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中国风采的舶来品
「珐琅」究竟是啥?
和那些能够直接从名称「望文生义」的传统工艺不同,「珐琅」这个词, 你很难从字面上解释它。
事实上,珐琅是一个音译词汇,也叫作「佛朗」「佛菻」「法蓝」。所谓「佛朗」,在古代一般泛指欧洲国家。
其实珐琅技艺最早诞生于埃及:古埃及人将玻璃工艺与金属工艺合而为一,创造出了珐琅。
在现存的珐琅器物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工艺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相似的表现方法。
珐琅大家族
而在历经了千百年的演变与传播后,珐琅先是辐射到欧洲地区,继而东传,来到了中国。
但围绕着中国的珐琅器,却仍有一些谜题。
中国有没有自己的珐琅器?
珐琅器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珐琅工艺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珐琅中的贵族:景泰蓝
提到珐琅,就不得不提景泰蓝。
蓝底铜丝的八宝吉祥聚宝盆在灯光下静默,金色的碗口和蓝色的底纹,在小小的碗身形成恢弘的想象──这是晨光破晓时金蓝色的大海,细致繁复的回形纹如翻腾的金色海浪,一朵朵盛开的西番莲花娇艳动人,碗上一只金鱼儿如跃海上。
这是一个经典的景泰蓝作品,这种叫做“铜胎掐丝珐琅”的工艺在元朝时,从阿拉伯地区传入,从开始到辉煌,经历了三朝共计600年。景泰蓝的魅力来自于中西文化的交融,它结合了中国的青铜器、西方金属的掐丝技术和中国的彩釉烧结技艺,是中国最具有世界视角的国粹。
图为国内外收藏各类景泰款识(部分)
供图 / 刘建华
2006年5月20日,景泰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43
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正式实施,规定景泰蓝标准英文名为Cloisonne
世界上没有孤独的文明,越交融越辉煌,西方人公认的中国国粹景泰蓝,则正是交融的辉煌。而这样的瑰宝进入当代,却经历着从低廉地摊货到拍卖行宠儿的多舛命运。一直以来,人的价值取向决定着物的命运,这是物的无可奈何,也恰恰是物对人的深深仰仗。
景泰蓝究竟是什么?
景泰蓝其实就是铜胎掐丝珐琅器。
这种工艺,简单地说,是用又细又薄的铜丝,掐成图案, 粘在铜胎上,并为其填充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之后入窑烘烧,如此重复多次,待珐琅釉达到适当厚度,再将釉与铜丝的表面打磨至平整顺滑,最后为铜丝镀金,即成。
图为故宫藏掐丝珐琅狮纹高足碗
底部有阳文「景泰年制」款
供图 / 故宫博物院
金属胎掐丝珐琅器俗称“景泰蓝”,其制作工艺以金属(主要是紫铜,少量为金银)做胎,用细而薄的金属丝焊着于成形的金属胎表面形成花纹,然后填施各色珐琅料,再经焙烧、镀金及磨光等工序,成品厚重华美,珐琅五彩斑斓,与通体繁密的金线和金饰交相辉映,呈现出富贵豪华之气派。
民间传说
传说,景泰蓝的工艺是女娲娘娘托梦给老匠人的,“不得白芨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
元朝初年,皇宫失火,金銮殿与众奇珍异宝烧成了一片灰烬。但废墟中多出了一件色彩斑斓晶莹闪耀的宝瓶。群臣惊讶,献给皇帝,说是上天所赐。皇上得到此物爱不释手,当即传下一道圣旨,调集京城所有能工巧匠,限期三月仿造。京城第一名匠"巧手李",称女娲娘娘身披霞衣、脚踏祥云给其托梦云:"宝瓶如花放光彩,全凭巧手把花栽,不得白芨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巧手李"参透此梦,原来皇宫大火,金銮殿里宝石金银烧熔在一起形成此瓶。
