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爱了300多年的“中国风”,到底和中国有多少关系?

乐活   2025-02-09 23:51   河北  

↑↑↑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方的蓝色字体大甄艺术,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每日收到精彩内容,内容由大甄艺术平台整理免费分享,可放心关注。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

保罗·弗朗索瓦·昆赛克/《日本花园》/1895年


在1895年的那个充满艺术探索与跨文化交融的时代,法国画坛涌现出了一幅别开生面的杰作,出自一位名叫保罗·弗朗索瓦·昆赛克的大师之手。这幅画,不仅是一幅仕女图,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它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构建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梦幻世界,让观者在凝视之间,仿佛能听见东西方文化在画布上轻声细语。

图片
图片
图片

人物描摹方式也如同欧洲的油画一般,但各式装饰元素却来自东方

图片

西方人所说的“中国风”(chinoiserie)就像是这幅画中的主角:

西方的骨相东方的皮  


画面初展,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温婉雅致的空间,颇有几分东方闺阁的静谧与幽深。然而,随着目光的深入,细节之处逐渐透露出不同寻常的跨文化融合。画中的少女们,身着色彩斑斓、线条流畅的和服,这无疑是东瀛文化的鲜明印记,和服上精致的刺绣与图案,每一针每一线都诉说着日本对美的极致追求。她们或坐或倚,姿态轻盈,仿佛正沉浸于某个私密而温馨的瞬间,周遭的一切都为这份静谧添上了几分生动与活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神秘的植物香气配以顶级的制瓷技艺,征服了350年前的欧洲人


图片

2015年大都会博物馆中国时装秀 镜花水月展


然而,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些身着和服的少女,竟拥有着典型的欧洲面容——高挺的鼻梁、深邃的眼眸,以及那抹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西方女性的温婉与端庄。这一设计,无疑是对传统审美的一次大胆挑战与颠覆,它打破了地域与种族的界限,让东西方之美在画布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共生。昆赛克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巧妙地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元素融为一体,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超越国界的美学体验。

图片

德国梅森瓷窑1724年制作的“中国风”茶碗配茶碟


图片

《茶具套装》/让·埃蒂安·利奥塔/1781-1783年


图片
19世纪画家弗雷德里克·苏拉克罗瓦,笔下的欧洲小姐们的露台聚会,就是用中国风茶具饮茶

图片
广州十三行是当时出口中国货物最多的地方,繁华程度不输当世的任何一个大都市


图片

2015年Met Ball的主题为“中国:镜花水月”


在少女们的周围,是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中原特有的芙蕖、牡丹与荷花竞相绽放,它们或含苞待放,或盛开如盘,色彩斑斓,香气袭人,不仅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更寓意着富贵、纯洁与高雅,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珍视的美好品质。这些花卉的选择,无疑是对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一次致敬,也是昆赛克对东方美学深刻理解与热爱的体现。


图片
漆木柜,顶上的伊万里瓷器,镶金的青花瓷将军罐......无一透露着家庭的富裕与对东方的热爱/弗朗斯·韦尔哈斯/《和服少女》/1881年


图片
图片
这件曾属于蓬巴杜夫人的中国风瓷瓶,上方的图画为当时法国最著名的宫廷画师布歇所设计

图片
《中国花园》/弗朗索瓦·布歇/1742年。凉亭、阳伞和散漫的少女,是欧洲人对中国最基本的想象

图片
法国波旁王朝的末代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寝室内,就有一件描绘了中国女性的粉彩花瓶

更为巧妙的是,在这幅画的背景中,还隐藏着一只亚洲南国独有的孔雀,它羽毛斑斓,色彩斑斓,正以一种高傲而优雅的姿态站立着,仿佛是这方小小天地中的守护神,又或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静静地见证着这一切美好与和谐。孔雀的形象,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与内涵,更寓意着吉祥、高贵与和平,进一步强化了这幅画所传达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主题。

图片
设计师华伦天奴位于伦敦的豪宅。餐厅里,从餐盘到墙面再到吊灯,都是清一色的青花瓷
图片
华伦天奴另一处位于罗马的住宅同样装饰着各式各样的青花瓷,配以中国古代装饰画

图片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从这幅画的细节中抽离出来,不难发现,这样一幅融合了中、日、欧三种文化元素的画作,在几百年前的欧洲,被统一归类为“中国风”(chinoiserie)。这一称谓,虽然略显笼统,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对东方文化的向往与痴迷。在那个时代,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与东西方贸易的频繁,欧洲人对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与憧憬,他们渴望通过艺术品来触摸那个遥远国度的灵魂,感受那份不同于西方的独特魅力。

昆赛克的这幅仕女图,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产物。它不仅展示了艺术家个人的艺术才华与创造力,更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包容,以及对美的无尽追求。通过这幅画,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奇妙景象,更能感受到人类共同的情感与审美追求,那是超越地域、种族与文化的界限,属于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2 藏在屏风里的异国风情

