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你生日,送上我故事,对我们更多的未来说Hi Hi!

文化   2024-11-16 20:34   广东  

岁序更替 华章日新

端端学府 薪火不息

华南理工大学

马上要迎来它的第72个校庆日

过去的71年

是华工一步一个脚印的史诗

亦是华工人与学校共同成长的故事

 

过去那些年 我们与华工一起奋斗

向着光亮远方

未来那些年 我们与华工永不停歇

继续扬帆起航

 

    一年、五年、十年、五十年……

  今年是你在华工的第几年?

我们也想听听

你在华园这些年的故事





于新学境扬帆

于新征程破浪

蔡仲逸(香港) 24级本科生

医学院

这是来自香港的蔡仲逸来到华南理工大学的第一年。入学前,他憧憬着闲适的大学时光,然而踏入校门后,方觉生活既繁忙又充实。


      初来乍到的他对学校的事物充满好奇。在对校园的探索中,他感受到华工宏伟的气息和优良的校风,在社团活动丰富的华园里收获很多前所未有的体验。其中,Melody社团的草坪音乐节尤为令他难忘,那绿茵场上的美好记忆,至今仍镌刻在心。近期丰富的校庆宣传活动也让他对华工校史有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华工的蓬勃朝气与活力


      在加入一些社团和部门后,蔡仲逸逐渐学会了处理交接任务、协调时间、报销经费等琐事。他将进入大学遇到的挑战视为机遇,在这些新挑战中不断历练,在历练中不断前行。这两个月的生活中,蔡仲逸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新友,共同分享着生活的点滴。他将一直保持享受、轻松的状态去迎接这些挑战,于新征程破浪前行。


      展望未来,蔡仲逸对学校和学院的发展满怀信心。作为“中国南方工科院校的一面旗帜”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有着创新与改革基因的华工,正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等多方面,提供巨大发展动力、作出突出贡献。“华工是广东数一数二的高校,华工的教育经历会是个人在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加分项。虽然我就读的医学院还比较年轻,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华园数十年,大批华工校友奔赴香港建功立业,为香港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身为香港同胞的蔡仲逸,他也希望能加深华工与香港的联系,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贡献华工力量。


      在校庆来临之际,蔡仲逸为学校献上自己最真挚的祝福,他衷心地说:“愿华南理工大学每一个十年都会更好,前程辉煌!”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华园梦起跃华章

人文温情护新航

陈盈霏 24级本科生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在高中阶段,陈盈霏有幸踏足五山校区进行研学之旅。在参观学校的过程中,她被学校强悍的工科实力和浓厚的历史韵味深深吸引,从那时起,考上华南理工大学成为了她心中的一个小小梦想。


      当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陈盈霏满怀喜悦地通过小红书平台分享了这一喜讯,收获了众多网友的点赞与评论。其中,让陈盈霏印象最深的一名网友是来自华工的辅导员。在交流过程中,辅导员网友提供了很多学习生物专业的方法,也给予了她很多鼓励和关怀,让陈盈霏在正式开学前就感受到来自华工的人文关怀。


      "我原本认为华工是一所偏理工科的学府,然而真正融入其中后,才发现这里的人文社科研究氛围同样浓厚。华工是一所兼具广度与深度的综合性大学。"步入大学后,陈盈霏发现学校会举办许多涉及不同专业的讲座和活动。她积极参与其中,并且在华园建筑拼图活动中,更深入地欣赏学校的建筑,从不同的视角领略建筑之美。她深切地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无处不在,无论是开学前辅导员网友的私信关怀,还是国庆期间学校的贴心餐补,都让她深深感受到华工的温暖。


鉴于生物科学与人类健康的紧密联系,陈盈霏希望未来能运用自己在华南理工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做贡献。“作为华工学子,我将传承和发扬‘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争取早日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借助华园舞台实现梦想

何禹辰 23级本科生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这是何禹辰来到华工的第二年。对于他来说,华工是一所海纳百川、包容开放的学府。

何雨辰是一位有着特殊需要的学生,需要使用轮椅出行,为此,华工改善校内无障碍设施建设,为他提供了许多针对性的帮助同学们也给予了他许许多多的关心和友善,浓浓的华园温情让他感到无比欣喜与幸福。