景泰蓝被誉为"一件景泰蓝,十件官窑器"。1904 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中国景泰蓝荣获头等奖。现如今,景泰蓝在五洲四海名声大震,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喜爱和称赞。
景泰蓝天生自带一股「富贵气」,这导致它在民间特别受欢迎。特别受欢迎的结果,就是被仿冒。
而最让人难以相信的仿冒行为,来自乾隆皇帝。
清宫造办处的档案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乾隆二十五年……太监胡世杰传旨:着做掐丝珐琅瓶二件,一件刻「大明景泰年制」,一件刻「大清乾隆年制」。先做样呈览,准时再做。钦此。
两件形制相同的掐丝珐琅瓶其中之一
器底的「大明景泰年」款
是乾隆皇帝刻意仿制明朝景泰年间珐琅器的实证
供图 / 故宫博物院
正是因为历史上造假的形式太多,所以真正的「景泰蓝」实在太难甄别。
故宫博物院现收藏的一百余件景泰款掐丝珐琅器里,至今没有一件得到过学界的共同认可,被认为是真正的景泰朝所制的掐丝珐琅器。
这件掐丝珐琅勾莲纹花觚,色泽柔媚淡雅、器形简洁流畅,被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杨伯达认为是明朝景泰年间御前作坊烧造的真正的「景泰蓝」 供图 / 故宫博物院 |
景泰蓝作为一种美术工艺品,其制法即于铜器表面上以各色珐琅质涂成花纹,花纹的四周嵌以铜丝或金银丝,再用高火镀烧即成。刚从火中取出的景泰蓝颜色基本呈黑色,待其冷却后才显现出五彩缤纷的样貌。
景泰蓝的寓意
“景泰蓝”的命名,早已超出了“大明景泰”这层意义,而被赋予了和谐、高雅、祥和等美好的内涵。“景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个祥和与和谐的字眼。明代宗朱祁珏定国号“景泰”,也是看中了它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和谐寓意。
“景泰蓝”的“蓝”,则蕴藏着更多的历史。首先,铜是人类最早发现和发掘利用的金属,蓝、绿的釉料都是铜的化合物。早在唐宋时期,我国最早提炼出了氧化钴蓝釉料,色泽纯然,蓝中透绿。另外,景泰蓝的“蓝”,不单指蓝色调,也不单指蓝釉料,而是把所有釉料统称为“蓝”,因此又逐一衍生出“点蓝”、“补蓝”、“崩蓝”、“烧蓝”、“蓝工”等特有名词。
昔日皇家御用,今朝邦交重礼
皇家御用
景泰蓝诞生于皇宫,是皇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皇宫大殿的主要陈设,亦是镇殿之宝。紫禁城金銮宝殿,或者是国子监辟雍宫、颐和园排云殿等等,在这些帝王尊属的殿堂,景泰蓝的宝石般的光芒总是令人赞叹。
1793年,以马戛尔尼为首的英使代表团以乾隆皇帝祝寿为名来访中国,乾隆将一件宫廷景泰蓝作为重礼回赠给了他们。
1908年,光绪年间,美国大白舰队环球访问最后一站在中国厦门,清政府特制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玉壶春瓶和景泰蓝杯子为国礼赠给美舰队。
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蓝,底下全部用瓷器。可见景泰蓝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由于景泰蓝的历史意义及工艺,2006被国家列为第一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品不能言语,它的价值和传承,全仰仗人心的取向。600年来,景泰蓝的雍容华贵从不因岁月而磨灭,却将因人心而不古。我们有理由认为,不经思索和沉淀的捧,当是对景泰蓝工艺的杀。心系景泰蓝的林徽因先生在她离开尘世时不忘嘱咐,“景泰蓝是国宝,不要在新中国失传。” 是的,国宝,国之瑰宝,与世同辉,不应有憾。