西方人对于屏风抱有一种特别的情结,这薄薄几扇屏障,虽仅轻轻环绕起中国人的私密空间,却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欧洲人对东方神秘世界的无限遐想与窥探之心。屏风的形态与材质多样,有的以漆木镶嵌,工艺精湛,尽显华贵;有的则以纸为面,轻盈飘逸,别有一番韵味;更有甚者,采用真丝织就,奢华非凡,触感与视觉皆为一绝。这些屏风之上,往往绘有梅、兰、竹、菊,或是燕子、喜鹊、孔雀等在中国文化中寓意吉祥的元素,它们不仅装饰了空间,更传递着深远的文化寓意与美好的祝愿。


图片
这种来自东方的装饰物件,它自身的形式已经具备了典型的东方风格,而屏风上描绘的图画更深一层地透出强烈的中国风。《请求》/阿图罗·里奇/1850-1899年

若论及能与屏风相媲美的中国风家具,漆器无疑占据了一席之地。在中国,“如胶似漆”常被用来形容情感的深厚与缠绵,而漆艺,这一古老而精湛的工艺,恰似华夏民族性格的写照——温厚而内敛,拙朴之中蕴藏着无尽的光华与韵味。漆器之美,不仅在于其外在的精致与华丽,更在于那份沉淀于岁月长河中的文化底蕴与民族情感。每一件漆器,都是匠人心血的结晶,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静静地诉说着属于这个民族的故事与智慧。

图片

维也纳皇家家具博物馆内馆藏一件18世纪中国风的木质镶嵌玻璃屏风,上中下分别描绘了中国最具特色的三种绘画内容:花卉风景、博古图、千人千面图

图片
《演奏》/弗雷德里克·索拉克鲁瓦/19世纪。女孩身后就是一面丝制花鸟图的中国屏风

图片
大漆刚割下来时呈液体质态,而它真正干固以后便十分坚硬,可千年不腐不朽

图片

漆器在欧洲人家里绝对是奢华的摆件,一件大气厚重的漆木柜,能给贵族的居室空间带来不一样的色彩碰撞。《亲吻》/古斯塔夫·德·琼赫/19世纪


图片
设计师Carolyne Roehm家中的东方风格多宝阁
图片图片

    这件科罗德曼漆画屏风上精细地绘制了中国古时的生活场景






在1996年的Chanel秋冬高定中,Karl Lagerfeld从这些东方屏风中汲取灵感,设计了多件满幅刺绣的大衣。其中有一件就是以Chanel女士公寓内西湖图案为灵感制作而成的镀金晚礼服,这件是Chanel的Lesage刺绣工坊花费800小时完成的精工作品。


3 用壁纸沉浸式体验中国风


相较于精致的摆件,壁纸以其覆盖广泛、色彩丰富的特性,在西方世界中展现出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成为了一种历史悠久且独具魅力的视觉艺术表达形式。随着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不仅茶叶、瓷器、摆件等物品漂洋过海来到了欧洲,淡雅而富有意境的中国画也逐渐走进了欧洲人的视野,如同一缕清新的东风,自太平洋西岸吹拂而起,穿越辽远的亚欧大陆,最终抵达大西洋彼岸,在欧洲贵族的府邸中找到了它独特的归宿。

图片

花卉+蝴蝶结,这种典型的洛可可风格壁纸遍布欧洲宫廷,而其中一簇孔雀羽毛似乎又掺夹了一丝中国风

面对这股来自东方的艺术潮流,欧洲人迅速抓住了机遇,纷纷开设起专门制作壁纸的工坊。这些工坊所设计的壁纸,虽然底色鲜明、风格独特,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含蓄内敛大相径庭,但却巧妙地融入了东土特有的花鸟鱼虫、奇珍异兽等元素,通过艺术的再创造,使得壁纸界的“中国风”应运而生,展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跨文化融合之美。

图片

中国画从题材到表现手法,都与西方天差地别。郎世宁等弘历雪景行乐图轴/故宫博物院馆藏/清代


图片
欧洲人要么将舶来的中国画单独悬挂,要么装饰屏风窗户或壁炉架,甚至直接拼贴在墙面上。图为英国18世纪以拼贴画的方式装饰墙面的宅邸

进入18世纪,欧洲贵族们对于“中国风”的热爱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决定将这种风格的壁纸运用到室内装饰之中,打造出一个个充满东方韵味的室内“庭院”。于是,画师们在传统花鸟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添加了鸟笼、亭台楼阁等图案,甚至还将自己想象中的中国人生活场景融入画中,使得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也能感受到那份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田园气息。这种将东方美学与西方生活空间巧妙结合的尝试,不仅展现了欧洲人对东方文化的浓厚兴趣与深刻理解,更为后来的室内设计与艺术装饰提供了宝贵的灵感与借鉴。
图片
图片

