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斯杯,大湾区的“务实”是值得国内中小级别网球赛事借鉴的“底色”

体娱   2024-09-17 09:41   浙江  

上周戴维斯杯小组赛在珠海横琴落下了帷幕。老实讲,来戴维斯杯之前我心里是有点打鼓的。因为首先戴维斯杯的阵容没办法像巡回赛那样通过签约预定下来,变数很大,今年德国队跟美国队都没有派出他们的一线球员参赛。所以我的担心在于,在这个比较平庸的阵容之下,会有很多人跑到并不位于市中心的横琴来看球吗?

但最终戴维斯杯的呈现效果不仅打消了我的担忧,甚至远远超出我的想象。说真的,在疫情之前,中国很多城市引进了大大小小的网球赛事,很多都是为了制造政绩,后来事实也证明了一些赛事并没有生命力。而这次戴维斯杯让我觉得很惊艳的地方,恰恰是很多赛事没有做到做好的地方——

一、网球赛事的观众到底从哪里来?

刚刚入驻酒店的时候,我就遇到了从外地来横琴看球的球迷,看他们健硕的身体,应该平常也打网球,他们跟我表达这几天比赛很多高手的对决十分精彩,学到了很多东西。但今年戴维斯杯开赛前在互联网上包括一些阅读量很大的自媒体都把这样的赛事阵容贬低得一文不值。这种割裂产生的原因到底在哪里?

归根到底是网球的观众分为两个层级。一种是看球不打球的粉丝,网球是一种类似追星的娱乐活动。一种是打球的球迷,网球是他们运动生活的延伸。对于前者,更多是需要话题和噱头,所以球员阵容特别是顶尖球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后者当然也会和前者有一些交叉,但对阵容的“容忍度”增加很多,因为哪怕业余高手的比赛都可以让他们收获良多,更何况全世界的排名前100的球员?

从我个人的角度,中小型赛事更应该拥抱后者。因为过度迎合前者带来的球星成本常常是超出商业范畴的,而且比赛的效果呈现也会因为每年阵容的波动起伏不定,大大增加了赛事的风险。而打球的观众,则是一项赛事观众的“中流砥柱”,他们更容易产生稳定的观赛习惯,同时亦有用这项运动的消费水平所验证的消费能力。

据我现场调研,今年前往戴维斯杯现场有打球习惯的球迷占比相当高,大都来自大湾区深圳、广州、香港、澳门、中山等城市。周末两天,现场的上座率非常可观。我跟赛事的工作人员感慨,像戴维斯杯这样的比赛只有在大湾区才能取得成功。

一方面,大湾区各城市的经济基础、普遍的网球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网球氛围,给区域内的网球比赛积累了网球运动人口基础。另一方面,大湾区便捷的高铁、高速网络,港珠澳大桥联通三地,让观众跨城市观赛非常便捷。

在这样的基础上,今年戴维斯杯在赛事推广上也更倾向于让赛事在目标人群中得到有效传播,比赛期间选择的KOL也均是偏向“打球”向的,比赛期间在外场同期举办了业余网球赛事,同时也让参赛选手成为了现场观众。这些琐碎但细致的工作,最终也得到了正向的反馈,这是非常值得中小型赛事借鉴的。

二、观众为什么来观看网球比赛

早先我很不理解,为什么疫情之后很多人发疯一样看演唱会,有时候甚至并不是特别喜欢某个歌手,但也要去挑一场演唱会看。某种原因是我们现在匮乏又繁忙的生活,没有太多低时间成本和低经济成本又可以出门的活动。

看网球比赛也一样,观众为网球而来,但又不是全部为比赛而来,尤其是赛事没有顶尖球星的情况下,我们首先要营造一个可以让观众在这里呆着很惬意,很舒服的空间。哪怕我们只是跟朋友一切换个地方聊天,都是很好的体验。

在这种情况下,外场其实和内场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因为内场的精彩是由球员而非赛事控制的。然而每个赛事都号称自己的现场是一个网球嘉年华,但是很多赛事的外场都乏善可陈,甚至有的连个落脚的地方都难找。

今年戴维斯杯很多球迷给我的反馈是,外场的美食排档很好吃,而非一些街边随处可见烤肠爆米花,主办方工作人员在挑选美食商家的时候也是花了很多心思的。尽管园区不大,但是好吃的程度不逊中网大师赛的品质,这对于广东这样很多以美食闻名的地区更为重要。

有时候比赛确实很无聊,比如那个美国大炮奥佩尔卡在那哐哐发ACE的时候,观众就可以跑到外场来坐着聊天吃东西,吐槽比赛的乏味甚至比比赛更有趣。今年现场还有VI网球的体验,排起了长长的观赛队伍,互动性强的展区总是会给观众带来更好的参与感,这同样是赛事和赞助商沟通努力的重点。

此外,今年戴维斯杯的纪念品设计也非常精致,纪念品商店琳琅满目,尤其是精致的徽章让人爱不释手。戴维斯杯深绿色的VI非常漂亮,当然个人觉得大毛巾定价399略贵了一些。

所以在这次横琴戴维斯杯之后,我对中国的中小型网球赛事有了更多认知,也有了更多信心。相较于短时间内制造出圈的噱头,真正以赛事为核心,耐心扎实地打造网球基础,积淀网球文化,将心比心地关心观众的现场体验,才是让赛事建立口碑和球迷归属感并慢慢真正实现商业化的关键。

这一次,戴维斯杯所展现出整个大湾区的“务实”,才是我们的网球比赛真正需要的底色!

十八般网球
网球行业头部公众号:网球产业观察 · 网球深度评论 · 网球器材测评 专业有温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