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王建茂:【冬日老家行​】(散文)

百科   2024-12-19 16:06   陕西  


本期编辑:星无语

冬日老家行

文/王建茂
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我是不会轻易回老家的,尽管那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梦牵梦系的地方,尽管驱车从县城出发到达目的地仅需一个小时。我也奢望过有朝一日能落叶归根,能在故土有一处安身之所,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一切都化为泡影。于是,自从父亲于八年前离世后,除了春节前夕回老家为长眠地下的亲人送些纸钱祭奠外,一年到头很难再回去一次。一来拖家带口身不由己,二来双亲不在了无牵挂,三来我在那儿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即便回去也是借住弟弟家中,四来老家只是曾经的家,是早已离我远去的家,是留存在记忆深处的家。

这次有机会于冬月底回到老家,缘于堂弟的女儿结婚(即我的堂侄女)。堂弟是提前二十天就电话邀请的,并再三叮嘱我届时回去耍;半个月前堂侄女又来电诚邀,还给我“安排”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当证婚人。侄女的重托,我是不好推辞的,因为她也是人民教师中的一员,我也乐得见证她的幸福时刻。说是艰巨,一点都不夸张,毕竟要面对父老乡亲说一些祝福的话,不像在讲台上那么简单、随意,要精心准备才是。当然也不是什么难事,毕竟有网络可以求助,有无数资源可以借鉴。有了必须回老家的理由,心中多少还是有些激动,要知道随着年岁的增长,儿时经历的一切会不时走进梦里,我也很想回去走走、看看。

我是婚礼前一天下午独自开车回老家的。沿着再熟悉不过的108国道前行约15公里,到金牛峡口右转,顺河道上行5公里后,驶入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那正是几年才改建通往老家的公路,好在路面较宽,轻轻松松翻过陡峭笔直的桃树垭,进入原天池子村的中心区域。从山腰下行不远,再次右转不到5分钟就到了两个弟弟修的新房前。离主家支客(正日子前一天下午摆上几桌酒席招待帮忙的人)还有一段时间,把车停稳后准备重走当年的路,也是想借此机会踏访留下我欢声笑语的难以忘怀之地。

我不想打扰好心的邻居,便选择老屋门前那座山上的便道开启行程。便道是通往仓库梁上的,那儿因包产到户前建了一长排队里的库房而得名,后来变卖成了村民的住房。那是几间土木结构的瓦房,房前院坝宽阔,专为加工从地里收回的小麦、黄豆,记忆里时常浮现父老乡亲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我还在那里悄悄拿过一位长辈的烟斗,体验过唯一一次做小偷而担惊受怕、又万分窃喜的滋味。不知不觉间,我已来到荒草齐膝的仓库院坝,前几年还屹立在那儿的土房已不见了踪影,在原址上堆了灰色的砂石。仓库梁上左边有一片坡地,正是我家的承包地,坡地间有一条羊肠小路,顺着地势直达我念念不忘的老井。那块坡地已长满树木,云杉、白杨、桦木高大挺拔,厚薄、狗骨、水橡等杂树丛生,哪里还有“土地”的模样?又怎么能在天寒地冻、冰雪覆盖的冬天从坡顶坐上板凳车呼啸而下?靠近树林边的香萢只能永远封在在脑海的最深处了。我缓缓移步下行,几分钟便站在老井边。老井已旧貌换新颜,四周用被绿色的铁丝网围挡,整个水井被水泥堵得严严实实,只留下容一人进入的方形井口,应该是淘井出专用入口。平整的水泥盖上,伸出一根黑色的水管,听说井中放有大功率抽水机,将甘甜的井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仓库梁后面最高的山顶,供全组十几户人家饮用。站在井旁向东北望去,对面直线距离十多米的高坎上正是我家的老屋。我在老屋里出生,在老屋里长大,又从老屋里走出,那里是我扯不断理还乱的根。不过我已不忍心再睹她的容颜,因为老屋已在几年前的一场大雨中坍塌,变成一片废墟,连老屋院坝边的大椿树、盖沿下的竹林也失去了往日的生命活力,有的已不见了踪迹。我还是拿出手机对着老屋所在地拍了两张照片,或许再过若干年后那里只剩下地名符号而已。

