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理论创新”的五种写法

学术   2025-02-02 21:00   河南  
 这是 科研写作研究所 的第 3559 篇原创文章 

关于科研写作研究所

“科研写作研究所”公众号由国高集团科研写作研究院主办,是国内人文社科领域专业和有影响力的科研写作研究与教育平台。公司现为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单位、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单位、人社部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实验基地“论文写作指导”师资职业课程证书和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COSE项目“论文写作能力”学生技能课程招生服务机构。自2012年成立以来,我们已经为国内10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500多万中青年教师/科研人员以及硕博研究生/本科生提供服务。


扎根理论类论文在撰写完正文内容后,需要着重思考的是所得出的研究观点究竟有什么价值,即从学术研究层面来讲是否“超越”了前人的研究,而从实践层面来讲能不能给这个社会留下点什么“忠言”。但是很多作者在撰写扎根理论类论文时,却只是止于论文所得出的结论,没有进一步思考究竟所得出的观点有什么用。还有一些作者也了解到应该呈现研究贡献或价值,但是却没有真正搞清楚自己的论文究竟有什么价值,只是笼统地说“丰富研究”“提供参考”等等。尤其是在“理论贡献”的撰写上,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说“本文构建了XX理论模型,能够丰富XXX研究,为XXX研究提供丰富视角”,但如何丰富的研究?从哪些方面丰富了研究?以往的研究视角是如何的?均未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文献依据。此类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论文作者对研究现状把握不清晰,研究不透彻;当然,这也与作者们不知道从哪些方面阐述“理论贡献”有直接关系。由此,有意识地挖掘出“理论贡献”的切入点是较为重要且必要的。下面,将以核心期刊的论文为例,总结扎根理论类论文在撰写“理论贡献”时可以切入的五种思路,以期为论文作者提供相关参考。


一、实现理论拓展

在得出研究观点之后,需要思考论文是否实现了理论拓展。此处的“理论拓展”既包括对已有理论的拓展,也包括对现如今学界已有理论观点的拓展。

(一)拓展已有理论

很多扎根理论类甚至是实证类的论文很少能够思考对“已有理论”所带来的贡献,或许是想不到,也或许是不敢想。但是能够从“理论创新”的高度思考论文所带来的贡献,若情况属实,很大程度上能够为论文“镀金”,提升论文整体的理论深度,也能够直接体现出研究上的创新性,从而极易得到期刊编辑的青睐。

例如《民宿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与理论逻辑:基于扎根理论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22年第2期)一文。该文中的理论贡献部分共分成了四点内容详细阐述,其中有一点涉及到了对已有理论的贡献,如图1所示。该文提到了对“高阶理论”的拓展。首先,说明了“高阶理论”与此文有关的理论观点,而后以转折形式对该理论观点进行了述评,指出了“较少关注……”。接着引出“本研究发现”,说明本文能够拓展“高阶理论”的创新之处,最后才总结到“因此,本研究拓展了高价理论,弥补了……”。

读完之后会发现,这一段内容逻辑清晰,理论性强,具备较强说服力。一方面在于使用了较为简单但却十分重要的关键词,如红框内的关键词。另一方面在于,“高阶理论”观点以及其理论不足均使用了国外的文献观点作为支撑,建立了较强的理论依据。从而能够直观感受到该文所发掘的“情感心理、精神风貌”确实能够拓展“高阶理论”。

图1

(二)拓展已有观点

写论文经常强调的一点则是,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所创新,既不要异想天开地希望站在“前人的头顶”上研究“绝对空白”,也不要抱着“前人的大腿”亦步亦趋。因此,在思考“理论贡献”时,要首先思考的是,“我”的论文是否是对已有观点进行了创新性的拓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思考论文相较于前人不同且进一步拓展之处,对于提高论文研究价值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例如《行业变革背景下先发企业合法性的获取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国家电网公司案例》(《经济管理》,2017年第11期)一文。该文的理论贡献部分主要分成了两方面去阐述,其中一点便涉及到已有研究观点,如图2所示。此文是对“企业合法性获取机制”的研究,在理论贡献部分,作者先说明了以往在“企业合法性获取策略要素”研究上的观点。而后又进一步说明,“这些要素在本文有所提及”,但还包括“本文”发现的其他要素,同样可以对“企业合法性获取”有积极影响。由此,能够看出作者是想要表达“拓展学界已有观点”的理论贡献。