相较适应大学生活的第一年,今年,何禹辰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根据自己的兴趣,他选择喜欢的专业课程,参加了丰富的学校活动。不一样的大学生活,让他认识到了不一样的自己,心态上变得更加开放,也更加自信,精彩的大学生活让他无比憧憬着未来


在华工,何禹辰收获了太多惊喜与感动。他希望今后在华工能学习更多生物科学与工程的前沿知识,结合自己的病例在该领域有新突破和新贡献,帮助更多和他一样的人,续写与华工的精彩篇章,赋予人生更多意义。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开朗从容,用脚步丈量华园

刘瀚 22级本科生

软件工程

说他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华园,一点都不为过。刘瀚,在步入华园的第三年,细数了他过去几年的华园生活印迹。


操场上,常有刘瀚奔跑的身影。每隔一天,他会跑步四到六公里,这个从高中带来华工的习惯让他有效“缓解大学生活的心理压力,清空大脑”。除此之外,他也会在学校的各处角落留下脚印。华园的森林小路让他心静,美丽的晚霞点亮他一整天的心情,三年来,捕捉生活中浪漫瞬间的同时,这样的华园生活还令他深深感悟到劳逸结合才是快乐生活的奥义。


大三这年,刘瀚加入了实习队伍。“在创新创业团队的实习经历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刘瀚认为,这些旅程不仅丰富了他的专业技能,更提升了他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管理能力,后者有时候与他而言,是更为宝贵的成长。“挑战是成长的催化剂,而不是阻碍。”


在校园里发掘美好,用脚步丈量华工,刘瀚为生活写诗,在天台弹琴,在华工的三年时光里找到自己的节奏,以开朗从容的姿态过好华园学子的每一天。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门旁那熟悉的身影

是华园最美的防线

字会珍

大学城校区西南一门保安

2020年初,她经亲戚介绍来到华工,从此坚守在守护华园温暖和安全的岗位上,陪伴大家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


会珍阿姨的善良随和是岁月与辛劳怎么也抹不掉的闪光点。她说,每次遇见熟悉的老师或同学和她打招呼,她都会产生巨大的满足感。“看见师生们的活力和笑容,我的烦恼就一扫而空了。”她幸福地笑道。


工作中,在恪尽职守的同时,她也总是温柔耐心却不失原则。日常,会珍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就是检查进入校门凭证,有时候,同学忘情地听着音乐或有着急回复消息而无暇出示校园卡,她也表示理解。“校园卡是必须的,以防外人进入学校扰乱校园秩序。”她说,但华工是有人味的校园,有时,面对一些小粗心亦不必苛待。而无论何时,那抹如新月般的浅浅的微笑一直是挂在她的嘴角,让人感到亲切与安心。


华园不仅是会珍阿姨工作的地方,亦是她避风的港湾,心灵的寄托。“我很喜欢华工,喜欢这里的优美的环境,喜欢这里友好的老师和同学们”她分享道,“我希望在华工度过一个又一个守护华园大家庭的四年!”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用光影捕捉如家华园

刘薰蔚 23级研究生(强基计划)

医学院基础医学专业

      这是刘薰蔚来到华工的第五年。对她来说,华工她是多姿多彩的第二个“家”。在这里,她不仅感受到了优良浓厚的学术氛围,还体会到点滴生活里同学、师友间真挚温暖的情谊,华园三个校区不同风格的建筑与美景更让她忍不住时时拿起相机,按下快门定格大学生活的美好记忆。


      刘薰蔚酷爱摄影,为此她加入了华工学生记者团摄影部并担任副部长,尝试着用镜头来记录华园故事。对一次特别的摄影活动,她记忆犹新。一年的五一劳动节,她作为记者团的成员,负责为校内工作人员拍摄照片。工作人员们灿烂的微笑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深深感染了她,也让她更深刻感受到了劳动的美。这也正是她热爱摄影的原因——摄影给予了她主动与人交流的勇气,让她有更多的机会去记录、传播一个个独特的华园故事,更让她感受到华园如家般的温暖。


       相机跟随她走遍华园的一校三区,她记录下各个校区独一无二的风情和魅力,更对校园里每一种花的花期如数家珍。她也在记者团摄影部认识了许多不同专业的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学习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世界。她用摄影与华园相识、相知,用光影捕捉着华园的每一个动人瞬间。


       值此华工校庆之际,作为本科升学的“老生”,刘薰蔚祝福学校可以继续秉持优良的学风教育,保持初心、砥砺前行;作为研究生“新生”,她希望学校未来能进一步与国际接轨,通过新媒体让更多人认识华工、了解华工、爱上华工,期待华工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界各地!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回首望,热忱依旧

