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亲历者说“引爆原子弹”》

文化   2024-10-16 16:59   北京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60周年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60周年。1964年10月16日15时,新疆罗布泊腹地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后,升起了一朵巨大的蘑菇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引爆。这一壮举背后是几十万人的近十年的努力,1964年原二机部九院派出222人的第九作业队奔赴罗布泊试验场,他们负责押运原子弹、在铁塔下装配原子弹,再将原子弹送上铁塔安装、测试、保温、插雷管,直到点火引爆。《亲历者说“引爆原子弹”》一书,记录了这些核前辈披露的关于核爆炸的不为人知的悠悠往事,这本书是引爆原子弹系列过程的全景展现,更是一代人隐藏半个多世纪的集体回忆。

梦中的三个“15”与“零点”爆炸时间

第一次原子弹的试验时间即“零点”爆炸时间初步定在了1964年的10月,对于具体时间试验队员有不少猜测,白天盼,晚上盼。第九作业队702队的队长蔡抱真讲过一个神奇的故事:10月10日的晚上,杨春章工程师在帐篷中做了一个梦,早晨起床后,他说,我梦见“零点”爆炸时间确定了,是三个“15”:1964年是新中国成立15周年;国庆节是10月1日,加15天就是10月16日;下午3点就是15点。大家觉得似乎很有道理,也是将信将疑的。等到上级把“零时”试验时间传达下来,大家都跳了起来,果真是三个“15”——1964年10月16日15点,简直太神奇了!



原子弹在铁塔上的吊装与安装


要搞核爆炸试验,首先要决定爆炸方式。最初苏联专家建议空投方式。程开甲、朱光亚等专家经过深思熟虑,考虑到测试与起爆的同步、落点瞄准和返航安全等问题,顶住压力,采用地面铁塔爆炸。
于是在罗布泊竖起了102米高的铁塔,铁塔有工程兵技术总队设计,北京金属结构厂加工,代号“701”,铁塔底部12米见方,最上面是爆室,大约十几平方。

在铁塔旁边,有台装着吊篮的卷扬机,平时工作人员上下铁塔做吊篮。原子弹大约1.5米左右,固定在托架上,再装入保温桶里。原子弹吊装是通过吊篮和铁塔上的小型手拉葫芦。吊装时,载着原子弹和保温桶的吊篮到达指定位置,试验队员先打开铁搭上爆室地板上面的两扇活动门,让吊篮上去。再打开吊篮里的保温桶,把原子弹挂在手拉葫芦的吊钩上,把原子弹从吊篮里面吊起来,让空吊篮下去,把活动门关闭好,慢慢把原子弹放下来,把支架固定在地板上。
原子弹从吊篮中吊起来时是最危险的,此时吊篮没有下去,铁搭上地板不能闭合,相当于把原子弹悬在高度为102米的半空中,这时手拉葫芦吊装必须慎之又慎。
“光是这个动作的演练,我们大概练了半个月。三个人都是有节奏的,基本上拉多少下,拉多少次,每一次都要做记录。”第九作业队的队员李继火说。
“什么样的螺钉,是粗螺纹还是细螺纹,一圈能进多少,他都交代给我们。”队员张振忠说。刚开始上塔,年轻的队员不清楚安装怎样操作,都是八级钳工李仲春师傅手把手地教,年轻的队员反复练习,并形成操作规程。

张振忠

李仲春

在塔上工作要求非常高,安装交接过程中还有口令,递工具时,接到工具的人说接到了,递工具的人才能松手。每个人佩戴的工具袋对不同的岗位,用不同的工具,全部配好,每个人对操作过程和工具使用都是反复练习,非常熟练。

给原子弹插雷管


“做了大量的试验之后,我们认为雷管不会有瞎火,安全的问题可以解决,我们自己也放心了。那时参试人员的口号是自己放心,同志们放心,领导放心,保证万无一失。”队员贾保仁说。做核试验的雷管是九院的同志从很多批次里面挑出来最好的一批,每个雷管都做了X光测试,看火药包、电极、导线走向。雷管起爆的同步性是用高速相机进行拍摄,冲出底片,仔细检查。王淦昌、朱光亚都曾经到队员的帐篷中去查看雷管的X光片。

插接雷管组分工明确,有负责插雷管的、递雷管的、做记录的,还有专门检查导通的。雷管组合件插到原子弹上的一个玻璃套里面,里面有孔,对准孔插下去,为了防止脱落,再转动一下卡住,再接线。装好以后,要测量长度,测试导通情况。
火工品最怕静电,铁塔上有个铜棒,上面有导线引到塔下,队员每拿起一个雷管都要接触一下铜棒,相当于进行一次接地,再进行安装。操作人员全部穿统一配发的灰色棉衣,避免静电。
在塔下携带雷管行走时也有严格规定,一人抱着雷管走,旁边两人负责保护,防止摔倒,引爆雷管。
插雷管的队员都需要经过一个严酷的考验——爬铁搭,以防吊篮出问题。铁搭像个烟囱一样矗立在沙漠,又比烟囱高一倍多,普通烟囱30米到50米,铁塔102米。铁搭梯子是钢筋焊接的,没有踏板,直上直下。队员配带安全带,爬一级挂一下,确保安全,刚开始根本爬不上去,先爬20米,再爬30米,50米,直到能爬到铁塔顶部。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年轻队员大约20多分钟就可以爬到顶部。

枕着放射源和怀揣雷管的保卫保密干部

核武器研制事关国家安危,必须严格保密,原子弹的运输的安全保密更是重中之重。核九院的保卫保密干部为了原子弹的成功,更是不顾危险枕着放射源和怀揣雷管进行运输。

马 瑜

第九作业队保密组成员马瑜说过这样故事。原青海211厂(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生产厂)的保卫部警卫科的刘相科副科长要去404厂取中子源,部件并不大,返回时他带上警卫坐软卧包厢,仍然不放心安全和保密,刘相科把中子源贴身存放,晚上就枕着中子源。中子源是有放射性的,但是刘相科等同志全然不顾危险,一心为了工作。
保卫干部押运雷管也是如此。雷管是火工品,有爆炸危险。从乌鲁木齐下车后,或者从马兰基地下飞机后,要乘车把雷管送往罗布泊试验基地。从乌鲁木齐到马兰基地三百多公里,当时道路条件差,全部是搓板路,三百多公里要开十几个小时,路上非常颠簸,上下、左右、前后,就像摇煤球一样。从马兰基地到罗布泊也是三百多公里,全是戈壁,路况就更差了。振动有可能引爆雷管,所以这一路,保卫干部不顾危险就把雷管揣在怀里抱着。


结束语

“参加了第一次核试验,给我一生的工作都打下了基础,要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特别是核试验工作,一定要百分之百,一点不能含糊。”核前辈们的朴实话语,没有华丽辞藻,没有刻意拔高,在今天听来却是振聋发聩。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们再次回顾60年前惊天动地的爱国壮举,前辈们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重视集体和国家荣誉远远胜于个人名利的高尚情操,激励着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有力支撑航天强国建设。



摄影:任道远

作者简介


  作者:张盈,中国航天二院北京仿真中心研究员,从事航天地面试验工作。曾获“书香三八”读书活动征文作品一等奖。



点击小程序,参与活动



作者:张 盈
编辑:赵志军
审核:刘德荣
发布:“书香三八” 读书活动组委会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书香坊服务平台

书香三八
倡导全国女性阅读文化推广、互动平台,旨在激发女性多读书、读好书,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做一名快乐、健康、幸福的智慧女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