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是个最坏的年代,局势动荡,风雨如晦,也是最好的年代,大师辈出,群星璀璨。但这些名人学者读书的时候,也是要靠家人供读的。所以他们一边上着洋学堂接受新式教育,崇尚婚恋自由,一边经济上依赖家庭,无力反抗父母的包办婚姻。
像鲁迅、徐志摩、郭沫若等人都曾经历过包办婚姻,他们因为对原配妻子的冷漠与辜负,而被后世诟病。
民国有一位才女,不甘被包办婚姻束缚,结婚36年拒绝与丈夫同房,对方生病时,她也只是冷笑着说:"我是新女性,不能伺候你。"
这位才女就是苏雪林,与冰心、丁玲、冯沅君、凌叔华并称为备受瞩目的“中国五大女作家”。
她这一生饱受争议,一方面是她自诩鲁迅学生,却在恩师逝世后,执着于“反鲁”事业,另一方面是她不甘被婚姻束缚,冷待了丈夫,也辜负了婚姻。
-1-
1897年,苏雪林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县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 是北宋文学家苏辙的三十四代裔孙,母亲是出身官宦的大家闺秀。
苏雪林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本该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但当时掌管苏家内部事务的却是祖母,她的思想十分守旧,不但重男轻女,还有着根深蒂固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思想。
所以祖母剥夺了苏雪林受教育的机会,童年时的苏雪林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哥哥们每天去私塾学习,回来后听他们兴高采烈地讨论着所学的内容,让苏雪林对学习知识的渴望更加强烈了。
苏雪林骨子里就有股不认命的倔强劲,小小年纪就用绝食的方式为自己争取到了去私塾读书的机会。
但在私塾里只读了一年多,哥哥们就考进了学校读书,苏雪林作为女孩只能辍学在家,从哥哥们借小说来读,她靠着在私塾里学得的那一千多字把《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榜》、《聊斋志异》都读完了,她也从读书中找到了乐趣和寄托。
后来,哥哥们考入了中学和大学,苏雪林在家中读完了《史记》《汉书》《唐诗宋词》等,她整个少女时代都是靠着读书度过的,也为她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18岁时,祖父母打算为她订下婚事,这时苏雪林刚好听说安庆省立初级女子师范招生的消息,便苦苦哀求祖母,几经哭泣、吵闹,甚至跑到离家半里的树林里,打算跳下深涧自杀,才得到了读书的机会。
苏雪林从师范毕业后,便留在母校附小教书,但她不甘于做一辈子小学教师,就向祖母提出了想继续读书深造的想法,祖母觉得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迟早都要嫁人的,何况苏雪林已经22岁了。
结果苏雪林为此大病了一场,才如愿进入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读书。在此期间,她与王世瑛、冯沅君、庐隐等人成为了同学,还受教于胡适、李大钊、周作人等知名教授,在良师益友的影响下,苏雪林的思想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以前只是想读书,如今接受了新思想,让从小生长在封建大家庭中的她,更渴望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真正得到解放的新女性。
1921年,24岁的苏雪林前往法国留学,直到临行的那天晚上,她才敢告诉母亲。她在法国先是学习了西方文学,后来又学绘画艺术。
在留法第三年,她收到了家中来信,得知母亲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她担忧母亲的身体,只能被迫放弃学业,回国探望母亲。
这一次回乡,苏雪林看到母亲老了,身体也是日渐虚弱,为了让母亲安心,她只能听从母亲的安排,嫁给了一个叫张宝龄的男人。苏雪林抗争了那么多年,最终还是没有逃离包办婚姻的命运。
母亲知道她心气高,特意为她挑选了留美归来的一个年轻造船工程师,无论家世、学识都与苏雪林十分匹配。
-3-
可惜两人婚后的生活并不和谐,苏雪林还搬离了卧室,拒绝与丈夫同房。
苏雪林喜欢的是浪漫、炽热的爱情,应该有动人的情书或情话,让彼此的灵魂靠得更近,应该有文人的浪漫,见山不是山是山色空蒙,见水不是水是水光潋滟。
而性格耿直的张宝龄,根本无法满足妻子对浪漫爱情的渴望,在苏雪林感慨中秋的月亮真圆时,张宝龄说:“再圆,也没有用圆规画的圆。” 一瞬间,便让苏雪林没了赏月的心情。
张宝龄不是不想给妻子浪漫的爱情,而是理工男和文科女的浪漫,各不相通。他为了给妻子惊喜,利用自己专业的造船知识,设计了一座船型洋房作为他们的爱巢,这让他的学生们都羡慕不已。
但苏雪林看到丈夫竟然把房子造成了轮船的形状,让她觉得十分荒唐和不解,这是有多热爱造船,住着也不舒服啊,于是她在《家》中写道:“屋子造成一只轮船,住在里面有说不出的不舒服。”
有一次,张宝龄得了胃病,需要在家卧床休养,这时的他需要妻子照顾,但苏雪林却冷笑着表示:"我是新女性,不能伺候你。"
她的话,让张宝龄非常心寒,他也彻底明白,无论怎样努力讨好,终究是走不进妻子的心的,两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疏离。
有朋友曾这样描述他们的夫妻关系:“两人各处一室,同餐不同寝。”
-4-
1930年,苏雪林前往安徽大学任教,两人也正式开启了分居生活。或许是受声誉所累,两人都没有提出过离婚,他们默契地做着有名无实的夫妻。
有一次武汉大学的校长想请张宝龄去武大教书,让苏雪林帮忙联系。苏雪林却因为不知道丈夫的联系方式,只能联系上公公代为转告。
两人分居了整整36年,苏雪林在给好友的信中,写着:“我宁愿死,也不愿过那种一辈子相夫教子、不谙世事的平庸生活。”
直到1961年,张宝龄在北京病逝,居住在台北的苏雪林得知后,独自坐了很久很久,此后她并未改嫁。
后来,侄子给她写了封信,讲起了张宝龄病重时的一件事,当时侄媳妇正在给他织毛衣,毛线不够用想拆条旧围巾,张宝龄看到后拼命阻止,因为这条毛巾是苏雪林送给他的唯一礼物,当时张宝龄还感慨地说:“我不懂浪漫,没能给她想要的爱情。”
苏雪林读完信后,十分感慨,写下了一段话:“我很后悔,叫他孤栖一世,不能享受他理想中的家庭幸福,也实在觉得对不住他……想我这一生的文学成就和薄名,竟因为这不幸婚姻的成全,说来也是羞愧难当。”
结语:
苏雪林活到了102岁,她这一生可以没有爱情,没有婚姻,但她始终无法割舍的却是对文学的热爱,即便她晚年时患眼疾,差点失明,但她依然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创作,很多人赞誉她是一位“不辞劳苦,努力挖掘的采矿人”。
但她的婚姻和文学成就,真的不能两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