拜访过老井,大湾里是我必然要驻足的。大湾里是一片耕地,由两面坡地与凹下去的平地组成,在年少的我眼中,那儿真的很大,似乎一眼望不到边界,看不尽头。那里种过玉米、土豆、黄豆,点过黄瓜、豆角、阳日葵,栽过辣椒、茄子、西红柿。我是时常光顾大湾里的,在对应的季节里掰过嫩玉米放进锅腔烤着吃,搜寻过黄瓜当水果享用填饱肚子,摘过紫色的茄子和或绿或红的辣椒回家炒熟了下饭,还去荒芜的坡角草丛里寻觅过硕大的野草莓满足口腹之欲。总之,大湾里到处都有我无法抹去的足迹,更有我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快乐。我是踩着田埂上杂草铺地的小径前往大湾里的,小径的左侧是一块又一块紧挨着的稻田,同样早已荒度,半人高的灯芯草、水芹菜、稗草完全侵占了每一个角落,看不出哪怕一丁点儿稻田的模样。从老井向上行走约200米,就到了大湾里的地角,我特意留心永远长在心里的柿子树。还记得那棵柿子树主干粗壮,树皮黝黑,枝杈横出,我与邻居的同龄伙伴时常抓住树杈,轻而易举地攀上树腰,端坐于浓荫蔽日中而忘乎所以。在柿子树上获得的快乐是我一生都忘不了的,在树上躲猫猫,摘取熟透的软柿子大快朵颐,摘下青柿子埋在附近的水田里浸泡成甜柿子食用。让人遗憾的是,那棵柿子树早已消失不见,代之而来的是一株树径不足30公分的年轻的柿子树,可能是那棵老树的后代吧。我绕着柿子树转了一圈,隐约可见根部有腐烂的痕迹,更进一步验证了我的猜测:老树枯死,新树长成,正一代接着一代延续。大湾里还算肥沃的土地也是一片荒凉,除了平坦的湾底有耕种的迹象外,两边的坡地全都被杂树、杂草淹没,让我感到奇怪的是,站在大湾里任何一个地方,全都能将那片土地尽收眼底,与小时候的体验大不相同,是个子长高了?眼界放宽了?心境不同了?心中不免生出诸多感慨来。

从大湾里原路返回,再次经过老井边几乎干涸的水沟向下游进发,想看看我家的柴山和稻田。柴山和稻田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土地包产到户时按家中人口划分给我们的,离老屋的距离都不太远,山和田仅隔一条小河沟。柴山面积很大,整个起起伏伏的一面山都是,在靠柴火取暖和做饭的年代,柴山无疑是一座宝山。我们不光在山上无所顾忌地砍伐水橡树、马桑树等杂木当燃料,还砍下碗口粗的青冈树运回家点木耳换钱补贴家用,也会从山上获取长成气候的松树、枫树做成家具。春夏季节,我会将家中喂养的两头黄牛赶到山上自行找寻草料或树叶填饱肚子;秋冬时节,我会独自钻进山林捡拾掉在地上板栗和水橡果,发现板栗便迫不及待地剖开塞进嘴里,水橡果则装在衣兜带回家与小伙伴玩乐。那块稻田恰好在柴山正中位置,俗称半截田,可能是人为地将整块田一分为二,只有一半属于我家吧。虽是半截田,它的面积并不算小,足足有一亩六分,故而那块田还有一个名字——亩六田。在半截田里插秧收稻自不用多少,我在那块田里捉黄鳝倒是记忆犹新。捉黄鳝最好的季节是夏天,黄鳝膘正肥、肉正鲜,秧苗已定根,水也不凉,正好下田捕捉。那时没有什么捕捉工具,全靠一双手。我一般在日悬当空的中午下田,光线好,容易搜索到黄鳝的踪迹。第一步是寻找黄鳝洞穴,还要分辨出哪是前洞和后洞,就如住家的大门和后门。黄鳝一般从前洞进入,头部朝着后洞口。因为黄鳝的主要呼吸方式是通过肺部和特殊的辅助呼吸器官来进行气体交换,因此冒水泡的地方必定为后洞。离后洞不远定会有前洞,洞穴的深浅不一,最佳的办法是将黄鳝赶出来。怎么赶呢?右手食指便派上了用场。方法是把食指伸直,其他四指并拢,只将食伸进前洞,凭感觉往里探,触碰到黄鳝的尾巴后,使劲抽动右手,受到惊吓的黄鳝定会从后洞蹿出,这是捉黄鳝的第二步。第三步有点生猛,看到黄鳝即将完全出洞,便迅速把右手食指和中指弯曲,变成钳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黄鳝头部后一寸处抓去,保准十拿九稳。捉住黄鳝后,为了减少其挣扎逃脱的风险,第四步便是手持黄鳝在膝盖下方摔打,致使黄鳝暂时昏厥。第五步是用提前准备好的细铁丝或茅草茎将黄鳝一条条串起来,捕捉到足够一家人打牙祭了提回家。加工烹饪是第六步,与现在活剥黄鳝略有不同,先将黄鳝一条条取下放进盆中,再倒入刚烧好的开水,待黄鳝表皮全部脱落后,用菜刀解剖去掉内脏,反复清洗后就可以下锅了。忘了当年吃过多少回自己捕捉的黄鳝,后来听说黄鳝体内寄生虫对人身体有害,便断了再次食用的念想。