朱铁梅

大学城校区C3宿舍楼宿舍管理员

这是朱铁梅阿姨来到华工的第六年。这六载时光里,她用和蔼可亲的笑容迎来送往,温暖着届届华园学子的心田。


朱阿姨不仅是一位尽职的宿管,更是同学们的朋友。她温和健谈,平日里并不只是坐在宿舍楼的咨询台或站在门口执勤,还会关注学生的动态,为同学排忧解难,加油打气。在年复一年的离别与迎新中,朱阿姨也总是目送着同学们走向未来,纵使心底会因不舍泛起伤感,整装待发后,在开学季开启又一段温情相伴。


她敬业,总是尽职尽责完成本职工作,认真巡楼避免楼道物品堆积;仔细观察防止陌生人尾随进楼,用心守护着华园的小小一角;她乐业,爱走进学生生活,抓住每个细碎的片刻温暖学生的心。朱铁梅阿姨说:“要有责任心才能做好宿管员的工作,这不仅需要我们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还要贴近学生,给予同学们家一般的温暖”。


弹指一挥间,五年已过。在朱阿姨眼中,华工依然美丽,年轻开朗的华工学子们宛如一道风景,让华园始终充满活力,在她平凡的工作生活里点缀起非凡的光彩。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角色不断转变

华园见证成长

赛比海·哈力别亚提 

2024级法学院研究生

原软件学院 2022级本科生辅导员

今年是赛比海·哈力别亚提在华工度过的第六年,参与了2+3保研项目的她在这六年中体验了学生与辅导员两种身份,两种角色的转化让她对华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更厚重的情感。


     作为学姐,她理解同学们的处境和需求,作为老师,她了解学校的运作方式,贯彻高效地解决问题,“没有代沟”便是赛比海收到的来自同学们最多的评价。


      今年上半年,她步入“2+3”专职辅导员的身份的最后一个学期,这段时光里,她仍为同学们的“正向反馈”而努力工作,亦尽己所能地帮助更多华园学生。9月开学,她正式从指导和帮助他人的辅导员角色转变为更专注于自我学习的研究生角色,心态也从“服务他人”转变为了“自我提升和探索”。但两年的工作经历,让她有了比单纯学生时代更为清晰的动力和目标,怀抱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的珍惜,她会以更加享受的姿态投入学习。


      玉苗幸得华园育,葳蕤六载碧海成,目前赛比海依旧担任软件学院的兼职辅导员继续为同学们服务,她愿意成为绿意盎然的林荫道的一部分,耕学术厚土,赠学子清风。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新诗十余载

是与华园诉不尽的深情

郑钟强 副教授

旅游管理系(学校聘请行业专家)

今年是郑钟强副教授在华工教学的第十一个年头,也是他在华园生活的第十五年。年轻时在华工度过的美好四年,以及毕业后一直与母校开展的科研合作,让这位杰出校友在从企业高管职位提前退休时,选择回到母校旅游管理系应聘成为一名专任教师


郑钟强教授致力于教学结合实践:教学适应时代发展,接近行业实践。他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他说,“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做过,校企合作不仅能更好地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同学们第一时间了解行业发展现状,避免闭门造车。”在课堂上他风趣幽默,同学们也更加投入互动,课堂气氛轻松而热烈。他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和学生做朋友,深受学生喜爱。“人生疑问问井哥”,是同学们对郑教授信任和爱戴的体现


今年亦是郑教授在华工任教的最后一年,教授说他遗憾的是每每结课后总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他就是这样的执着和认真。少年郑钟强从华园启航,如今郑教授又在华园归港他与华园的故事还在继续......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悠悠师恩,传我之承

郭祎 副研究员

设计学院

      2024年是郭祎老师在华工任教的第二年,但他与华工的缘分早已从本硕求学于华工开始。与初来时的离乡冲动和对广州朦胧向往不同,再次回到华工的他辞去了工作,完成海外读博的学业,成为了一位盈溢着教育热情的大学教师。


      过去几载春秋,郭祎以丰富而务实的工作在华园书写着段段动人的篇章。多年来,在学校的带领下,他所参与的华工定向助农扶贫团队一直致力于为云南云县大叶种茶经营品牌、设计产品包装乃至门店,漫步于任意一家深受华工师生青睐的“华园云鲤”茶饮店,无不能感受到设计学院师生团队辛勤耕耘与不懈努力的印记。