国礼记录
1952年,北京正在进行“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和迎接苏联文化代表团访问中国的筹备工作,景泰蓝台灯确定为赠送贵宾的礼品。郭沫若称“这是新中国第一份国礼”。
2008年,赠送给国际奥委会,被永久陈列;
2011年,“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指定国礼;
2013年,被赠送给韩国总统;
2014年,被赠送给俄罗斯总统、“APEC会议”的各国领导人赠礼、被赠送给新西兰总理;
2015年,景泰蓝艺术品被赠送给俄罗斯总统、被选作赠送给白俄罗斯总统的礼物、向联合国赠送景泰蓝工艺品,庆祝成立70年、10月份赠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2016年,赠送给印度总统、赠送给塞拉利昂共和国总统;
2017年,中国向联合国日内瓦总部赠送景泰蓝、赠送给美国总统、“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领导人赠礼;
2019年,“第二届新丝路总统对话”论坛领导人赠礼、被选为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礼物。
2023年:《盛世六合》献礼故宫建院100周年、赠送五国元首的世界级国礼。
六步烧制景泰蓝
制胎
根据作品的设计图,裁剪铜 板,经火烧加温变软后,初步捶打成胎。通常需经过千百次的捶打,务求胎壁薄厚均匀,器形周正无偏斜。
掐丝
先用尺规在铜胎上定好纹样的位置,再用镊子掰丝。
粘丝、焊丝
掰丝成型后,用白芨水粘在铜胎上。然后在制品上均匀地撒一层由金属粉末组成的焊药,入窑炉烧焊,使铜胎与扁铜丝紧密结合。
点蓝
景泰蓝,初以蓝色为主色调,故在铜胎上点涂釉料的工艺称为点蓝。
烧蓝
即将点蓝后的制品入窑烧造。点蓝和烧蓝要重复三四次,使釉料逐层加厚、逐层烧结。
磨光
烧蓝完成后,一般要经过粗砂石、细砂石、黄石、木炭四次循环打磨抛 光。
乾(nóng)隆(jiā)式(lè)审美
景泰蓝工艺的巅峰时代出现在乾隆时期。
乾隆朝的景泰蓝工艺最大的特点是装饰繁密,花团锦簇,繁缛富丽。
图为乾隆朝掐丝珐琅花卉挂屏
此屏精美有余,工艺却过于华贵
反失了文人书画的天然清隽之气
供图 / FOTOE
这是乾隆皇帝特有的「乾隆式审美」。当然,也被不喜欢的人毫不留情地斥为「农家乐审美」。
只可惜,这看似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乾隆盛世,却也是大清帝国由盛到衰的转折期。
图为乾隆朝以掐丝珐琅工艺打造盘龙香亭
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摄影 / 李健一
在位初期,乾隆确实也曾作风务实、雷厉风行。
他一上任就下旨说, 祥瑞不过是官员阿谀皇帝编造出 来的漂亮话,毫无用处。因此,凡民间一切祥瑞之事,皆不许上奏朝廷。
只是到了后面,乾隆还是忍不住「真香」了:
乾隆三十年后,各地献祥瑞者出入紫禁城络绎不绝,乾隆也来者不拒,而且津津乐道,时常作诗以颂之。
一个人享受不过瘾,还召集大臣命题作诗,借众臣之口歌功颂德。
图为乾隆时期最为华美贵重的掐丝珐琅太平有象
寓意吉庆有余、天下太平
供图/FOTOE
乾隆三十九年,乾隆命造办处制造了一件史上最大、最豪华的珐琅器——掐丝珐琅大佛塔。
图绘为乾隆下令造办处制造的掐丝珐琅大佛塔
供图 / 赵广超
大佛塔高达2.41米,由大器匠、锉刮匠、合对匠、掐丝匠等十多个工种协作完成,需要在特别建造的窑炉里烧造。既要保证在烧造过程中不变形,还要掌握通体的釉色不出瑕疵,技术难度极大。
而这样的佛塔,乾隆一造就造了12座。所耗银两,竟达国库存银的十分之一以上。
也正是从这件高与楼齐的掐丝珐琅大佛塔横空出世后,景泰蓝的生产逐渐衰退。
