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理论是常见的质性方法。但很多扎根理理论论文的文献批评,往往直接默认:因为“我”要写扎根理论论文,所以“我”就只考虑从方法维度开展文献批评,进而简单粗暴地把“已有研究使用思辨或量化方法,而未使用质性方法”作为已有研究最大的不足。但上述写法,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使用思辨或量化方法就存在局限,为什么使用质性方法就更好,进而影响选题立题。而且,只从方法维度出发思,也遮蔽了其他维度的文献批评,不利于文献批评写作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在C刊论文中,扎根研究的文献批评主要5个维度,接下来为大家一一介绍。
一、研究方法革新维度
这一写法,就是很多作者都能想到的那种写法。即批评已有研究存在方法局限,过于依赖思辨或量化方法,而忽视了质性方法的重要性。强调超越传统研究方法,倡导采用扎根理论等质性方法。
比如,《MOOC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理——基于中国大学MOOC平台16位教师学习者的扎根理论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22年第4期)一文,认为已有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目前相关研究,还多以文献整理和理论思辨为主,虽有实证研究,但缺少借助观察、访谈等深入现场的质性研究范式”,这就是从方法维度展开批评。不过,该文在这里没有干巴巴地只说“思辨研究不好”,而是强调质性研究的方法优势,即“借助观察、访谈等深入现场”。因为它研究的是“MOOC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理”,而这涉及广大师生的背景条件、内心体验。相比单纯靠整理文献做思辨研究,深入现场做观察、访谈的扎根研究,更能走进师生的“内心”,因此可以“方法革新”角度开展文献批评。
二、理论普适性与本土化维度
从字面上看,“理论普适性与本土化”似乎是矛盾的。既然强调“普适性”,为何又提“本土化”?实际上,这正是扎根理论“情境化”特征的多样体现。具体来说,“理论普适性与本土化批评”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批评已有研究缺乏基于实证数据的理论构建;二是,批评现有理论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境,特别是不同文化或社会背景下的情况;三是,批评现有理论过于一般化,没有考虑本土化情境的特殊需求。《<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采纳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外语界》2021年第5期)一文,其前言和正文中的文献批评,分别体现了上述三层文献批评。
其中,已有研究缺乏基于实证数据的理论构建,体现在“……目前尚无CSE扩散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本研究使用扎根理论方法,对……进行探索性分析,尝试构建CSE采纳影响因素模型”。已有研究没有考虑具体社会环境,以及缺少本土化理论的建构,则体现在“近年来,有学者对……等创新的采纳开展了研究……,但是很少探究更为抽象、关涉更复杂认知因素的教育标准采纳。……虽然创新采纳理论具有较好的内在稳定性和一致性,但是创新自身的差异会使不同因素的影响力有所改变,因此需针对具体创新类型进行理论调适和概念阐释。同时,因社会环境存在差异,理论建设应‘本土化’,在具体情境中界定概念、构建模型。因此,中国情境下对CSE采纳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有其必要性”。
三、理论纵深与演化维度
扎根研究倾向于深入探究特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维度,关注对应现象的发展过程和动态变化。因此,文献批评可以指出已有研究过于简化或表面化,忽视了上述现象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一写法,侧重深层次的理论探讨,以及从时间演变的动态角度去理解特定现象,强调理论的多维度和时间敏感性。
比如,《基于扎根理论的企业数字化创新形成路径——一个多案例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年第5期)一文,前言部分的文献批评写的是,“现有关于数字化创新的研究大都止步于数字化创新的内涵、维度构成、基本特征、管理框架等方面,对于从数字化创新起步到数字化创新发展,再到创新成果产出这一整体形成路径的研究较为缺乏,也未形成能够有效指导数字化创新实践的理论工具”。
从研究深浅角度看,已有研究所涉及的“数字化创新的内涵、维度构成、基本特征、管理框架”等研究内容,都不如“数字化创新形成路径”这一问题有深度。前者只是“数字化创新”的这一领域的初始研究,后者才切实反映出“数字化创新”复杂的一面。而且,已有文献不管是研究“内涵、维度构成”,还是研究“基本特征、管理框架”,它们都只是静态研究,缺少“从……到……”的动态视角,也就难以把握“数字化创新”的动态发展。
四、知识体系整合维度
这一写法,是对第三种写法“理论纵深与演化维度”的进一步发展。也即,要想研究特定现象的复杂性与多维度,关注其发展过程,就得设法构建更加系统的理论模型。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得注重不同学科和领域间理论的整合,倡导综合性的知识体系,以促进研究的全面性和连贯性。据此,扎根研究的文献批评可以强调指出已有研究过于分散,而需要从整体层面做出整合。《风险投资网络社群演化模型构建———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年第21期)一文的文献批评,就使用了这一写法。
具体来说,该文认为“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投资网络社群演化结果上,对演化过程的关注较少,且将演化动因、过程和结果进行串联的研究更少”。其中,前半句侧重交代已有研究缺少对“演化过程”的关注。如果文献批评只停留于此,则属于第三种写法。但该文的文献批评继续说“进行串联的研究更少。鉴于此,本研究从整体视角出发研究”,这里既是说“已有研究没有同时把演化动因、过程和结果放在一起研究”,也是说自己不仅要研究“过程”,而且要从整体视角出发,把“演化动因、过程和结果”串联在一起,对风险投资网络的已有知识体系做出整合。这是对文献批评第三种写法“理论纵深与演化维度”的进一步发展。
五、理论与实践的协同维度
理论与实践的协同维度,就是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强调现有理论研究跟不上实践的发展,没有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以及实践对理论发展的反馈作用。扎根研究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因此,文献批评可以指出已有理论过于抽象,缺乏对实践的具体指导,其应用价值彰显不够。另外,面对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扎根研究还可以从理论发展的滞后性出发,批评现有理论研究未能跟上实践的发展。《在其位谋其政:担当作为的政策形塑与行为遵从——中国场景下的扎根理论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22年第1期)一文的文献批评,就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协同维度”。
其中,“目前学界已关注到研究担当作为的必要性,但对其构念未能辨明,基层担当作为相关研究更是鲜见,基层担当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并未明确界定与直接回应”这一分句,明面上看,是从理论维度指出已有研究概念界定不明,实际上也暗示了实践维度的后果。也即,“担当作为”的具体表现缺乏明确界定,使得基层公务员难以准确理解和践行。“担当作为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欠缺针对性与细致性,个体与环境交互性探讨尤为缺乏;而担当政策如何落地生根,领导干部如何在其位谋其职,需要对担当作为的政策扩散和行为遵从加以挖掘”这两个分句,从理论维度看,是说已有研究深度不足、政策与行为的关联性探讨不足;从实践维度看,则在强调两个实践导向的现实问题。一是,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如何促进担当作为的落地生根,以及领导干部如何更好地在其位谋其职;二是,政策制定者需要了解政策如何在基层得到有效执行,以及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基层公务员的担当行为。由此,该文的文献批评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协同。
六、小结
作者:刘小华(科研写作研究所编教研总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