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研讨会上,嘉宾热议如何推动构建出版学科专业共建新格局

文化   2024-10-14 15:46   北京  

出版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是出版工作发展中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管根本的工作。为积极支持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大学指导,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出版》杂志、四川大学出版学院共同承办的第三届中国出版创新发展研讨会在2024天府书展期间举办,以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出版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新格局。


第三届中国出版创新发展研讨会现场。新华文轩 供图


汇聚力量建言献策

融合背景下生产关系需升级


中国出版创新发展研讨会以“共建·共享·共育”为永久主题,以“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出版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为2024年年度主题。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利明说,出版学科专业建设对于推动文化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数字化浪潮和文化科技融合加速的背景下,出版业对具有创新力、策划力和营销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出版行业的人才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王利明说:“中宣部和教育部的政策文件明确指出,要培养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出版人才,以推动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出版学科的建设目标在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高质量出版业的发展,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马国仓对此表示赞同,他说,近10年来出版融合发展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化,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出版改革发展,人才是关键。“深度融合和守正创新是实现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人的创造力是实现这二者的源头活水,出版人才支撑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对此,中国出版创新发展研讨会经过两年的积极探索,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育等重要命题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进一步深化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构建理论武装、技术赋能、人才驱动的联动平台,并产出了一大批原创优质成果,包括发起设立“文轩青云计划”,形成创新人才激励计划;发布“文轩青云项目计划”系列成果,集中呈现巴蜀出版学科共建成果;《中国出版》杂志长设《建构中国特色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专栏,持续为出版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前沿思考。


可以说中国出版创新发展研讨会推动不同主体为出版学科专业共建贡献力量,构建出版学科专业共建新格局。“通过此次论坛的升级提质,进一步汇聚政产学研用各界力量,凝聚大家共识,为推动构建出版学科专业共建新格局提供动能。”马国仓说。


研讨会上着重关注了当下出版融合的新趋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玉山说,推动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既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也要通过新的管理模式和生产关系提供有力支撑。他说:“出版行业应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工具的应用,使其成为出版流程的核心技术。这不仅能够大幅提高生产效率,还将进一步提升内容生产和传播的质量。虽然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某些风险和挑战,但我们应坚持‘趋利避害’的原则,确保技术的安全应用。”


与此同时,魏玉山强调推动出版业新型生产力的发展,还需要有与之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作为支撑。“在出版领域,数字出版项目的组织方式、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可以探索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结构以及员工持股的激励模式,赋予企业更多的自主权,以适应新生产力的需求,推动行业的持续发展。”


培养智能出版人才

加快建设数智化时代出版新生态


随着AIGC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出版业的角色、产品、流程和边界的全面重塑,这对出版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陈丹说,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编辑与传播的过程变得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出版人才包括作者、编辑、读者、出版机构的角色均发生转变,“AIGC正在打破产业间壁垒,促进深度融合发展,共同开创IP化多元衍生的出版新生态,出版教育正迎来数智化转型的新机遇。”


在陈丹看来,随着AIGC的深入应用,出版教育和产业将继续深化融合,而智能出版中,人的培养是这一转型的关键,需要具备正确的职业态度、创新性思维和跨学科知识。“这包括适应技术带来的变化,掌握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对人工智能原理的理解。此外,出版教育的智能化转型还需调整知识体系,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体系,推动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此,陈丹将出版教育的数智化转型路径归纳总结为“一联、二融、三贯”:“一联”是指校企联动,推动产学研结合;“二融”强调跨学科资源与素养的融合;“三贯”则是将人工智能技术贯通于教学各环节,形成智能化学习生态。“我们要将AIGC贯彻到人才供给之中,制定好标准持续推进,以推动出版人才的创新培养。”


新生态为出版人才培养提供源动力。腾讯公共事务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高级顾问冯宏声说,数智技术时代,出版业应创新求变,加快建设数智化时代的出版新生态,为出版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对此冯宏声建议,出版行业推动新产品、新模式、新角色找到新位置,形成产业新秩序,这对人才培养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培养国际出版人才

推动不同主体为学科共建贡献力量


出版人才培养的重点之一在于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如何推动不同主体为出版学科专业共建贡献力量,构建出版学科专业共建新格局成为关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永强说,出版业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其高质量发展依赖于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化发展等多维度的努力。这其中出版业的国际化发展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拓宽国际人才培养路径对培养国际化出版人才、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至关重要。


李永强说,高水平的国际出版人才队伍建设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构建整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出版企业应利用其丰富的国际出版资源,与高校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出版人才,注重提升员工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增加国际化课程,并与高校合作强化员工培训;高校应改革教师队伍,增加业界专家参与教学,并设立国际出版实训课程。“此外,政府需加大投入,政产学三方合力,打造国际出版人才工程,通过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培养精通国际业务的专业人才,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坚实的支持。”


出版学科共建涉及范围广、专业程度高,因此一个高效组织的多方协作十分必要。2022年,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联络处正式成立,在推动出版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联络处负责人张久珍说,联络处主要体现在协同、服务与桥梁三大功能上。


据了解,联络处通过健全完善的领导与协调机制,构建多层次的出版学科专业共建体系,实现了职责分工明确、工作管理高效协同的局面。张久珍说:“在这样的组织架构下,出版学科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得以稳步推进,不仅提升了整体的工作效率,还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联络处负责推进机构建设、资金保障和场地支持等关键任务,为共建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和资源保障。张久珍说:“通过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联络处有效推动了学术与出版行业的深入合作,确保出版学科建设与实践需求保持紧密结合。”联络处还是出版学科与出版行业之间的纽带。“它通过与出版业界的紧密合作,推动精品项目的打造,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为出版单位培养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张久珍如此说。



编辑:刘一文

审核:韩阳
 融媒体中心短视频国际传播研讨会召开


最近更新了微信版本的人,大家很难在杂乱的消息列表里找到我!
其实只要简单的几步操作,将我置顶起来——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微信矩阵

↓看看更有针对性的细分领域↓

版话儿

版人版语

传媒瞭望

发行观察

广电家

好书品读

印业独家

中国农家书屋

中国出版

↑喜欢我,就点开二维码图片并识别我吧↑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版权管理部门、图书、报纸、期刊、数字出版、音像制品等行业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