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小国|武陟京广铁路穿黄河左堤遗址碑前的凝思

文摘   2024-12-05 18:54   河南  


点上面蓝字关注吧!    

武陟京广铁路穿黄河左堤遗址碑前的凝思

文/温小国


平汉铁路(今京广铁路)通车至今已有两个“甲子”了。百余年来,她经历了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的沧桑岁月,见证着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难历程。


作为贯通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完成了从平汉、京汉、京广再到高铁的一次次飞跃。


詹店铁路口闸这一京广铁路穿越黄河左堤的重要防洪工程,也随着时代发展,经历了兴建、改建最终拆除的过程,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


在铁路口闸遗址处,由河务和铁路部门共同竖立的《京广铁路穿黄河左堤遗址碑记》,向人们诉说着铁路口闸曾经的历程。作为一名数十年来直接或间接参与该闸的工程管护、防洪管理与改建设计的亲历者,每当路过此地,都会产生无尽遐想与感慨。日前又一次开车到此碑前,凝视着细读碑文,往事历历在目,便产生了将记忆中的铁路口闸录以成文的想法。

(京广铁路穿黄河左堤遗址碑)

就从1933年黄河发生的那次特大洪水说起吧。


平汉铁路是晚清政府在黄河上修建的第一条现代化铁路桥。大桥于1903年8月开工建造,为单线铁路桥,桥长3015米,102孔。1905年11月大桥竣工,1906年4月通车。


1933年,黄河发生了民国以来罕见的一次大洪水。该年汛期,黄河中游普降大到暴雨,泾、渭、洛、汾各支流并涨。8月8日,陕县水文站水位陡涨,9日又出现大洪峰。洪水出孟津后,黄河北岸温县段水位陡涨,加上对岸伊洛河顶冲及蟒河同时也大涨,导致温县堤防漫溢决口18处。洪水进入武陟县境后,又加上沁河来水,推算流量为23000立方米每秒。由于平汉铁路路基阻水,水位急剧上涨,武陟詹店附近大堤被冲决,淹没村庄10余个。当地百姓为求自保,自发扒开平汉铁路路基泄洪。洪水到达郑州附近,河水迅速上涨近3米,水位与平汉铁路桥平,铁桥被洪水冲垮数孔,南北交通中断。


洪水过后,国民政府于1933年9月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初步实现了河政统一。直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月,黄委会才在开封召开培修豫、鲁、冀三省大堤紧急工程及金堤工程会议,计划对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大水中出险堤段、薄弱堤段进行培修加厚,议决大堤紧急工程9项。各项工程由黄委会与下游豫、冀、鲁三省分别承担施工任务。


为解除平汉铁路被再抄后路之忧,下达“沁河口西护岸工程”为9项紧急工程之一,由黄委会办理,即今“花坡堤工程”。


但铁路穿黄河左堤防处仍为一缺口,未做任何防护工程措施。


新中国建立后,平汉铁路改称京汉铁路。


随着运量的增加,于1950年起修筑复线。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投入运用,将原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合并贯通,称之谓“京广铁路”。


1958年7月14日至7月18日,黄河中游地区普降大到暴雨。7月17日24时,花园口水文站出现22300立方米每秒洪峰,超过了黄河的保证水位。经受过1933年特大洪水创伤且受当时诸多条件限制、先天不足的铁路桥又一次遭受了洪水威胁。23时洪峰过境时,冲毁了该桥的11号桥墩,相邻两孔钢梁落入水中,南北交通中断。

(周总理在大桥视察)

正在上海开会的周恩来总理获悉黄河水情后,立即于18日下午乘专机飞临黄河视察,在对黄河抗洪作出安排后,又登上列车前往大桥查勘大桥的毁坏情况,并召开座谈会。深夜又打电话调动解放军舟桥部队帮助抢修被洪水冲毁的桥梁。8月1日大桥恢复了通车。


洪水过后,满目疮痍的京广黄河铁路大桥被鉴定为不适合通行火车,当年即在该桥下游五百米处兴建第二座铁路桥。一九六0年四月,第二座铁路桥通车,时速八十公里,实行复线运行。将原铁路桥改为公路桥使用,至一九八七年拆除。


