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书香三八”读书活动征文获奖作品展播|第111期
点亮读书灯,铺就书香路。以“阅读新时代·铸就新辉煌”为主题的第十一届“书香三八”读书活动圆满结束。本届活动,全国有2万多家单位、1000多万女性参加,组委会收到征文作品5万多篇、家书作品3万多篇。经初评、复评、终评,1240篇征文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30篇、二等奖80篇、三等奖180篇、优秀奖950篇;770篇家书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20篇、二等奖50篇、三等奖100篇、优秀奖600篇。
一篇篇美文,犹如春日下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一封封家书,犹如冬日里的暖阳,播撒着温馨的柔光。
赏美文之秀,感家书之暖。让我们静下心来,品读这篇篇佳作,聆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的深情……
作者:秦秀兰
光阴似箭在高高耸立的井架下一路狂奔,日月如梭在井下深深的巷道里马不停蹄。在戴好安全帽,穿好靴子等待下井的井口,在机器轰鸣厂房林立的洗煤车间,在飞针走线的洗衣机房……带着绵绵不绝的爱和情意,我要写一首诗给乌金,为了那世世代代的缘分,为了满目都是我热爱的煤田。
再次读起这首曾刊登在全国煤炭“双十佳”文艺期刊《乌金潮》上的诗歌《为乌金立传》,心潮依然澎湃。说起乌金,我对它的感情很深很深,它是我们一家三代人的衣食父母。1943年,父亲出生在山东省阳谷县高庙王乡的一个农户家庭里。那时爷爷是我们村里第一个跟共产党干革命的人,带领乡亲们昼伏夜出地打游击。爷爷大概觉得当农民太辛苦,考学的希望又太渺茫,就把年仅15岁的父亲送到的煤矿,跟着干工。后来那片神奇的黑,就占据父亲的灵魂,他一干就是一辈子。父亲这一辈的煤矿人,因工作调动去很多的地方工作,贵州、肥城、邹城……1983年的一天,父亲回到家中,说矿上招工,可以让家里的一个孩子接班。哥哥是家中的老大,在上学和上班之间选择了接父亲的班,就这样哥哥也来到了煤矿。后来哥哥成了家,有了侄子,侄子大学毕业后,依然选择了回煤矿……如今,辛苦了一辈子的父亲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哥哥也已平平安安地退休,只有我和侄子依旧奋斗在煤矿。 2022年11月8号我矿建矿25周年,“太阳花”文学社征集文学作品,这首《把感恩写在济二煤田》在我心中喷涌而出。曾经不起眼的小煤窑,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变成了如今年产400万吨的现代化矿井,而我们山能集团也一跃成为世界500强企业的第72位。没有矿哪有家?没有乌金又怎么有如今的小康生活?多少矿工的住房由平房换成了楼房,交通工具也从自行车换成小轿车……每每想到这些我都感慨万千。物质生活富裕了,就开始注重精神生活,闲暇之余读书、写字、旅游……读海子的诗,读郑愁予的诗,也读余秀华、张二棍的诗。在一段段分行的文字中,在一句句深情的诉说里,御风飞行而情怀激荡,被长短句融化,被词语温暖。假期去云南大理看风花雪月,去福建看闽南人家祖祖辈辈居住的土楼,去西安看浩浩荡荡且栩栩如生的兵马俑。看月光如瀑,溅湿了尘世的欢歌与清泪;也看长风浩荡,穿越了岁月的烟尘和眷恋,然后用浅淡的诗句,记录着岁月的故事! 作为煤矿的一名女工安全协管员,每当在井口做志愿者时,看到工友们黑黑的脸庞、沾满煤尘的手臂、指甲缝里刷都刷不掉的煤泥时,我的心疼到无以言表。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头。每当下班后,做完家务在灯下独坐,想写一点东西的时候,就会想起习总书记的话:“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这句话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在井口遇到的一些快退休的老工人,他们是把乌金当作世界的人,是把井口当作天空的人,这些最可爱的矿工,无处不让人感动。作为一个扎根在煤矿二十多年的煤二代,我不歌颂矿工,谁歌颂矿工?我不赞美乌金,谁来赞美乌金?我要为他们立言!随着诗歌创作越来越多,获奖也越来越多,诗句,不仅在煤壁发芽,也在我心中发芽开花。 每一次回眸,眼中都是满满的收获与感动;每一次远眺,心中都是澎湃的激情与梦想。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我们一家三代在同一块煤田拼搏、奋斗过的日子,会化作生命里最美的篇章。无论岁月怎样变迁,我一直都会爱着且深爱着火一样的热烈乌金和沉默寡言的挖煤人。我要用一支生花的笔,在有生之年书写一行行文字,把埋藏太久的乌金请进我的诗句,把一直默默奉献的矿工请进我的诗句,在诗中描绘前世今生的缘分,在诗中用柔情似水或慷慨激昂的句子去记录,去感恩。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书香坊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