故宫博物院现藏金属胎掐丝珐琅器四千余件,纷繁多彩,琳琅满目,自元明以迄晚清民国,各个时期的珐琅作品大备于此,从中可一览中国珐琅工艺盛衰发展之状况。本文将从众多藏品中百里挑一,选择历朝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供藏友们辨赏。
元末明初
元代掐丝珐琅器的图案装饰多以盛开的缠枝莲为主题纹饰,其特点是缠枝莲花朵舒展饱满,枝叶肥厚,并衬以小花苞。图案布局疏朗,掐丝线条奔放有力。珐琅质地细腻洁净,釉面光亮,有水晶般的透明感,尤其是葡萄紫、草绿、绛黄等几种颜色更为耀眼夺目,似用进口珐琅釉料烧造。此炉是元代掐丝珐琅器的代表作。
此瓶造型端庄,釉色纯正,有玻璃质感。其工艺精致细腻,花叶纹饰用晕染渗透手法,以表现枝叶由绿而枯黄的细节。肩部弦纹上下衔接处花纹明显有损,釉色深浅亦有别,显然是以两件旧器仿瓷器梅瓶之造型重新组合而成。瓶底镀金,镌 “景泰年制”款。此瓶为明初御用监之代表作。
明宣德
此觚端庄大方,釉色鲜明,镀金厚重,是宣德珐琅器之精品。惟出戟和底足为后配。
此炉色彩纯正,珐琅质地晶莹,是明早期掐丝珐琅器中的精美之作。
此器造型规整,纹饰新颖,尤其是盘内锦地上的七狮对舞戏球纹样生动活泼,此种罕见于明早期的珐琅纹样,显示出珐琅工艺的新发展。目前所知,此种盘传世仅此一件。
明中期
明中期以后,掐丝珐琅器的图案装饰日趋丰富多样。缠枝莲花纹虽仍是主要装饰,各种瑞兽纹样也普遍出现,布局日渐繁缛。此碗内外壁均以动物为主题纹饰,是明中期烧制较为成功的一件掐丝珐琅器。其足内为景泰款识。
明晚期
广珐琅:从西方来,到西方去
事实上,在珐琅家族里,除了前文提到的「掐丝珐琅」,另外一个著名的品种叫「画珐琅」。
画珐琅通常是以珐琅料为颜料,在器底上任意作画。
清铜胎画珐琅蓝绿釉镶金双环尊(局部)
供图 / 广东省博物馆
广珐琅是画珐琅的一种,因产地在广东而得名。
然而,受地理位置和海外贸易的影响,17、18世纪的广东,近水楼台地出现了一批熟悉西洋画珐琅工艺的工匠。
本期杂志内页
广东工匠烧造的珐琅器物,被外国人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品,以「华彩」呼之。而同样的珐琅器物,中国人则用「洋瓷」命名。
清银累丝烧蓝骨象牙片贴面人物彩绘港口风光伸缩折扇
广东民间作坊出产
供图 / 广东省博物馆
广州的珐琅店业务广泛,客户群不仅涵盖了宫廷与民间,甚至还拓展到海外。其外销市场除了欧美,还有中东、南亚等伊斯兰国家。
本期杂志内页
皇家VS民间
从色彩识别广珐琅的「身份」
画珐琅:爷孙三代御用器
康熙年间,画珐琅艺术第一次由欧洲传入中国。本身就酷爱珐琅艺术品的康熙帝对它一见倾心,力图引进画珐琅技术。
此后,画珐琅也成为了康熙、雍正、乾隆的御用器。
康熙 乾隆 雍正
爷儿仨的画风还是有些明显区别的↓
清康熙 珐琅牡丹勾莲纹菱花式盘
故宫博物院藏
摄影 / 核桃蛋
康熙御制珐琅彩瓷吸纳了西方铜胎画珐琅的烧造技法,也顺便接纳了部分西洋画风。
和父亲康熙花里胡哨的西洋风画珐琅不同,雍正喜欢的画珐琅,总带有一种别样的水墨情。
清雍正 珐琅彩梅竹诗文盘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摄影 / 黄松涛
都说孙子像爷爷,乾隆喜欢的画珐琅风格找不到半点雍正的影子,倒是和康熙朝的雍容华贵有几分相似。
和爷爷康熙一样,乾隆也是个「西方文化迷」。他喜欢的画珐琅,总有种18世纪的洛可可风格气息。
图为乾隆朝画珐琅花卉纹水浇
其手把呈卷草形,器身下部呈螺壳形,遍体彩绘各类花卉
是欧洲18世纪最流行的洛可可风格
摄影 / 动脉影
毕竟,人们对美的喜爱,总是不分国界的
封面故事
图为清宫旧藏的明代掐丝珐琅花卉纹玉壶春瓶,由宫廷御用监制造。用西来的珐琅工艺,装饰宋元以来的经典瓶式,再辅以中国传统的菊、梅、栀子等花卉纹样,达到了繁而不乱的中西合璧之美。
供图/故宫博物院
▽ 点击「阅读原文」,有更精彩内容呈现!
您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