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一碗面敲开致富门

职场   2025-02-07 16:09   北京  

文丨中国劳动保障报记者 赵泽众 孙铭瑛


走基层

熟练地和面、醒面、擀面和切割,仅需几分钟,“丹凤厨工”拉面师傅就能做好一碗热腾腾的牛肉拉面。在这碗牛肉拉面背后,蕴含着陕西商洛丹凤县人近30年的奋斗故事,和人社部门持之以恒的倾心帮扶。



1996年,丹凤人李锋初到江苏省南京市,做起了面馆的学徒工;1999年,他开办了自己的小面馆。在那时,丹凤当地产业薄弱,农民“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少,前往外地务工成为大部分劳动者的主要务工方式。随着生意越做越大,李锋意识到,“一碗拉面”可以让无数丹凤人走出大山,开启城市新生活。在他担任丹凤县驻南京市劳务输出工作站负责人期间,累计帮助3000余名家乡群众实现稳定就业。



“现在,每年春节期间,我都会参与人社部门组织的春风行动,帮助家乡群众赴南京务工。”2月6日,春寒料峭,李锋在丹凤县返岗复工专车仪式上说,如今,已有310余人在南京市从事陕西特色面食生意,“丹凤厨工”在全国范围内带动丹凤籍务工人员直接从事餐饮服务1.3万余人。



“在丹凤,我每个月只能挣4000多元;去南京,我每月收入近9000元。陕西面在南京很受欢迎,这两年,我已经带动身边四五个家人去南京开面馆了。”已经第三次乘坐丹凤-南京务工专车的范莉说,“丹凤厨工”给了丹凤人务工更好的选择。



“我是头一次出去打工!在这之前,政府部门对我进行了培训,基本的操作和卫生标准我现在都掌握了。”27岁的莫书明说。


想找工作,有丹凤驻南京劳务输出工作站提供岗位;想学技术,有丹凤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提供专项培训;想开店,有“丹凤厨工”创业孵化基地实行“一条龙”链式创业指导。这样的运营模式,在让“丹凤厨工”们大呼便捷的同时,也让这些从业人员人均年增收5万元以上。



“人社部门编写了专门的培训教材,标准化、连锁化运作让‘丹凤厨工’在市场上变得更抢手,名声也越来越响了。”在南京开了7家面馆的陈伟说,他这次回到南京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员工再接受一次“丹凤厨工”技能培训。



“我们还将利用劳务品牌带动就业达2万人以上,扶持有创业意愿人员在餐饮及上下游产业中创办实体100个,培养餐饮类技能人才800人,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丹凤县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百朝说。

图片丨赵泽众

编辑丨邱 曼


中国劳动保障报
中国劳动保障报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管的新闻媒体,紧紧围绕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关心的问题展开报道,为读者提供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等方面的资讯和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