为确保黄河防洪安全,1958年大洪水过后,铁路部门在黄河左岸武陟县詹店镇附近黄河左堤桩号84+012、京广铁路K640+895处,修建了京广铁路穿越黄河左堤的重要防洪工程——詹店铁路口闸。该闸为两孔开敞式木质叠梁闸门,闸室长10.0米,净空6.4米,为突出型门槽。两侧岸墙为钢筋混凝土扶臂式挡土墙,墙厚0.3米,墙顶高程为102.50米。闸室和挡土墙基础均采用直径22厘米至30厘米的原木桩进行处理。

20世纪50始至80年代,黄河经历了3次大复堤。鉴于铁路口闸的存在,此处堤防的抗洪能力明显薄弱。另外,随着铁路运力的增加,该闸已不能满足运力要求。当时的设计净空偏低,行车界限不足,且防洪闸板为木质叠梁结构,一旦遇到大洪水,启闭时间长,不能满足防洪要求。对铁路口闸进行改建已势在必行。


1983年,郑州铁路局对已经运行25年的詹店铁路口闸实施了改建。拆除原闸中墩,改为单孔闸门,防洪闸板改为钢结构叠梁闸板,共12块(每块高0.5米),闸门槽型式由凸出型改为凹入型。原扶臂式挡土墙加厚至0.9米,并在原扶臂式挡土墙后增加钢筋混凝土挡墙,把扶臂改成隔板,使其成为空箱式挡土墙,并在空箱式挡土墙迎水端加长4米、整体加高3.1米至105.50米高程。空箱式挡土墙上铺设交通桥及工作桥,桥梁净跨为10.5米,梁底至铁路轨顶6.77米,工作桥上建有闸门起重架。为解决岸墙后高填土土压力问题,在岸墙后侧(填土侧)各增加5米宽的浆砌石卸载实体。


1989年发现该闸工作桥、交通桥发生位移,两侧岸墙有向填土侧倾斜的迹象。为确保该闸安全运行,1991年7月16日,由焦作河务局主持,铁路部门和武陟一局参加,进行了闸板试吊演习,运行正常。

(改建后的铁路闸)

一直以来,铁路口闸的日常管护由河务部门负责,维修改建由铁路部门负责。所以,闸桥的安全运行对武陟一局来说可谓至关重要。笔者至9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每年汛前都要参加或组织“铁路口闸度汛防守工作会议”。会议由焦作市政府主持,焦作河务局、武陟一局、郑州铁路局、新乡机务段、武陟县政府、詹店镇政府参加,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当接到黄河防总的关闸指令后,铁路部门负责切断轨道及电气化线路;河务部门负责叠梁闸门吊装到位;詹店镇政府负责组织民工屯堵。一切均必须在规定时段内完成。


笔者于1993年初到武陟一局主持工作,铁路口闸桥安全运行的重担落在了自身肩上,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在当年汛前工程普查时,发现闸墩有向外倾斜的迹象,随即安排工程技术人员开展观察记录。无论是在焦作河务局还是河南黄河设计院工作,期间始终没有放弃对铁路口闸改建的“鼓与呼”。1993年至2005年间,武陟一局对闸门槽倾斜变位的长期观测结果为:1993年,上行线西墩台变形99毫米,下行线东墩台变形138毫米;至2005年,上行线西墩台变形已达到117毫米,下行线东墩台变形达到155毫米,东、西墩台平均每年仍分别以1.38毫米、1.3毫米的速度扩展。


由于长期运行和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除闸墩倾斜外,T型梁裂缝等严重病害也显得尤为突出。根据《安全鉴定报告》,该闸桥的交通桥和工作桥已属危桥,简支的工作桥、交通桥T梁支座处的缝隙越来越大,随时有掉下来的危险。为保证京广铁路安全运行,2003年河务部门采取了限制车辆通行措施。2005年,河务部门出资对该闸桥进行了结构性能检测,并组织专家进行安全鉴定。鉴定结果为四类、五类桥,建议拆除重建。


京广铁路自1997年实施第一次提速,至2007年4月第六次提速后,动车组时速可达200至250公里。为避免列车在闸桥段高速运行产生更强烈的振动而造成安全事故,要求列车在通过詹店铁路闸范围段时,车速控制在80公里以内,已成为限制京广铁路提速的颈瓶。2007年6月6日,河南河务局与郑州铁路局协商沟通后,形成《黄河詹店铁路闸桥改建和T型梁拆除事宜会议纪要》。纪要提出:由铁路部门尽快落实詹店铁路闸桥T型梁拆除工作。T型梁拆除期间以及拆除设备退场后堤顶道路封闭措施由河务部门负责。6月底,铁路部门在清除了闸桥上方钢桥架等附属建筑物之后,于7月7日开始起吊T形梁,至7月25日T形梁全部拆除完毕。


