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孙景南:产品质量的“终极保险”

职场   2025-01-24 17:32   北京  

文丨中国劳动保障报记者 杨勤

见习记者 孙铭瑛


走基层

“滋滋滋……”一道道蓝光闪烁、一朵朵焊花飞溅,空气中瞬时散发出淡淡的焦腥味。与此同时,一条细密齐整的鱼鳞纹焊缝成型,两块铝合金车体材料被精准焊接在一起。


春节将近,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车体分厂内仍是热火朝天的景象。20多米长的地铁车体下,孙景南身穿厚重工作服,头戴防护罩,右手高举焊枪,聚精会神作业……徒弟们分布在车体不同位置,或蹲或站,焊枪迸射出耀眼的火花。


“正在进行上海地铁3号线翻新改造项目,头车底部司机室箱型件立柱基座长期受到腐蚀,需要修补。车底横梁上的铆钉是否脱落,也要开孔检查,再进行焊接复原。”孙景南边检查边介绍,车体强度是保护乘客的关键,车头有控制地铁的重要装置,要把腐蚀的材料修补好、缝隙焊接好,必须在电光石火间做到“快准稳”。


“在很多只允许返工两次的铝合金焊接中,公司往往会将最后一次机会交给孙大师,她是产品的‘终极保险’。”公司人资部部长张成光说。


这是孙景南当焊工的第35年。1990年,19岁的她入职浦镇公司,实习时看到一位女焊工工作,当即被飞溅的焊花吸引,学油漆专业的她决定要往焊工路上走。


“学习劲头足,每道焊接工序她都一丝不苟,不清楚的都要刨根问底,为了练稳定、练臂力,一蹲就是几小时。”厂里的老师傅们对孙景南的勤奋劲儿印象深刻。


心怀热爱,更勇于拼搏。这些年,孙景南参与焊接的车体从传统的绿皮列车到地铁、高铁动车组,她在焊花中淬炼匠心,从普通焊工成长为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劳动模范”等30多项荣誉。以她名字命名的“孙景南技能专家工作室”完成技术攻关201项、成果转化44项,获得“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授牌。


“Madam Sun,这只有你能焊。”被派往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培训时,法方工程技术人员的认可让孙景南有了“女焊神”的名号。


“她不仅是‘女焊神’,也是好师傅。”徒弟郭有东告诉记者,师傅言传身教,把技能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他工作不满5年就通过了“国际焊接师”的认证考试,还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听取了孙景南对弘扬工匠精神的汇报,这让她十分自豪。


孙景南表示,工匠的“匠”字,就是在专业领域中对自己“斤斤计较”一点,把专业做好做精,并在项目中不断成长、创新创造。


在浦镇公司,坚守匠心、锻造高技能的人才有很多。张成光介绍,公司通过多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传帮带”、各类技能竞赛选拔培养、多层次培训提升技能水平等方式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现有高技能人才(高级工以上)2300余人,占技术工人总量的68.5%,其中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国家及省市技术能手、中车技能专家、江苏工匠、全国劳模、国务院特贴等荣誉的技能领军人才有30余人。


“中国制造不断发展,中国经济正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高技能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技能赛道的职业前景广阔且充满机遇。”孙景南表示,她期待更多年轻人选择并深耕技能领域,不断发扬工匠精神,锤炼强国之技,努力成长为企业的骨干、行业的领军、国家的栋梁。

编辑丨邱曼


中国劳动保障报
中国劳动保障报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管的新闻媒体,紧紧围绕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关心的问题展开报道,为读者提供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等方面的资讯和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