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奥运会给郑钦文和中国网球带来的影响是无穷无尽的。这两天回家,即使是在遥远的边疆,当人们知道我是一个网球媒体人的时候,都会非常兴奋地跟我探讨郑钦文。
他们非常激动地跟我形容郑钦文奥运会有多神勇。甚至还知道郑钦文杀入了美网八强并期冀着夺冠。而我试图告诉他们奥运会并不是网球世界里竞争最激烈的赛事,甚至郑钦文下一轮的对手很强,她很大概率会止步八强。
这话题多少有点扫兴,因为他们对于郑钦文的信息都来自于媒体的渲染。稍微了解网球的球迷,看到非专业网球媒体写的郑钦文都觉得非常搞笑,诸如什么一年360天只吃西蓝花鸡胸肉之类的。这不仅仅是自媒体的狂欢,还有很多知名媒体的加入。
在这个缺乏信仰的时代,太多人需要寄托精神的偶像,媒体也乐意迎合着开展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郑钦文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会被赋予意义和意识形态,这些意义在不同的解读下甚至是完全对立的。她朴素细腻的爱国情感总是被夸张的宏大叙事所取代,但她的职业经历又被歪曲成仅靠家庭投入的“反体制”案例。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郑钦文,但大多数都来自于我们对她的想象,甚至是我们对自己的想象。
即使是相对了解网球运动的球迷,又真的了解郑钦文吗?其实也不是。
奥运会带给郑钦文信心层面的提振是显而易见的,但信心和心态只是网球比赛中的一个因素而已,她不能解决郑钦文的技术问题。所以在硬地迎战当今女子网球最凶猛的底线,绝对球速力压一众男选手萨巴伦卡,郑钦文在昨天的比赛当中全场被动,依然找不到有效的应对手段,甚至都无法形成有效的回合。
这些仍然需要时间来解决,绝对不是一句“蜕变”就能解决的。但这个世界就是有那么多人迷信蜕变,而忽视了我们可能看不见的从量变到质变的累积。郑钦文奥运的惊喜之后,一部分人开始相信她的“无所不能”,相信勇气可以战胜一切,甚至无法接受赛前非常理性地表达对她美网前景的“不看好。”
而另一些人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试图全面否定郑钦文的一切。郑钦文世界排名前二十的时候,质疑她前二十的能力。今年闯进世界前十,又质疑郑钦文前十的水准。郑钦文夺得澳网亚军,质疑一路晋级的“成色”;郑钦文奥运夺冠,又强调金牌的“运气”。
某种程度上,这又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另一种投射。因为我们的教育总是告诉我们取得成功的不易,梅花香自苦寒来。但有限的信息,会带给他们郑钦文的成功过于“轻易”,充满运气的感觉,这颠覆了他们的世界观,于是想尽办法来论证郑钦文的各种技术缺陷和“配不上”排名和成绩。
但其实郑钦文从第一年法网的一鸣惊人,但后来逐渐暴露出一些短板,这期间肯定无时不刻地在做调整,世界顶尖教练的加持绝对不是吃素的。但这些并不会暴露在大众视野里,以至于球迷在网上喊打喊杀地要换教练,改技术。。。
这两年郑钦文的技术确实在不知不觉地精进,澳网亚军、奥运金牌都是扎实的进步在运气催化下的结果。而世界排名,不是一个标准,而是一个结果。它呈现的是现有规则下,一名球员一整年的综合表现,你来到那里,你就配得上。
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家看到的,了解的,想象的郑钦文都不是真实的郑钦文。而我们彼此争论的,也不是郑钦文本身,而是拿郑钦文做幌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但有些东西是可以达成共识的,郑钦文是一名世界前十的球员,目前上升势头良好,也足够刻苦努力,技术上有许多自己的特长,进攻凶狠,相持也较稳定。她从小有些还不错的家庭条件,现在更是有着诸多资源加持,性格很坚韧,情绪也比较稳定,发言很得体。这一切条件让她可以击败巡回赛里大部分选手,遇到一个好的签表和时机就可能创造好成绩。但也有几个比较怵的类型,这需要她继续改进自己的技术和战术。
当然,实事远比观点更乏味些,这个吸引眼球的媒体时代,无论是有人刻意营造人设,还是人性的自然驱使,把郑钦文塑造成一种“景观”不可避免。只是当我们以郑钦文为起点向或浅或深的价值观召开探讨的时候,需要明白这也必然会远离真实的郑钦文。
或许,从郑钦文进入大众视野的那天起,郑钦文就没办法成为郑钦文了。但当我们真正试图理解体育,而不是把体育当成精神麻药的时候,就应该明白它是错综复杂、充满辩证的,在简单的输赢背后拥有巨大的人性甚至是哲学的探讨空间,绝不是yes or no这样非黑白分明的。而后者,其实就是大家最近常常提及的“饭圈文化”的原始土壤。
今天美网结束了四分之一决赛的争夺:女单半决赛阵容为[6]佩古拉 VS 穆霍娃,[2]萨巴伦卡 VS 纳瓦罗[13];男单半决赛阵容为:[1]辛纳VS德雷珀[25],[12]弗里茨 VS 蒂亚福[20];张帅/美拉德诺维奇则闯入女双决赛对阵7号种子奥斯塔彭科/基切诺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