      对于教育,郭祎更洞若观火,时常反思各种教育模式对学生思维的局限。比起“1+1=2”的课本,他鼓励用创新性的课程,达到“产学研一体”的能力实践与“从启发到融会贯通”的落地转化。“我想培养学生‘0+2’或‘3-1’也等于2”的发散思维以及跨学科的视野和竞争优势。”在他心里,这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也是华工一贯的育人、育才目标。


      传承是极玄妙的链接:郭祎老师收藏历年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他也亲自写下代代华工师生矢志不渝的扶贫事业篇章。“想把自己的过往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这也是我最终选择回到华工任教的原因——华工培养我,这儿有我奋斗的痕迹。”他的勇气与热爱、他的人文情怀与教育理念,自往而生,承华园师恩教诲;润物无声,成教育赤诚续章。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无论烈日或风雨

他,守护华园的日与夜

李福勇

华工校卫队中队长

2001年,一位退伍军人将他的军旅精神带到了校园,成为了华园的守护者。他,就是华工校卫中队李福勇——每一个华园的晨曦与夜幕,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


      二十三载春秋,李福勇和他的队友们始终坚守在华园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晨曦初露还是夜幕降临,他们的身影总是穿梭在校园的每一个需要安全守护的地方。李福勇感慨于时光的匆匆流逝,但更多的是对这段宝贵经历的深深骄傲与自豪。“感谢学校给予我这个机会,我为能够为校园的安全和秩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感到自豪”。


      二十三年的坚守,李福勇不仅见证了华园的蓬勃发展,也见证了自己从青涩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与他的队友们一道,为华园的安全事业贡献他们的力量,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华章。


      华工校庆日降至,李福勇及其中队亦送上了他们的祝福:“祝华工生日快乐!愿华园的明天更加辉煌灿烂,愿老师同学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幸福。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守在这里,用我们的热血与忠诚,守护好这片我们深爱的土地。”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华园味蕾守护者

四十二载餐饮情

袁华伟

华工后勤处饮食服务中心技术指导

袁华伟是华园饭堂的一名后勤工作人员,自1982年起,他的身影便与华园的每一天紧密相连,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书写着一段段关于美食与爱的故事。


      从最初的切菜工到如今的技术指导者,袁师傅的职业生涯见证了华园的沧桑巨变。他亲手参与了华园饭堂的每一次改造与升级,每一次菜品的创新与调整,都凝聚了他的心血与智慧。在他的努力下,华园的饭堂不仅成为了学子们满足口腹之欲的地方,更成为了他们寻找归属感与温暖的家。


      袁师傅的工作,不仅仅是烹饪美食,更是传递爱与关怀。他深知远离家乡的学子们对家的思念与渴望,因此总是用心去做每一道菜,希望用美食的力量去慰藉他们的心灵。而每当看到学子们满足的笑容,袁华伟的心中便充满了无比的欣慰与自豪。


      四十二载春秋,袁华伟与华园共同成长,他的故事不仅是一首个人奋斗的赞歌,更是对华工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他诠释着“爱岗敬业”的真正意涵,激励着新一代的学子们继续传承这份不怕吃苦、勇于担当的奋斗精神。


在校庆日来临之际,袁师傅祝愿所有的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愿所有的学子学业有成,前程似锦;祝愿我们的学校再创佳绩,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半世华工情缘

以爱铸就教育传奇

苏来英

离退休教工党委委员

外语学院退休党支部书记

      从一个1974年入读的华工学生,到一名华工外语学院教师,再到一位校离退休教工工作者,五十载光阴弹指一挥,而时至今日,许多经历对苏来英老师来说依然历历在目。


       教师生涯的开端是迷茫与忐忑的。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苏老师正好从华园的船舶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并留校在造船系,成为了一名学生政治思想工作辅导员。那时,学校要面对的是恢复高考后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他们生源复杂,经历丰富,如此复杂的情景是挑战,更是机遇。苏来英老师按照学校的要求,一丝不苟、尽职尽责地开展工作,努力做学生们政治思想的的引领者与成长成才的助力者。


