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爱的使者。新成长教育坚持发展着每一位教师的敬业精神、专业智慧、乐业情怀的教师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优秀教师的信中指出“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我想这是对教师之爱的深刻诠释,也是教育家之所以成为教育家的根本所在。
敬业·奉献
在我们班,有个相貌平平的小张,以及同样“平平”的语文成绩,性格内向的他甚至有时候会给人一种“躺平”的状态。对于这种“油盐不进”,我着实有些担心,却也感到些许无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也有着自己的热爱,那就是他对纸飞机的执着。我想到了于漪老师的“仁爱”品格,想到了她的有教无类,想到了她说的要爱护,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于是,我以他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纸飞机”为缘,我们俩从一起玩耍,到一起分享,从一起学习,到一起进步。渐渐地,他成了我课上坐姿最标准最认真的孩子,成了课间提问最积极的孩子,也成了我们班语文成绩进步最快的孩子……
我想这或许就是教师的意义吧。因为“仁爱”,不仅是于漪老师教育人生的主题词,也应该是我,是我们每一位人民教师的座右铭。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是种子,不是瓶子。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而非流水线上的商品,学习成绩不佳并不意味着人生无望,让孩子循着自己的方向,找到最合适自己路径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教师我们要知道学生有什么需求,随着全员导师制的推行,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转化视角:不再仅仅从学科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而是更多以教育者的身份出发,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潜能,因材施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灵魂的“唤醒者”。
我相信,从教育起始的那一天起,“仁爱”的主题就从未改变,但是教育的理念,却始终与时俱进。
乐业·育人
新成长教育理念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多元成长的育人目标,探索五育并举、知行合一、整体育人的育人路径。在育人目标方面,新成长教育强调教育必须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牢牢把握所有教育活动的育人特点。
这是早自修前的一次例行巡视,我刚走进教室,一个小小的声音传来:老师,你今天头还晕吗?我问过妈妈她说……”原来是小王,这孩子平时不声不响,居然把我昨天那句“老师有点头晕”放在了心上。我妈妈是医生,所以她说……”涨红的小脸打断了他的说话。
“说什么?”“老师,你是不是那天早上没吃早餐?”“嗯,确实没吃。”“那就对了!是低血糖!”此刻,他坚定的语气,像极了一个自信的医生,“这个糖给你!以后忘记吃早饭,吃了这糖,头就不晕了!”尽管洪亮的声音与微微颤抖的手如此违和,但我知道,这被揉捏的皱巴巴的包装袋上写满了他的关心和勇气。“嗯,谢谢你小王医生,老师以后,一定按时吃早饭。”
于是我把握住了这次“看病”的经历,之后班中但凡有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小事,我都会请他帮忙,他也非常乐意去完成,慢慢地,他成了我们班的“热心肠”,我也看到了他的眼里,不时闪烁着的,越来越积极而又自信的光芒。他就像我用心呵护的一盆花朵,用爱浇灌,使他绚丽多彩。
专业·创新
我时常问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我能为学生做什么,又做到了什么?从教三年多来,我暂时还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业绩,也没有什么感人至深的事迹,有的只是尽我所能在这日复一日中,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用真心善待每一个学生。我想,这应该就是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党和人民的挚爱吧!
记得在听育秀首任校长翁肇桢老师的讲座时有几个词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多阅读,多思考,多反思。从前说的是“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俨然已经变成了“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长流水”。而这个长流水就来源于我们的学习积累,翁老说千万不要因为成为老师就觉得万事大吉,就可以不用学习了。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需要我们不断去畅游知识的海洋,汲取大千世界的精华,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能力,才会有山常青,水常绿,才会有细水长流。
学生是校园里的花儿,作为老师,不能急于看到花朵的绽放。不管是怒放的小花还是静待花开的小苗,都会有自己的精彩,他们都会骄傲地面对阳光雨露。而我们更需要学会去分享他们成长中的快乐,在快乐中静待那满园的花开!
教育之光,照耀时代之路;时代之风,引领未来之航。作为教育界的新鲜血液,我将以“仁爱之名”,体现青年担当;永葆活力与梦想,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争当拥有大情怀、大境界、大学问、大人格的新时代“大先生”!以青春的志向点亮育人道路,用青春的笔触书写教育华章,为打造南上海品质教育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刘铭珺,育秀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奉贤区南塘戏剧社理事、区教工戏剧社成员。区教育系统“青椒”新成长演说家大赛特等奖、第五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奉贤赛区一等奖、区优秀见习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考核评比优秀等。教育格言:以爱为基底,愿倾我所有,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特约编辑:顾丽丽
审 稿:孙盛夏
链接
新成长漫笔——引领奉贤教育创新发展的思想沙龙
宗旨:
我们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多元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推进五育并举、知行合一、整体育人;我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成长潜在性、自我发展性、元差异性;我们弘扬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让课堂充满学习活力的课堂文化,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潜力、让班级洋溢成长气息的班级文化,激发每一个学生和教师的活力、让校园成为人文家园的管理文化。
要求:
1.主题内容:重点围绕教育和人文等方面的创新探索、经验成果和理性思考等,内容务必为原创,文责自负。
2.行文篇幅:不求大而全,欢迎文风随和、娓娓道来、篇幅凝练的教育和人文类随笔。最好能选配一些合适的图片等,可读性要强,不要写成学术论文或小结报告。字数控制在2000左右(1500—2500)。
3.征稿对象:全区在职和退休的奉贤教育人,以及关心支持奉贤教育发展的各界有识之士。
4.刊发渠道:每周双休日在“奉贤教育官微”刊发,同时在奉贤教育网刊发,并选择部分在《奉贤教育》、《奉贤教育工作简报》上刊发,并积极向各级媒体刊物推荐。适时将汇编成书。
5.投稿邮箱:fxjyhrxy@163.com。请务必在稿件上署上姓名、单位及联系方式。
021-37597011
奉贤教育热线
工作日8:30—11:00和14:00—17:00
021-67137151
招生考试热线
工作日8:30—11:00和13:00—16:30
400-920-8761
奉贤区家庭教育和青少年成长
热线
提供24小时咨询服务
(点击查看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