走在河边的羊肠小路上,望着荒草萋萋的稻田和冬日枯瘦的柴山,童年的一幕幕重临心头,不禁双目潮湿,泪眼模糊。

  这次冬日之行,总体感觉老家历经沧桑巨变,人亦非,物亦非,大湾里不大,仓库梁上无仓库,庄稼地里无庄稼。流逝的是岁月,增长的是年龄,改变的是心态,回不去的是故土,怎不让人唏嘘。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王建茂:网名草根的味道,一名从大山里走出的如草根一般的小学语文教师。在三十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曾因语文而享受着快乐,因读与写体验到了职业的幸福,更想通过语文教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终因天不遂人愿而庸碌无为。远离三尺讲台后,幸福似乎渐行渐远,无意间翻阅尘封的文字,竟有恍若隔世之感,于是起心动念,欲再次敲击键盘,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描画梦幻中的诗和远方。



往期回顾


【三秦文学】王建茂:【一棵老树】(散文)

【三秦文学】王建茂:【久违的雪】(散文)

【三秦文学】王建茂:【秋日真好】(散文)

【三秦文学】诗词歌赋群:【格律精选】(第596期)

【三秦文学】秦岭人家:【晒暖暖】(小说)

【三秦文学】刘泽达:【山水间的家】(散文)

【三秦文学】诗词歌赋群:【格律精选】(第591期)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稿


1、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投稿即默认授权发表,题材不限。要求3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三秦文学》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

3、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稿费低于二十元者不予发放。赞赏到账后三日内,作者不主动与平台联系、不领取稿费者视为自动放弃。

4、由平台主播诵读的作品,赞赏发放比例为:作者30%,主播20%,余50%为平台运营费用。

5、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6、因作者原因要求删除已发作品的,需向平台支付费用,每删一篇200元。

7、主编微信:15705450195,qq:406073222

诗词群群主:珊瑚在网,微信:baojishanhu

三秦文学团队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文学总顾问:鹏 鸣

平台总顾问:边士刚

法律顾问:李木子

顾问:白忠德    邓汉章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史  波       杨  强

策划:李书忠

宣传推广:鼎    文    豳    草   王宝群  
                孙传志      袁胜民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英子   王迎旭
                 慧质  晓锋

总编:鱼儿姐姐   徐萱波

主编:谢亚红   初阳      谭文群
编委:刘旭平    唐桂英   吴远红    
           张晓强   刘马陵   梦而诗
          喝   茶    南友锋    马永清    
          张兴军    吴风平    张巧莉
          秦岭人家   秋日私语   徵   蔚

三秦文学

欢迎关注

获取更多精彩!




三秦文学
本公众号致力于打造一个文学爱好者平台,爱好文学的朋友可以尽情在这里展示你的风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