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巳如意,生生不息 | 2025蛇年说蛇

乐活   2025-01-30 07:58   河北  

↑↑↑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方的蓝色字体大甄艺术,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每日收到精彩内容,内容由大甄艺术平台整理免费分享,可放心关注。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于地支的十二个用字,均有解说。可是十二者当中,涉及属相的,惟“巳”最典型:“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成文彰,故巳为蛇象形。”

蛇在民间又称“长虫”,而“虫”字的古义正是指蛇。

甲骨文“虫”字刻写为头部呈三角形的毒蛇。《说文》所载“虫”字,为蝮蛇卧伏之状。
用线条将蛇的形象描画下来,这就有了古汉字:巳、它、虫。
“巳为它象形”,即是讲“巳”字为蛇的象形字。



生儿育女,弄璋弄瓦,留下如此典故的《诗经·小雅·斯干》:“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战国 琉璃釉盘蛇玲珑陶球形器 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藏


这说的是梦。梦到熊罴,生男孩的征兆;梦见蛇虺,生女孩的征兆。梦熊——得子的典故,后来做了许多男性的名字。



熊是雄壮的动物,让人联想到男子汉。相比之下,蛇显得阴柔,而区别于阳刚,让人联想到柔弱的女子。这便有了“维虺维蛇,女子之祥”的说法。


以阴阳之说来归类,蛇属阴。
十二生肖蛇配巳,辰阳而巳阴,正好符合对于蛇的阴阳判断。


宋 三彩十二辰蛇俑

故宫博物院藏

“盘古开天地”的神话家喻户晓,据明代董斯张《广博物志》中引三国吴人徐整著《五运历年纪》曰:“盘古之君,龙头蛇身。”从这个记载可以知道,盘古竟然也是一条蛇神。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中的女娲画像亦为人首蛇身的形象。1965年,新疆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了绢本《伏羲女娲图》,这幅图画创作于晋唐时期,主角为左手执矩的伏羲和右手持规的女娲,两人上体相拥,下体为蛇身相缠。因此,这幅图又名“人首蛇身图”。汉画像石上的伏羲、女娲形象也是呈蛇尾相交状。


《山海经》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而上”。最后统一华夏的黄帝即出于人面蛇身的轩辕之国。除伏羲、女娲之外,上古的水神共工也是“人面、蛇身、朱发”的形象。《山海经·大荒北经》:“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又有神街蛇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强良。”再如《山海经·北山经》中记载,“自单狐之山至于堤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通过以上记载可知,上古“人面蛇身”的神仙不在少数。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愚公移山》,这篇文章选自《列子》,文章中有这样一句,“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因此很多学者认为操蛇之神是山神。


玄武是四象之一,代表北方的灵兽,形象是黑色的龟与蛇。在二十八星宿中,玄武是北方七宿的总称。道教将玄武人格化成为玄武神(又称真武大帝)加以崇拜。




蛇是十二生肖中的第六位,与地支“巳”相对应,因此被称为“巳蛇”。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巳”:“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在古人看来,“巳”字的字形,呈现出一种弯曲灵动的样子,就像蛇的身体形态。


“巳”字的演变


“巳”在甲骨文最初的字形像一个母腹中的胎儿,引申指后嗣。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文字的演变上,还反映在文化习俗和象征意义上。在许多文化中,蛇都被视为生育和繁衍的象征。在中国神话中,伏羲和女娲是创世神,他们的人首蛇身象征着两性结合和繁衍。

唐 《伏羲女娲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1958年,在甘肃省甘谷县西坪乡出土了一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瓶,瓶上绘有一人首蛇身(一说为鲵鱼)形象,也被认为是早期生殖崇拜文化的象征符号。


仰韶文化彩陶瓶

甘肃省博物馆藏



在《说文解字》中,“蛇”是没有的,而是被写作“它”。许慎的解释为:“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凡它之属皆从它。” 神农氏以前,蛇虫混居人群,造成威胁,因此人们碰面相问“无它”,直接翻译为“没碰到蛇吧?”因此,无它也等同于无恙、无害。






商 跪坐玉人(四肢和衣服上饰有蛇纹)

殷墟妇好墓出土


将“它”字另加“虫”旁,产生了“蛇”字,而与蛇有关的字也多在“虫”部。实际上,在中国古代,虫的概念与现在所指的昆虫完全不同。“五虫说”将动物分为五类,分别是羽虫、毛虫、甲虫、鳞虫和倮虫(蠃虫)。



【羽虫】:主要指有羽毛的鸟类,凤为羽虫之长。
【毛虫】:主要指体表有毛的兽类,麟为毛虫之长。
【甲虫】:主要指身体有硬壳的动物,龟为甲虫之长。
【鳞虫】:主要指有鳞片的鱼类和爬行类动物,龙为鳞虫之长。
【倮虫】:指体表无毛、无鳞、无甲的动物,人为倮虫之长。


