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有没有苏轼的“大江东去”写得好?这3点心服口服

文摘   2024-09-19 15:41   山西  

《沁园春·雪》到底有没有苏轼的“大江东去”写得好?这3点让你心服口服,请一些人不要再诋毁毛词了。

网上有“作家”公然恶评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说这首词是不入流的诗词,论文采不如苏轼,论气势不如《满江红》,而且说的头头是道,其实这都是一家之言,误人子弟。

笔者认为,毛主席有三首词完全可以在诗坛占有巅峰地位,那就是两首《沁园春》,外加一首《忆秦娥·娄山关》,首屈一指的当然是《雪》词,那么这首词到底怎么样?



一、文采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已流传千古,这是不争的事实,从历史角度而言,这首词确实有实力,很多国内专家把苏轼的“大江东去”作为宋词的瑰宝,就连大词人元好问也说,这首词是“宜其为乐府绝唱”。
但笔者认为,在《沁园春·雪》面前,还稍逊一筹。

就写景来说,苏轼的“惊涛拍岸”等等,远不如毛主席的“北国风光”,多读即便就可以感受到,毛主席的词语在写景上,不是写某个大江大河,而是整个眼界,所以毛主席的“景”更为宏伟,韵律也更加浑厚。
另外,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从我们上学时就知道,苏轼的词即便写景也一直有一种历史悲观情绪,比如“人间如梦”,但毛主席的词并没有,一直都是无限豪放,特别是最后一句“还看今朝”,明显感觉到,从气势上,毛主席就已经赢了。

另外,毛主席在下阙用的很多古代帝王评价,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些古人都稍瞬一筹,给人的感觉就是,江山无限,甚至有一种霸业已成的充分底气,让人读完心潮澎湃。



第二:气势

某“专家”说,毛主席的这首词之所以出名,主要是,中国人的习惯就是用强烈的英雄主义造就了某些名作的神话。言外之意就是,因为这首词的作者是毛泽东,所以大家开始“追捧”。

说这些话的一些所谓的“专家”,根本就是不懂历史,甚至对历史的不尊重。他们完全是咬文嚼字,如果认真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就知道,毛主席的词不仅在写诗词,更是在写“史诗”。

1945年毛主席给柳亚子抄录这首词时,说过,这是在1936年东渡黄河路过山西一个小村子,遇到一场千载难逢的大雪时创作的。

1936年发生了什么?要知道,当时红军刚刚完成长征,可以说筋疲力尽,湘江战损失惨重,这几万人到达陕北,真的非常不易,再加上内忧外患,红军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毛主席为了革命的前途,十分忧虑,他站在高山之巅,思考着这个关系中国未来的问题,当时彭德怀恰好带来了东渡黄河的捷报,毛主席看到后惊喜无比,看着这漫天的大雪,心中一首词油然而生!

似乎是毛主席看到了某种力量,更是在给与战士们某种力量,更是留给后代某种力量,这就是伟人的气魄。


历史上,也有不少顶级的名作诞生于危难时刻,比如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但又有多少名作是在危难时刻,还有高山之巅的乐观主义气势?几乎没有,也只有一首《沁园春》、

第三:业余>专业

如果毛主席在世,一定不会拿自己的诗词去和古代诗词做比较,因为毛主席向来谦卑,即便是在陈毅元帅面前,毛主席也会说:“我的律诗不如你。”
但实际上,无论是词还是律诗,毛主席都有拿得出手的名作,更为重要的是,毛主席并不是专业的词人。

郭沫若曾说,毛主席是“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意思就是,毛主席首先是个政治家,诗词创作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即便是业余爱好,也称得上是泰山北斗。
所以,你给《沁园春·雪》打几分?

作者 | 九九,文史作者,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点个“在看”和“赞”吧,可以关注作者,一起进步学习。

感谢关注、点击在看、点赞、收藏、转发


九时伏笔
瞬儿风,瞬儿雨,瞬儿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