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书香三八”读书活动征文获奖作品展播|第114期
点亮读书灯,铺就书香路。以“阅读新时代·铸就新辉煌”为主题的第十一届“书香三八”读书活动圆满结束。本届活动,全国有2万多家单位、1000多万女性参加,组委会收到征文作品5万多篇、家书作品3万多篇。经初评、复评、终评,1240篇征文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30篇、二等奖80篇、三等奖180篇、优秀奖950篇;770篇家书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20篇、二等奖50篇、三等奖100篇、优秀奖600篇。
一篇篇美文,犹如春日下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一封封家书,犹如冬日里的暖阳,播撒着温馨的柔光。
奖项:三等奖
我们常说岁月如歌,母亲历经的岁月也如诗歌般历经沧桑却依然温暖如初。
母亲的童年是一首苦难的诗。她的孩提时代,吃不饱是常有的事。1958年吃大食堂时,母亲才虚3岁。老家那里按大人一天二两米、小孩一天一两米勉强度命。外祖母有一次抱着母亲到水塘边洗衣服,母亲就在一旁玩耍,等外祖母洗好衣服转身准备抱母亲回家时,发现她躺在地上纹丝不动,急忙摸摸手脉,感觉脉搏在跳动,赶紧抱起跑到家。家隔壁就是食堂,外祖母求食堂阿姨秤点米熬米汤救命,食堂阿姨不敢称,说没这个权力秤。祖母噙着泪水跪地哀求,阿姨战战兢兢秤了二两米。外祖母领了这救命的米,来不及淘洗,直接舀水煮米汤,然后撬开母亲的嘴喂食,直到傍晚母亲才苏醒过来。
母亲6岁那年,一天上午,外祖父母都不在家,她正在场地上玩,隔壁食堂阿姨大声喊:“高家的大姑娘赶快来,我这里有刚铲的糊锅巴!”因为喊声大,被另一个比她小1岁的男孩听到了。当母亲一路快跑接近食堂门口,羞怯地靠着墙根慢吞吞低头向前挪步时,那个男孩已经冲到母亲背后将她猛地一推,显然他也想要那糊锅巴。母亲当场被推倒在一块青石板旁,左眼眼角与眉毛接攘处和青石板的坚硬棱角亲密接触,立即流血不止。食堂阿姨急坏了,连忙扶起母亲,嘴里自言自语:“这下怎么办,我这好心办了坏事,大人又不在家。我家离这还有一段路,不然我回去拿‘鬼荷包’一抹就止血,现在怎么办呢?”正急得团团转时,村上一位老者知道了,说用烧尽了的木炭碾成粉末涂抹,也能止血,阿姨照着做了,血止了,也没请医生看了。待伤痛好了,还留有寸来长的微青色疤痕在母亲的眼角,这抹印记一留就是60年。
母亲8岁那年,她上学了,那时像现在一样,小学六年制,秋季招生。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说起母亲和妹妹跟家里几个哥哥一样都上学,很多人不理解,想不通,问外祖父:“为什么还给女孩子上学?”外祖父说:“一言难尽。”母亲长大后,外祖父告诉母亲和她的兄弟姐妹们:“这与我们从没见面的大伯有关。”还是在国民党抓壮丁的时候,有男丁的家庭,每户按“三丁抓二,两丁抓一”的不成文规定,从各乡村挨户搜抓。祖父常年走村串户给村民理发不在家,大伯人高马大力气又大,一两个人按不住他。这天乡里有个人来到村上,看到大伯,笑咪咪地递了张字条给他:“你把这纸条送到乡里交给某某就回来。”大伯接过纸条大踏步地向乡里奔去,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后来得知那纸条上清楚地写着:“此人是壮丁,来了就不让走!”大伯扁担长的“一”字都不识,再委屈也百口莫辩,是自己送上门的,怪谁呢?听父亲说大伯在国民党军队的居住生活条件极差,一年多就患上重病(现今管这病叫肝腹水),不久就去世了。去世前通知亲属去看望一次。大伯满含眼泪地告诉前来看望他的弟弟,也就是外祖父:“即使砸锅卖铁,再难也要给子女读书认字。”从此外祖父牢牢记住了大伯说的话。
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早已远去,母亲戴着老花镜、手拿放大镜吟诗练字的日子就在眼前。她积极地上老年大学学习《诗词赏析》,热情地加入各个“诗歌”微信群QQ群学习、跟读、打卡,我牵着她的手一起散步时,她会认真地问我:“你热爱这座诗城吗?”每当我迷茫、困惑、疲惫时,想起母亲传奇般诗歌色彩的童年往事,想起她一生的执着与坚持、顽强与热爱,我不由得对自己微微一笑。岁月如歌,温暖如你,我亲爱的母亲。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书香坊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