2007年5月28日至30日,国家发改委、国家防总黄河防汛抗旱检查组,对河南省黄河防汛抗旱工作开展检查。检查组一行在对詹店铁路闸进行现场检查、听取情况汇报后,明确指出:由国家防总办公室协调铁道部、发改委,尽快落实除险加固措施,确保京广铁路和黄河防洪安全。


受焦作河务局委托,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与河南黄河勘测设计研究院于2007年5月联合编制完成了《京广铁路穿黄河大堤詹店闸桥改建工程项目建议书》。6月,编制完成《京广铁路穿黄河大堤詹店闸桥改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7月,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对《初步设计》进行了审查。


2008年10月完成了闸桥改建交通桥工程方案设计。2009年4月,京广铁路詹店穿黄闸桥改建工程开工。2010年,新乡桥工段对铁路口闸桥和启闭机房进行了拆除重建,提高了闸桥的防洪标准和铁路与堤顶道路的通行能力。


随着新建郑州至焦作铁路暨改建京广铁路黄河特大桥的通车(设计时速分别为250公里和160公里,是黄河上第一座四线铁路特大型桥梁),铁路新的运行线路改在詹店西边的李庄“跨越”黄河左堤,经由詹店的这段铁路废弃,詹店铁路口闸桥的历史使命就此结束。2016年8月,由河南城际铁路有限公司出资,焦作河务局代建,对詹店铁路口闸桥进行了拆除并将缺口堵复。


正如碑文所述:京广铁路穿黄河左堤闸口遗址历经风雨,见证了中华民族百余年的荣辱兴衰和近代治黄史。遥想当年,京汉铁路的开通,打破了中国依赖水道与驿路的传统交通网络格局。六十年前,京广铁路全线贯通,连接六座省会、直辖市,以及多座大中城市,成为中国线路最长、运输最为繁忙的铁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黄河左堤铁路闸口的三度变迁,从一个缩影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


2024.12月.6

(黄河铁路三桥同框)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温小国,河南省武陟县人,工学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历任焦作黄河河务局局长、河南黄河设计院院长、河南黄河河务局副总工程师等职,2016年退休。一直从事黄沁河修防管理与规划设计工作,先后出版专著4部,在人民黄河、黄河黄土黄种人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作者往期作品链接:

温小国|由1982年沁河大洪水,看沁河治理四十年沧桑巨变

温小国|沁河与沁园春词牌

温小国|推磨

温小国|“堤无三里直”之源出

温小国|在红彤彤的对联里寻觅年味

温小国|九道堰——无坝引水润泽河内

温小国|欧阳修——北宋了解黄河第一人

温小国|黄河奇观之——“沙比水高”

温小国|乡村记忆——锢漏锅

温小国|五一长假,冰冻群,水上丹霞和黄河画廊之旅

温小国|海参崴沉思录

温小国|沁河管理体制之嬗变——从民办、官督绅办到官办

温小国|黄河花坡堤的前世今生

温小国|古村、古庙与那座老闸

温小国|以砖代埽——栗毓美的河工创举

温小国|自行车趣事

温小国|美丽邂逅万仙山

温小国|也说甜面叶

温小国|麦收时节话碾馔

温小国|也说隋唐大运河(一)

温小国|也说隋唐大运河(二)

温小国|也说隋唐大运河(三)

温小国|禹后一人——清代鸿儒能臣康基田的武陟情怀

温小国|沁河的记忆——矗立在沁河堤防上的德政碑

温小国|防汛屋,黄河堤防上一道消失的靓丽风景线

温小国|沁河的记忆——河内、武陟堤防县界碑

温小国|石板与石笔的回味


《涛声里的梦》

与您相约,不见不散

1、关于投稿:文学作品,均可。作者简介,得有。个人美照,随你。

2、投稿邮箱:1061201688@qq.com ,投稿前关注《涛声里的梦》公众号。

3、声明:只发作者原创作品,内容积极向上,拒绝抄袭,文责自负。                    

《涛声里的梦》文学主编——相   茹

《涛声里的梦》责任编辑——小敏儿

《涛声里的梦》责任编辑——小象象

《涛声里的梦》美术编辑——小珂珂

《涛声里的梦》文字校对——小蜜蜂

涛声里的梦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