位于英国的两处城堡内,都装饰了17世纪的中国风壁纸。而右边这幅原本是白底的宣纸中国画,后来才被加工成如今的模样


图片
伊夫·圣罗兰的家中,巧妙地用一尊冷色调的陶瓷人像呼应墙纸上的自然风光
图片
图片

Jean-Baptiste Pillement(1728-1808)的中国风手稿


图片

4 住在中国风里


“洛可可”最早作为一种室内设计和装饰艺术,起源于路易十五的宫廷。就在洛可可风鼎盛的18世纪中期,法国人对中国的狂热也达到了巅峰。二者一拍即合,将奇幻、神秘、繁复的装饰,融合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图片
法国尚蒂伊城堡有着典型的洛可可风格装饰,而中国风墙绘镶嵌在鎏金的壁板中,却意外地和谐

图片

宫廷着装的人物、瓷器、孔雀羽毛装饰,以及被视作吉祥物的猴子,被洛可可卷花边围绕,极尽奢华


穿过英吉利海峡,裹挟着洛可可的中国风登陆彼岸的英国。英王乔治四世乘着这股东风,为自己打造了一座华丽与享乐并存的天堂——英皇阁(Brighton's Royal Pavilion)


图片
英皇阁里最著名的莫过于这条长廊,以中国风打造,并摆放了各式各样中国风的珍贵摆件


图片

走廊上放置着大量的中国风珍宝,其中不乏最具代表性的瓷器


作为王室的避暑行宫,英皇阁曾接待宾客无数。贵族们在此觥筹交错,而一旁矗立的瓷器人偶,似乎也在默默参与着这一场又一场仿佛不会散场的宴席。

图片

走进这个宴会厅几个世纪前的欢笑声仿佛还在耳边萦绕


图片
在英国白金汉郡的克莱顿庄园(Claydon House)里,也有一座中国屋

图片
房间每扇门上都雕刻有中国的亭台楼阁图案,以及绘有繁复法式中国风格板的茶龛

图片其中不乏18-19世纪从中国进口纯正中国风家具和雕塑
从茶具到摆件,从壁纸到建筑,中国风已经“入侵”西方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他们正等着接受最后一场“洗礼”——将中国风穿在身上。

图片

5 潮流自然要穿在身上


在诸多舶来品中,最受淑媛们喜爱的一定非丝绸莫属。来自中国的上等面料中,不仅有顺滑如水的绸缎,更有巧夺天工的刺绣工艺。本土少女心的蕾丝加上舶来的真丝刺绣,就是最潮流的奢侈品。

图片
图片


1740年代中国风真丝刺绣裙


图片
图片

1760年代一条中国风印花裙,小小的东方凉亭藏在印花里


到了19世纪,洛可可风潮已然消退,但中国风始终兴盛。1920-1930年代,中国风着装再一次得到了隆重的复兴。
图片
这条1926年浪凡高级定制系列的裙子,无处不是对中国风的致敬

图片
裙摆上的珠宝圆形刺绣仿照了中国宫廷官员朝拜礼服上的纹饰

图片
下方的金丝裙摆也仿造了中国传统的海水纹


图片

以制作中国风裙装出名的Callot Soeurs工坊出品的真丝刺绣裙/1924年

即便到了现在,中国元素依旧在时尚界占据一席之地,过去几十年里各大高级时装屋都曾因为对中国风的另类演绎而声名大噪。

图片
Dior1997年时装发布会上,从T台布景到服饰都大秀了一次中国风

图片
1996年香奈儿秋季高级定制中的一条金丝刺绣裙,裙体模仿了旗袍的风格

图片
这条同样来自香奈儿高定工坊的裙子,由当时的设计总监老佛爷于1984年亲自设计,裙身与花纹都模仿了青花瓷瓶

图片

从饮茶到居家再到穿衣潮流,350年来中国风在西方的体现无处不在。“chinoiserie”一词既是一种以中国为主的杂糅的东方风格,也是西方望向东方这个遥远的国度,或艳羡,或敬仰的目光。


图片


庞大的中国古老而神秘,奇珍异宝层出不穷又让人参不透其中的奥义。所以他们推测、幻想、融合、创造,发明出了让今天的我们难以置信的“中国风”。虽说这已然和中华文明没有太大的关系了,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文化”呢?


图片

著名设计师兼收藏家 Ann Getty的中国风家装


到了21世纪,各国之间有了足够的了解,“中国”与“中国风”却还是牢牢地吸引着全球各行各业的精英。这份生生不息的传承力,值得我们书写下一个百年的传奇。


图片


图片
 -end-  
图片

▽  点击「阅读原文」,有更精彩内容呈现!

您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

大甄艺术
大甄艺术致力于文玩、字画(碑帖)、瓷器、紫砂、景泰蓝、漆器、玉器、翡翠、奇石、铜器、贵金属、金银器、珠宝首饰、木雕、红木家具、邮品、钱币、刺绣等艺术收藏品的开发、销售、回购、投资、委托机构鉴定及各大拍卖机构拍卖等业务!1851055535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