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泰安市东平县梯门镇的一片山区,之前这里荒草丛生、灌木成林,如今一排排光伏板整齐排列,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让荒山坡地披上“蓝色铠甲”,一个个整齐划一的光伏方阵挺立在这片热土之上,源源不断地将绿色能源输向远方。
华电山东公司主要负责人在现场查看施工情况,与工作人员亲切交谈时,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这是目前山东区域地势最复杂的项目,施工难度之大令人震撼。”4万的光伏子阵分布在840亩的沟梁塬卯间,12个子阵形如散落的棋子,哪一颗都是这棋局的一部分。一场与天斗、与地争、与人处的山地光伏攻坚战在这个荒僻的山野打响了。
“没有路就开出一条路来”
2023年9月底,一群年轻人陆续汇聚到梯门,组成了梯门光伏项目党员突击队。对于第一次接触山地光伏施工的他们来说,尽管提前做了思想准备,但上山之后面对漫山遍野的灌木丛、荒草地,大家齐齐傻眼:这可从何下手?
彼时项目还在前期阶段,第一步就是“圈地”。团队里负责前期拓展的党员突击队队长潘光跃带着两个测量员一起测量、放线,确定具体点位。梯门光伏项目共2个地块,分别分布在不同的山头,为了让测量的点位更准确,他们采取最稳妥的“笨办法”——自己走一遍。
他们每天早上七点出发,晚上八点回到项目部,由于路程遥远不方便带太多食物和水,饿了就吃口随身携带的面包、火腿肠,渴了就抿几口矿泉水,随身带着镰刀方便清理路过的灌木丛。在偌大的山上从早走到晚,他们争分夺秒,“日均万步的行走已是常态,尽管工作艰辛,但更多的是想尽快把点位确定下来,方便开展后续工作。”潘光跃说。
在勘察过程中,施工团队指出远处一片山地地形极其陡峭,几乎无法立足,施工机械更是难以进场。在众人商讨解决方案时,潘光跃悄悄离开人群几分钟后,山谷里响起他的声音“这里能站住啊,你们过来试试。”众人循声望去,潘光跃已经独自穿越山地,攀上那片陡峭之地,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施工作业可行性,给施工团队吃下一颗“定心丸”。就这样,他们耗时十余天完成了场址选点踏勘工作。
建设初期,由于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无路上山,设备材料都需要肩扛手拉运送到施工现场。为提高工作效率,项目部决定在山坡上凿出一条路来。受险峻的地形限制,道路施工只能采取单个工作面作业,前面一辆凿石车辆把岩石凿碎,后面紧跟一辆挖掘机进行平整铺路,每天只能前进几十米。这样的工程进度,一度让项目管理人员愁眉不展。为了加快施工进度,项目部倒排工期,采取“5+2”“小雨不停、大雨进棚”的方式,用40天的时间终于打通了3.5公里的山路。
在项目部成员们心里,他们不仅仅是在为项目开路,更希望以这样一个项目为载体,用自己的努力为企业转型发展开拓一条新的道路。
“不知道有没有石头,先摸了再说”
作为华电山东今年保投产的项目,也是山东地区首个山地光伏项目,梯门光伏项目从进场就备受关注。“最初想着团队目前经验不足,就当摸着石头过河。但其实我们连有没有石头都不知道。”项目总负责人杨淑光笑着坦言。
事实证明,的确有石头——梯门光伏项目所处的山区地质条件特殊,地表下并不是泥土,而是大量的岩石。半山腰以上,需要靠机械,用履带式引孔机钻孔,半山腰以下,由于地势复杂,机械化作业几乎不可行,施工人员只能采取钢筋锚杆基础的施工方案,由单人手持风钻进行基础引孔。但由于地下都是石头,钻了十多天之后钻头已经被磨掉了一半。在现场的一处山腰,曾横亘着一块200多立方米的大青石,当时凿石机连续一周全负荷运转,设备液压管道多次爆管,发动机因过热现场趴窝,给项目部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为应对这个问题,项目部专门请来机械修理师现场驻守,饿了就吃点泡面,累了就在车里休息,随时准备进行设备抢修。
“露天开放式”的超大场地导致工作面巨大,当地分包资源能力参差不齐,如何保证工期、质量、安全?各种问题接踵而至,时刻“催促”着他们迅速转变管理思路。
“我们的经验就是一定要进度前置,反应迅速。”有过银山并网经验,前来支援的银山项目副经理于浩介绍道。针对施工面积大的问题,项目部分地块设置专职负责人,联动劳务班组长跟进现场质量、进度等工作,同时加人、加机器,每天制定各个劳务队伍的工作量并进行考核,建立相应奖惩措施。在分包资源管理方面,项目部第一时间跟公司领导沟通,“不打乱仗”,提前制定备选方案,储备备用队伍,影响进度及时更换。
为确保现场安全生产,安全员胡帅几乎扎根在现场,抓实抓细早班会、安全检查等措施,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山上的紫外线指数很强,刚开始没几天整个人就晒得黢黑。由于山地作业的特殊性,防蚊虫、防中暑也成为重点工作,项目部也通过采购相应药品、作业时安排专人看护、成立小班组等措施护航生产,开工以来各项工作平稳有序。
“在苦中作乐中等待来自大山的回响”
“晴天一身土,雨后一身泥,穿山越岭盯现场,工服变成迷彩服!”这首出自项目经理张晔的打油诗,形象地描述出了建设期的实际情况。
这里,山势陡峭,地形复杂,山势坡度从5度到40度不等,尤其是35度以上的陡峭地段占了绝大部分,严重阻碍各项施工作业,特别是施工机械的使用;
这里,盘山路上都是碎石和沙子,坐在车里人随时都会被颠起来,尤其一下雨,让本就坑洼不平的泥道变得更加泥泞不堪,车轮不是陷进泥水里,就是在车辙里滑来滑去,大家只能跟着车深一脚浅一脚,在泥水里淌着走;
这里,环境恶劣,资源匮乏,常面临无水、无电、无信号的状况,现场通信信息传递都很困难;
这里,村民风俗习惯不同,人员流动性大,施工机械设备密集,材料管控任务繁重,现场监管难度增加……
但这些丝毫没有阻挡他们建设的决心,可能是本身就有的拼劲和坚韧,也可能是为了使命必达的责任,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在全力以赴。工作中毫不退让,是并肩作战的“战友”,生活中互相关心,一起“苦中作乐”,是团结友爱的兄弟,觉得艰难的时候就互相开玩笑调侃调侃,没有煽情的字句,但都默契地知晓那是一种属于彼此的鼓励和安慰。
纵然艰苦,但每一个人也都各有收获:“我觉得我的沟通能力提高了。”“学到了不同的专业知识,还挺有成就感的。”“感觉在这个项目我的性格变得更大方了,我喜欢现在的自己。”
大山是沉默的,它默默见证着一群人的付出、一片土地的变化。
大山不是一直沉默的,终有一天它会告诉他们:
看,这条路你们闯出来了。
@竞和新媒体团队
本期供稿 | 刘耀泽
本期编辑 | 孙培瑞
2024年第1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