在古籍中,“虺”(huǐ)常被描述为一种小蛇。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而为角龙,又千年为应龙。”龙由蛇转化而成的理论或于此完成。





清《毛诗品物图考·维虺维蛇·虺》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古代青铜器和玉器上,“虺纹”是一种常见的装饰纹样。这种纹样通常表现为环绕、盘曲的小蛇形象,称为“蟠(pán)虺纹”,又称“蟠螭(chī)纹”。


春秋时期 蟠虺纹镈(b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蟠虺纹由具体的形象逐步缩小,最后完全几何化,这种纹样结构变化自由,常常会改变龙蛇的个体形象,以打散构成法组织图案单位,再以四方连续形式使之遍布整个器表,形成一种繁缛富华的气氛,常用于表示吉祥或神秘的象征。



战国 玉蟠虺纹玦

故宫博物院藏



甲骨文中的“虹”字实际上乃是双头蛇的形象。《山海经·海外东经》:“虹在其北,各有两首。”这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原始解释。





甲骨文中的“虹”字


山东嘉祥东汉武氏祠画像石中可见双头龙蛇形的虹。在古人的认知里,蛇与龙有着相似之处,二者皆被赋予主管雨水的职能。虹,常现身于雨过天晴的时刻,极易让人产生联想:雨停云散,是否是因为双头龙蛇将水吸走了呢?


山东嘉祥东汉武氏祠画像石中的虹


虹的形态颇为独特,呈现双头之状,似乎天生便肩负着特殊使命。古人猜测,虹之所以如此,或许是为了分别履行“饮”与“吐”的职责。有趣的是,在物理学领域,有一种利用大气压原理,通过U形导管将水从较高平面引入较低平面的现象,在中国被命名为“虹吸现象”。这一命名,或许正是源于虹的这种“可饮可吐”的形象联想。


描 述

  经云:“如愚不了绳,妄取以为蛇。”画师据此创作一幅毒蛇咬人图:一条毒蛇,张开大嘴,追咬一人;人被吓得狼狈逃窜。蛇的追赶、人的逃窜,刻画相当生动。此图大约绘于公元900-910年间。

五代 榆林窟第16号窟 后室东壁

画面上一棵根部露出地表而倾斜的大树,被巨大的蟒蛇紧紧缠绕着。描绘细致而又形体较大的蛇,在敦煌壁画中仅见于此图。此为劳度叉斗圣变的局部,依据变文中劳度叉化作大树,而舍利弗化作大蛇,“长蛇缠树,大风劲吹,大树根拔而欲倒”这段文字而绘制的。

在敦煌那绚丽多彩、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艺术宝库中,纹样无疑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而蛇纹样更是其中别具一格的存在。

敦煌蛇纹样有着独特的造型,它或蜿蜒盘旋,身姿灵动,仿佛下一秒就要游动起来;或巧妙地与其他元素相互交织融合,展现出别样的和谐美感。有的蛇纹样头部刻画细腻,吐着信子的模样栩栩如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那神秘的气息。

从寓意上来说,蛇在古代文化里本就有着多重含义,在敦煌艺术中,它或许象征着守护,默默护卫着那一方神圣的佛国世界;又或许寓意着智慧与灵动,如同蛇的狡黠聪慧一般,为整个画面增添几分深邃的韵味。


出土文物中的蛇

南方多蛇,器物多以蛇为饰,这里举几个例子。


1.商代提梁方卣盖上的蛇,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蛇身的纹饰单元为一个菱形方格纹加四个三角纹。这是商代最典型的蛇纹。


商代提梁方卣盖纹饰 江西省博物馆藏

2.春秋提梁卣,湖南衡阳出土,衡阳市博物馆藏。卣身以蛇纹、蛙纹为饰。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件类似的器物,也是衡阳出土。

春秋提梁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3.蛇形镂空铜器,云南江川李家山51号墓出土,云南江川李家山考古工作站藏。


汉 “滇王之印”金印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左:汉代蛇形镂空铜器 云南江川李家山考古工作站藏

右:“滇王之印”金印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4.滇王之印,云南晋宁石寨山M6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汉代封赐南方蛮夷君长多以蛇纽印。

商 青铜蛇 
三星堆博物馆




 -end-  

▽  点击「阅读原文」,有更精彩内容呈现!

您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


大甄艺术
大甄艺术致力于文玩、字画(碑帖)、瓷器、紫砂、景泰蓝、漆器、玉器、翡翠、奇石、铜器、贵金属、金银器、珠宝首饰、木雕、红木家具、邮品、钱币、刺绣等艺术收藏品的开发、销售、回购、投资、委托机构鉴定及各大拍卖机构拍卖等业务!1851055535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