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中国劳动保障报记者 赵泽众
走基层
清晨,让无人机送上“空中外卖”咖啡;上午,通过无人机实现巡检、核查,提高工作效率;下午,“无人机快递员”将网上购买的快递送到收发处……这样的生活方式,正在四川彭州逐步实现。
“幺幺,无人机起飞了哦!”1月21日下午3时,在彭州市通济镇仙溪南街街口一处“云上邮路”起降点,一架“迅蚁”无人机不时发出嗡鸣,吸引了周边村民观看。半分钟后,无人机垂直飞向近50米的高空,它的目的地是20公里外的姚家村。
当记者乘坐汽车,用20分钟赶到姚家村村口,这架无人机早已在空中盘旋等候多时。“只需要8分钟,就能把我们村每天需要的报刊、药物送到,太方便了。”姚家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本金说,这样的“无人机快递员”,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依靠彭州“天空之眼”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无人机投递、无人机外卖等各类无人机实用场景正逐步拓展。在这个海拔1200米、半径5公里、拥有“山水林田湖”多种地貌,能满足试飞所需的复杂条件的区域,已建成10个测试基地,吸引无人机研发生产、探测反制、任务载荷、系统管理等139家单位入驻。这里率先实现了空域管理由“审批制”到“报备制”的转变,每天有超过100架无人机在这里起降。
“相比传统的方式,无人机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作业难度和成本。”基地运营部工程物业组组长周杨介绍。如电力公司检测电缆,日常需要3至5名维修人员走访1天排查的工作量,通过无人机巡查,只需要20分钟。
蓬勃发展的低空经济产业,“人”是关键。有数据统计,无人机操作员缺口达100万。
“从入门到精通,一名‘飞手’需要至少半年时间。”在基地的2号试飞台,有着3年从业经验的冯世川说,无人机“飞手”易学难精。在取得执照后,还要经过企业的二次培训,“现在一名经验丰富的‘飞手’是香饽饽,每月工资在2万元以上,工作量大的‘飞手’平均薪资也在7000元以上。”
为吸引更多无人机“飞手”“装调检修工”等技能人才向彭州集聚,彭州人社部门出台引育技能人才的相关政策,打破引才上的户籍、学历限制,破解企业招聘技术技能人才难题。
在人才培养方面,彭州人社部门着力打造“彭州低空飞控能手”技能品牌,支持无人机企业与普通高校、职业(技工)院校采取“订制班”“冠名班”等形式开展“订单式”培养,并通过各级技能大赛提升无人机驾驶、无人机装调与检修从业者的技能水平。
“通过人社部门‘师带徒’奖励措施,激励我们自主认定无人机师傅资格,最大化发挥‘传帮带’作用。目前,公司每年内外部培训不少于300人次。”周杨说。
在“天空之眼”基地,记者看到,来自四川各地的孩子们正沉浸式探索无人机的奥秘。据了解,每年有近万名孩子来到基地开展“科技小飞侠”主题研学教育。这股好奇能引导他们发现无人机的无限可能,根植科技、技能的梦想。
编辑丨颜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