虽然,关于“以往对企业合法性获取策略的研究”作者并未提供相关文献支持,但实际上在此文的前言处,作者已经针对该研究详细呈现了学界的已有观点,作者分别引用了两位国外学者的观点强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行为,努力创造社会贡献是合法性的主要来源”,同时,引用了国内学者的文献凸显了“战略联盟和组织学习是新创企业获取合法性的有效途径”。这与图2中第一句话作者所总结的“要素”是一致的。也能够看出此处拓展已有观点强有力的文献支撑。

图2


二、从“碎片化”走向系统整合

使用扎根理论方法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客观实际中碎片化的信息加以整合,全面且系统地归纳信息,分析资料,最终形成理论框架。因此,扎根理论类的论文在阐述理论贡献时,也需要思考,围绕研究问题,学界是否只是注重单一要素/因素的思考,而“我”的观点是否是这些“单一要素”的集合,并且是否能够进一步探寻这些“单一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从“碎片化”走向系统整合,也是撰写理论贡献时必须要考虑到的一个要点。

仍是《民宿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与理论逻辑:基于扎根理论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22年第2期)一文。该文在所撰写的四条理论贡献中,第一条便涉及到这一关键点,如图3所示。首先,该文先说明了构建了“多维整合模型”。而后仍然是对“现有创业研究”的情况以引用的形式进行了述评,如“单一理论视角”“碎片化描述影响因素”。接着转向“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即“系统揭示要素间的逻辑关系”,最后顺理成章地说明对于系统研究“中小企业创业成功”提供“更完善的理论分析框架”。

由此可见,此文仍是保持了严谨周密的写作原则,通过引用强化理论贡献的说服力,同时又注重从微观的“单一要素”到“系统整合”再到宏观的提供“完善的理论分析框架”的逻辑阐述,整体呈现较为有力。

图3


三、突破资料局限

使用扎根理论方法则需要聚焦于多样化的样本资料,能够有助于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理解研究问题,增强了所生成的理论的深广度,也能够使得理论框架的普适性更强,更具代表性。因此,在阐述理论贡献时,则需要站在资料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角度思考,相较于已有研究的资料选择,“我”的论文有没有突破资料的局限?理论框架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因此,突破资料局限也需要在阐述理论贡献时予以重视。

例如《你的目的地浪漫吗?——对游客感知视角下目的地浪漫属性的探索性研究》(《旅游学刊》,2029年第12期)一文。该文是对旅游目的地的浪漫属性的研究,涉及到“游客感知视角”,则在资料上便选择了“网络平台”中的文本资料,在文本资料所涉及到的目的地类型上涵盖较为全面,包括独家海岛、城市、古镇和自然景区等。除此之外,还包括了访谈而来的一手资料。由此能够看出,此文的样本资料较为广泛且丰富。因此,在结论处的三条理论贡献中便涉及到了“突破了资料局限”,如图4所示。以往研究聚焦于“单个案例/单一类型”的局限,而此文便通过多样化的文本资料,丰富了目的地的类型,也使得理论框架具有“普适性和可推广性”。

此处的理论贡献的表述虽简短,但是却短小有力,在研究资料上的突破是基于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过程而总结而来,以往研究中资料的局限则也有文献加以佐证,从而能够使人较好地信服。

图4


四、为现象提供理论参考

一些扎根理论的论文能够较为明显地看出,是基于作者们的实际际遇产生问题情境,从而引发进一步地专业性思考。由此所生成的理论能够很好地照应现实,解释最初引起作者思考的现象,亦即,为现象提供充分的理论参考。因此,在撰写结论处的理论贡献时,则可以进一步回到论文与现实相接之处,思考是否能够满足你对某种现象出现的困惑或者好奇,或者能够对现实情境进行有力的回应。由此,可以作为理论贡献的思考点。

