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融媒体如何创新国际传播路径

文化   2024-10-15 12:01   北京  

近两年,报业媒体进一步深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既是落实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决策部署的题中之义,也是谋求推进报业“系统性变革”的自觉实践。报业媒体应如何突破国际传播路径瓶颈,通过路径创新增强国际传播效力效能?10月10日,在四川成都举办的全国省级党报国际传播业务研讨会上,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陆先高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坚守报业特性 站稳国际传播方位


“国际传播要由内向外地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陆先高认为,国际传播与对内传播存在紧密的相互联系,但在策划、选题、表达、推广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厘清这种差异,报纸在开展国际传播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重新构建传播路径。


国际传播,要把中国故事“讲得好”,更要“讲得对”。陆先高认为,国际传播要在更广泛的文化空间寻找共情、达成共识,议题设置需要更多的策略性、针对性和文化敏感性,才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取得良好传播效果。报纸的内容深度与文字张力,能很好地支撑国际传播的产品体系。他举例说,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推出的“云上岭南”国际传播融平台,精准立意,并举全社之力,集生产、译制、分发、推广及智库研究为一体,构建起了具有鲜明岭南文化特色的国际传播体系。


陆先高还认为,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报业融媒体建设成果为国际传播路径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各级报业媒体完全可能从各自角度探索,并在国际传播建设中资源联动、优势互补,站稳报业国际传播新方位。


发挥区位优势 国际传播内容差异化


“明确自身属性,报纸才能根据自身定位,制定合适的传播策略,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陆先高分析道,中国各省域、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资源、风土人情,区域性媒体更是肩负宣传展示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特色优势和发展成就的任务。区域性媒体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应利用对地方资源的深刻理解,将其转化为具有传播力的内容,形成内容差异化竞争力,并共同在国际传播中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主流报业媒体近两年也打造出不少成功案例。


结合梳理“第四届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亮点,陆先高发现,报业融合发展创新案例中涉及国际传播的案例明显增多。部分地方报业媒体通过主动布局参与国际传播,不仅让自身成为我国国际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借机增添了自身改革发展的路径。


陆先高举了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推出的“灵感中国”国际传播视频平台的案例。他认为,该平台聚焦“Z世代”群体,结合自身媒体属性,创新传播语态,找寻差异化发展策略,通过传播本地特有的历史文化、景观生态、美食、动漫等内容,形成了国际传播的四川表达。


创新产品形态 入局文化出海新生态


报业媒体在国际传播中面临文字阅读、发行等诸多障碍,但在新兴媒体传播格局下,产生了一些新的传播可行性。陆先高认为,在国际传播中,短视频和微短剧形态活泼、表达通俗,更容易落地,文化下沉,受众广泛,国内视频平台和一些机构已经有向海外传播短视频和微短剧获得成功的案例,而这两类产品技术与制作成本相对较低,将为报业媒体国际传播路径创新带来新机遇。


“通过短视频,报纸可以将一些适宜的作品向国际传播延伸。”陆先高举例说,在成就宣传类产品的策划中,在前端引入评论员参与策划和撰写文案,输出适宜的价值观,提升共情力、感染力和传播的有效性。“而在微短剧方面,报业媒体的文字表达能力优势更能在微短剧剧本创作等环节得到直接发挥,提升微短剧产品的品质气质。”


陆先高认为,报业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应用短视频和微短剧产品,未来将很有前景。区域性媒体更可以充分发挥区域性优势,通过选取具有区域辨识度、深入地方文化肌理、贴近基层百姓生活的鲜活故事,打好国际传播“特色牌”。此外,陆先高还表示,AI给媒体领域带来的技术平权,在逐渐拉平报业媒体视频化、视觉化产品生产方面的技术差距,报业媒体具备突破技术瓶颈的可能性,而在新的产品形态上重新构建起核心竞争力。比如,“跟着微短剧去旅行”项目,各级报业媒体完全可以冲进去发挥自身优势,顺势践行国际传播路径创新。



编辑:刘一文

审核:韩阳
 融媒体中心短视频国际传播研讨会召开


最近更新了微信版本的人,大家很难在杂乱的消息列表里找到我!
其实只要简单的几步操作,将我置顶起来——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微信矩阵

↓看看更有针对性的细分领域↓

版话儿

版人版语

传媒瞭望

发行观察

广电家

好书品读

印业独家

中国农家书屋

中国出版

↑喜欢我,就点开二维码图片并识别我吧↑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版权管理部门、图书、报纸、期刊、数字出版、音像制品等行业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