在工作中,学校丰富的馆藏资料与报刊为她提供了莫大的帮助。作为一名毕业于工科专业的新手辅导员,苏来英老师深感自己管理专业知识与能力的不足,为了学习相关理论,她经常利用学生上课的时间到资料室广泛阅读。她说:“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才能做一名与时俱进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


“用爱做教师,专心做服务”是学校传递给每一位老师的教育理念,也是她从事教育管理的座右铭。工作以来,苏来英老师坚持用最真诚的爱去关心、教育和帮助每一位有需要的学生,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家人和师长。在她眼中,一句鼓励话语,一个关爱的眼神,都是不撒之爱的真谛。


除了尽职尽责为学生服务,苏来英老师在华工确立“管理-服务-发展”这一独特且有效的管理模式过程中同样贡献巨大。她以发展学生为核心,用始终如一的热情培育了一届又一届华工学子,为学校管理模式的健全与完善不断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退休后,苏来英老师仍心系学校的发展。作为校党委组织部党建特邀组织员,她尽心尽责地承担起了马克思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的联络工作;在学校关工委工作组中,她以丰富的阅历和经验领导思想教育与理论研究;在外国语学院关工委分会中,她担任关爱助学组组长用耐心与关怀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开展学习。


      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专业的工作态度,苏来英老师将自己一生奉献给她深爱的母校。她见证着华工的成长,也尽自己的力量助力华工不断取得更多成就。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文心润桃李,坚影留恩泽

朱文坚

退休教授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这是朱教授与华工相识的第五十九年。自1965年入学华南工学院,至1977年正式入职华南理工大学,再到2008年从华工机汽学院退休,朱文坚教授的人生轨迹与华工这片热土紧紧相连,共同见证了彼此的成长与变迁。


“我们不要想着一蹴而就,不要太急躁,就像建房子一样,只有打好基础后不断积累,成果才能越来越多。”朱教授如是说。


回望来时路,朱教授的每一步都稳健而踏实,以坚定的步伐,丈量着教育的深远意义。秉承“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精神,她在华园这片沃土耕耘了47个春秋,“课堂教学接地气,课程内容生动丰富”是学生对她的高度赞誉。

 

响应学校“笃行”之理念,朱教授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带领人员推进实验室建设,打造创新性、综合性实验。在她和团队多年的深耕细作以及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第一个“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在2006年获批建设。  


“如今华工青年教师的起点越来越高,教学理念也越来越先进,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多样。”朱教授感慨道。2008年,朱教授退休了,但“退休不褪色”,正是朱教授的人生注脚。朱教授继续在教育的路上前行,先后担任学校督导员、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秘书长,为青年教师人才培养和下一代健康成长工作奉献着,见证着华园教师团队的步步成熟,见证着华园的步步高升。


“我对华工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它的包容!”多年的教学与督导工作使得朱教授对华园用情至深,校训中的“博学”一词便是其真实写照。正是华工的宽广胸怀和博大胸襟,支撑朱教授一辈坚定地走在路上。


云山苍苍,珠水泱泱,红楼里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朱教授辛勤耕耘的身影。朱文坚教授的身上,不仅承载着华工学子的求知渴望,更映照着华工教师的育人情怀。在这片孕育梦想的沃土上,朱教授的耕耘与奉献如同华园中永不凋谢的繁花。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乘风破浪潮头立

扬帆起航正当时

71年时光匆匆

但属于成长的足迹

永不湮灭

 

今天

华工与华工人

仍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

携手奋进 共同成长

华工故事将由我们继续书写

从过去的一年、五年、十年、五十年……

到未来的一年、五年、十年、五十年……


END

策划:邓圣诗 李思宁 刘伊维

图:黄城烨 李思宁 部分来自受访者

文:李金洁 李子琳 陈睿宁 崔思彤 占贻然

 赵睿儿 覃子芸 李嘉奇 张溪函 潘轩而

王一茗 邓圣诗 李思宁 刘伊维

制图:方婉霓 李裔 邓圣诗 姚纪曈

微信编辑:王虹飞

整理:马静宜


投稿请发送至:

huagongjzt@163.com






  关 注 我 们        

关注“华工学生记者团”

发现更多华园新鲜事



华工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邮箱:hgxcb@scut.edu.cn


“分享”“点赞”“在看”,记得一键三连哦


华工学生记者团
华工学生记者团是由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指导的校内最专业的学生传媒组织。 “坚守热爱 真实记录 创新传播”,华工学生记者团欢迎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