常态化,「每天早上的晨交班、每一次中心内的讨论就是一次MDT」。「这个阶段的专病中心虽然拥有了固定物理空间,但是还存在大家人在一起工作,心还有点散的情况。」李谦介绍,因为中心成员的人事管理还是归学科,比如呼吸科的人归呼吸科管理,肺癌中心管不到呼吸科医生绩效发放,相应学科的发展成绩也进不到专病中心。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医院供图)
于是,也就是在2022年7月份,华西医院在第二个阶段基础上,对专病中心进行了「升级」。第三个阶段的专病中心在物理空间确定基础上,对于人事管理也进行了调整,专病中心的主任可以管到中心内部所有医务人员的绩效分配。与此同时,华西医院在前期探索的经验基础上,又结合一些自身优势和特色,成立了新的专病中心,包括胃癌中心、结直肠肿瘤中心、乳腺疾病中心、胰腺炎中心、创伤医学中心、肝移植中心。在探索过程中,华西医院共形成了三种形式的专病中心——除了将相关学科人员组合在一个物理空间的实体化专病中心,还有半虚半实的专病中心,比如在门诊设立的变态反应诊断室;以及虚拟化专病中心,比如糖尿病足中心。专病中心对患者的好处不言而喻,患者可免去在不同科室间来回奔波之苦,在专病中心可以实现明白就医。张闻力表示,而实践中也证明,专病中心对于患者比一般科室更有吸引力。对于患者而言,如何才能进入专病中心就诊?张闻力介绍,在华西医院的挂号系统,输入症状或者疾病关键词,系统会推荐相应专家、科室。专病中心在信息系统上也是被纳入关键词,自然也罗列在搜索结果当中。
相对于一般临床科室而言,专病中心相当于一个新型组织形式。在其运行过程中,必然存在诸多与旧机制不相容的问题。比如涉及到的人财物管理以及绩效考核,都无法照搬普通科室,也无别家医院可借鉴,需要不断在探索中前行。 华西医院组建了由医务、运管、信息、护理等职能部门组成的管理专班,在吴泓的指导下,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为专病中心捋顺运行机制。据介绍,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较明显的问题,都和「人」相关。比如在人事管理上,每位医生从医学教育、到实习再到正式工作,都有其专业方向和归属学科。而专病中心相当于打破了原有的学科划分,进行人员重组。如何使得来自不同科室、不同专业的成员,在继续获取原来专业支撑的基础上,共同为专病中心做贡献?这个困扰了华西医院管理者们许久的问题,后来从门诊的运行中找到了灵感。吴泓表示,专病中心可视作三级学科,这里的医生们来源于二级学科。以肿瘤中心为例,学科管理属于二级学科,比如招收研究生、博士生等,支撑学科还是肿瘤中心。但人事管理相当于「肿瘤中心派医生去专病中心上班」,劳动量体现、绩效分配是在专病中心。「科研绩效双算,既可以算到肿瘤中心,也可以算到专病中心。」如此,便可得到肿瘤中心的支撑。专病中心不同科室医务人员在一起,经常对患者的诊疗从各自专业角度提出前沿方案,共同讨论出最合理的治疗方案,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文化。对于医务人员而言,从片面、孤立了解每位患者疾病的某个时间段,到了解疾病发展的全程,对疾病的完整认识、诊疗水平皆有所提升。以此同时,专病中心有利于医学创新。吴泓表示,内科、外科,以及其他临床研究的相应学科聚集在一个物理空间,使得患者临床研究入组率大大提升,有利于为疾病治疗提出中国人的指南和共识,让中国医学在世界上对某些专业的治疗有话语权。 从求深度到兼具宽度
从湖泊形汇合为海洋
这样一种先进的诊疗模式,为何得以率先在华西出现,且取得创新突破?这得益于华西医院「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推动进步、创新引领未来」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吴泓表示,从医学和疾病本身发展规律来看,不同发展阶段存在交叉。可由于专科的细分和疾病本身的复杂性,「病人在疾病不同阶段需要找不同科室的医生,没有一名医生能够把病人疾病全部阶段看完」。但是患者是一个完整个体,他们希望在一家医院、一个科室得到全病程的诊治。吴泓表示,目前业内共识是,在疾病诊疗的过程中,多名医生诊治一名病人的MDT机制,是医学最高级的服务形态。专病中心这一形式的出现,本质是学科发展从平行走向交叉。「
整合医学是医学的最佳形态,专病中心是整合医学的显现形态。」他表示。截至2023年10月末,华西医院共形成88个MDT,其中肿瘤类MDT34个、非肿瘤类MDT54个,涵盖疑难复杂疾病、罕见病等多领域。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疾病分类代码国家临床版2.0(2022汇总版)》,相关MDT覆盖1819个病种。专病中心相当于「升级版」MDT,其建立和运行离不开良好的MDT基础。此外,更离不开华西医院长期通过自身努力,在专科能力提升、人才队伍建设,以及综合实力跨越等方面结出的累累果实。 吴泓介绍,西南地区有病人多、顶级医院少的特点,疑难杂症患者大都聚集华西医院。「华西医院的医生把疑难疾病资源多的优势,转变成了医生的技术和诊疗能力提升。」凭借四川人的勤奋、包容,华西医院近20年来迅速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有些技术甚至达到国际领先。在此期间,华西医院培养了很多掌握高精尖技术的医生,一些微创技术已经可以远远领先于国外。吴泓把这个阶段比喻为「钻井」,「医生在某些领域可以钻得很深,直到挖出水来」。然而,到了新的阶段,只有专业深度不够,需要深度和宽度兼具。「要进一步提升诊疗能力,就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打通。」吴泓表示,如果从湖泊形成了海洋,任凭风吹浪打、惊涛骇浪,也能够做到波澜不惊,「而华西就是要汇合成一个海洋」。他表示,华西医院经过132年的发展,和全国医院一起,为中国的医院探索了一条现代化管理的之路,进入新时期,有新的定位,并在探寻新的医学模式。在他看来,未来的先进医学模式就是建立部分专病中心,并将它们打造为医学高质量发展新载体。
健康界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若违规转载,必追究法律责任!
🌲50多场论坛让你在新知丛林中徜徉
🤖8000多平方米的展览让你掌握潮尖方法
🏥医健产业优选解决方案展
🏥全国医院高质量发展优胜案例展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十周年成就展等—快来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