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实小是我教育之路扬帆起航的起点。13年后,再次回归母校,接过恩师们的接力棒,我踏上了教书育人的新征程。有幸与实小相遇,在这总有一种精神鼓舞着我,总有一股温暖包围着我,总有一束光指引着我。
肥沃土壤滋养初生幼苗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实小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助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奚校长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她的带领下,初出茅庐的我前往上海市大宁国际小学与名师结对,有幸收获了与一位大咖级别的名师孙艳赟老师结对的宝贵机会。每一次的观摩学习都让我强烈地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原来语文还能这样学。一年一度的学校“胜蓝杯”青年教师教学评比拉开序幕,满怀忐忑的我走进录播教室,竟欣喜地看到远在静安的师父孙老师亲切的面孔。课堂评比结束后,孙老师细致地将优点与不足罗列在评价表上,一句“作者将‘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这句话放在这里有什么用意呢?”仿佛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脉,我立马回想起前段时间金哲民特级校长专题讲座时说过的一句话“老师读得好,学生才能读得好。”这里的“读”既是“朗读”也是“解读”。老师只有在认真研读文本后,才能上好一堂语文课。
在母校肥沃的土壤滋养下,我如同初升朝阳下的幼苗,沐浴着知识的阳光,汲取着实践的雨露,于学校搭建的优质平台上快速成长。
悉心浇灌托举破土新绿
刚进实小,学校就给我安排了工作负责、经验丰富的带教师父——胡雯漪老师。在新学期的学校语文青禾社交流会上,奚校长听到了我们青年教师在教学上的困惑,便邀请了区小学语文教研员蒋老师来听随堂课,进行教学指导。
我第一时间和师父确定课题《一匹出色的马》。这篇课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理解起来不难。结合班级学生的情况,我立刻着手开始设计教案。过程中我观摩了大量优秀课例。教案设计形成初稿后,我进行了第一次试教,我的师父胡雯漪老师、教研组长徐娜老师、语文分管领导汪春老师和党支部副书记辛凤艳老师给予了我很多建议:随文识字,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识记;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时,可以设计一条指导朗读的教学线索,串联起文中描写景色的三句句子;增加配乐朗读,多种形式朗读;理解词语“泛起层层波纹”,通过动图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第二次试教后,前辈老师们再次提出优化建议。时间紧任务重,我更加卖力地准备着,甚至梦呓中都是和孩子们交流互动。周末,我一大早来到学校修改教案,站在空荡荡的教室里一个人反复练习,直至夜幕降临,饥肠辘辘……
转眼来到上课当天,我捏着翻页笔,手心不由得冒汗。渐渐的,在学生的积极互动中,我忘却了最初的紧张和不安,沉浸在课堂教学中,与孩子们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课后,奚校长来到我的身边,温柔地拍了拍我的肩膀对我说:“你也是一匹出色的马。”良马有幸遇伯乐。
在教研组团队的悉心灌溉与前辈智慧的合力托举下,我如同春日里破土而出的新绿,奋力伸展专业的枝丫,实现自我专业成长的蜕变。
汲取养分开出梦想之花
作为区何超英名师工作室的一员,《一匹出色的马》又奔驰在了师大附小的校园中,有幸得到了金哲民特级校长的赞赏与宝贵的建议。专家们亲切中肯的评价和教学建议如同甘霖雨露一般播撒在我的心中。
在名师工作室学习的三年中,我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在主持人何超英名师的带领下,工作室学员们经常进行交流和分享,彼此学习,共同成长。通过集体备课、观摩教学、专题讲座和教学研讨等活动,我学会了如何吸收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上学期,我更是有幸进入了区中青年小学语文教学评比的决赛,还获得了奉贤区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工作室培训优秀学员的称号。
以不懈的求知为锄,以勤奋的实践为霖,深耕专业成长的沃土,从每一次的尝试与挑战中汲取成长的养分,这朵“教师梦”的花朵终于绽放在实小校园的枝头上。
在漫长的教学之路上,有学校搭建的平台,有团队合力的引领,有我勤学勤思的钻研。实小见证了我的成长,成就了我的梦想,在实小30周年之际,祝愿实小再谱华章!我必将珍惜前辈们的悉心教导,在实小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与孩子们一起如青苗般茁长!
(韩菁怡,实验小学2010届毕业生,现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曾获2022年上海市中小学见习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考核优秀,2024年奉贤区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工作室培训“优秀学员”称号。教育格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是用真心来点燃学生心中的那团火。)
特约编辑:程贝尔
审 稿:孙盛夏
链接
新成长漫笔——引领奉贤教育创新发展的思想沙龙
宗旨:
我们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多元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推进五育并举、知行合一、整体育人;我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成长潜在性、自我发展性、元差异性;我们弘扬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让课堂充满学习活力的课堂文化,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潜力、让班级洋溢成长气息的班级文化,激发每一个学生和教师的活力、让校园成为人文家园的管理文化。
要求:
1.主题内容:重点围绕教育和人文等方面的创新探索、经验成果和理性思考等,内容务必为原创,文责自负。
2.行文篇幅:不求大而全,欢迎文风随和、娓娓道来、篇幅凝练的教育和人文类随笔。最好能选配一些合适的图片等,可读性要强,不要写成学术论文或小结报告。字数控制在2000左右(1500—2500)。
3.征稿对象:全区在职和退休的奉贤教育人,以及关心支持奉贤教育发展的各界有识之士。
4.刊发渠道:每周双休日在“奉贤教育官微”刊发,同时在奉贤教育网刊发,并选择部分在《奉贤教育》、《奉贤教育工作简报》上刊发,并积极向各级媒体刊物推荐。适时将汇编成书。
5.投稿邮箱:fxjyhrxy@163.com。请务必在稿件上署上姓名、单位及联系方式。
021-37597011
奉贤教育热线
工作日8:30—11:00和14:00—17:00
021-67137151
招生考试热线
工作日8:30—11:00和13:00—16:30
400-920-8761
奉贤区家庭教育和青少年成长
热线
提供24小时咨询服务
(点击查看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