仍是《民宿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与理论逻辑:基于扎根理论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22年第2期)一文。该文理论贡献处便提到了这一点,如图5所示。此段中,主要强调的是本文的创新性关键要素“情怀动机”在民宿创业成功上的引导作用。而“以往研究”较少结合不同的创业类型,而此文在结合不同创业类型的基础上,提炼出了“情怀动机”的引导作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回应前言处所提到的与民宿创业相关的现实问题,如前言中所提到的,虽然民宿数量在2018年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但是“投资盲目跟风”“营收无力”“产品同质化”等问题层出不穷,导致多数民宿经营惨淡、效益不佳,以失败告终。而一般中小企业创业现象的理论成果又因为民宿本身的特殊性,而较难契合民宿创业实践。因此,在本文的研究结论中,才发现了创新性的动力因素“情怀动机”,与其他创业影响因素发挥合力,才能够更深入细致地解释民宿创业成功现象。

图5


五、方法新尝试,观点新发现

我们经常会说使用“新理论”“新视角”“新方法”实现创新,即所谓的“旧瓶装新酒”。其中,“扎根理论”这一方法的使用便能够实现对某已有研究问题的新的探讨,从而得出创新性研究观点。可能围绕某一研究问题,学界更倾向于采用其他研究范式,如思辨研究、量化研究,而若是换成新的质性研究方法来介入已有研究问题的探讨时,是否能够激发出新的火花,这其实是较好的研究创新点。因此,若是论文符合“旧瓶装新酒”,那么理论贡献则可以考虑新的方法是否带来了创新的观点。

例如《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的心理归因和政策干预路径:一个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11年第4期)一文。该文在研究贡献处便提到了方法层面的创新,如图6所示。此段首先提到了“以往研究”使用“量化研究方法”居多,而此文则“首次使用质性研究方法”,运用扎根理论全面系统地梳理消费者低碳行为的心理影响行为的变量范畴。最重要的是,通过运用扎根理论也获得了以往量化研究较少提及的变量范畴。由此,澄清了方法方面的创新。

此部分的方法层面的贡献之所以能够成立,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并不是仅提到“使用了新方法”,所以“本文”就属于“方法创新”。而是在使用了新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谈及了对于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心理层面的影响因素,如政府机构表率、榜样形象标杆等。这便能够看出此文真正拓展了旧有研究问题的研究范式,从而有力地证明了“方法创新”。此外,首句虽然泛泛提到了使用量化研究方法居多,但是在前文文献综述处,对于量化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的文献,作者已经做出了充分的梳理,也进行了相关的评述,例如“多数文献侧重于对特定心理因素或政策因素和个体行为之间的统计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或研究哪些因素对行为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影响。至于为什么彼此相关或存在影响,其背后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则缺少深度的分析”。由此,便能够看出针对这一小条的方法层面的贡献,前文是有充分的文献支撑的,所以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此文在方法层面上所带来的创新性。

图6


扎根理论类的论文在阐述理论贡献时,可以考虑从以上五个方面去切入。最关键的是,要从已有理论、已有观点、研究资料、方法使用等方面对研究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同时,也需要酌情把握问题的实践情境,这样一来,通过扎根理论获得观点之后,才能明晰自己的研究究竟在哪些方面为学界做出了贡献。当然,掌握了这五种思路之后,也可以在做研究之前有针对性地围绕研究问题梳理相关文献,能够在研究贡献的写作上更有说服力,更能够精准地体现出贡献所在。总之,知己知彼,方能写“透”,写“信”,写“新”。

作者:张文静(科研写作研究所第二编辑部编辑)

编辑 :科研小编

科研写作研究所
百万博士青椒科研写作实训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人社部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实验基地“论文写作指导”、教育部COSE平台“论文写作能力”两门课程招生培训机构,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企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