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上午,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主办,中共鼓楼区宣传部和南京师范大学协办的第八届“感恩•南京安全区”国际和平徒步活动在南京举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省市红十字会、拉贝纪念馆、西门子公司、博西公司、紫金草志愿者,以及南京大学、南京航空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传媒学院等在宁10所高校的学生代表共200余名中外人士相聚在一起,共同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8.7公里徒步之旅,缅怀历史,祈愿和平,传递感恩之心。南京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舞蹈学院的学生代表参与此次活动。
拉贝先生故居
拉贝先生故居,位于南京市广州路小粉桥1号,是一处具有深厚历史意义的地方。这座西式砖木结构的楼房,建于1934年,曾是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的住宅和办公地。在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先生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资源,保护了超过600名中国难民免遭日军的暴行。他的住宅成为了25个难民收容所之一,最多时收留了630多名难民。拉贝先生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记录了日军的暴行,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见证。故居在2006年10月31日被改建为纪念馆,对外开放,以纪念拉贝先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和平的贡献。这座故居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德友好关系的象征,对研究民国时期的历史和拉贝生平具有重要价值。
南京鼓楼医院
南京鼓楼医院创建于1892年,是南京第一所西医院,也是中国最早的西医院之一。它由美国基督会资助,由加拿大籍传教士威廉·爱德华·麦克林医学博士创建,最初命名为“基督医院”。在南京大屠杀期间,鼓楼医院因教会医院的背景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当时南京城内唯一对平民开放的医院。留守的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救治了大量伤病员,他们为受伤和患病的难民提供了及时的医疗救治, 减轻了他们的痛苦。鼓楼医院挽救了无数生命,是难民心中的“生命之光”,更是历史鲜活的纪念碑。
宁海路五号
宁海路五号最早为1935年金城银行所建的别墅,在日军侵华期间,宁海路五号及其周边的安全区为难民提供了重要的庇护所。数十万难民涌入安全区,其中许多人得以在宁海路五号附近的难民收容所内找到安全的避难所。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委员们,包括在宁海路五号进行活动的外籍人士,他们秉持着国际主义与人道主义精神,对中华子女予以最无私的帮助。他们四处奔走,制止侵华日军在安全区内的暴行,为难民筹集最基本的食物和药品。这些行为不仅为难民提供了物质上的帮助,更在精神上给予了他们巨大的支持。
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
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前身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37年南京沦陷前,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设立安全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在安全区范围内。南京大屠杀期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是专门收容妇女、儿童的难民收容所,保护了1万多名妇女儿童。
这条徒步的路上,南京传媒学院11位师生代表穿越南京的大街小巷,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他们在安全区内驻足,聆听那些关于生命、关于人性、关于和平的故事,让感恩之心在心中生根发芽。
南京传媒学院舞蹈学院的学生李文炫、辛雯表演的原创情景双人舞《守护》,再现87年的历史
今年10月,纪念馆邀请南京传媒学院舞蹈学院来编排。在创作初期,师生们专程来到纪念馆参观,他们被国际友人的大爱义举和无畏精神深深感动。回去后,他们就开始创作舞剧,将所知、所思、所想融入到创作过程中。经过多次讨论、创作、编排、排练和修改,最终呈现出令人动容的原创双人舞蹈《守护》。该剧采用双人舞的形式表达国际友人拯救中国难民的决心,在黑暗的时刻他们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力量守护他人的生命和尊严。通过情景表演和人物造型,讲述挣扎在死亡线上难民们的惊恐、无奈和悲愤,以及冒着生命危险救助难民的国际友人拉贝、魏特琳等人的无私大爱,再现87年前的惨痛历史与安全区内人道主义救援情形。据舞编南京传媒学院许虎老师介绍,灵感源于国际友人救助难民这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我们经历了无数次的练习,每一个动作都要反复纠正。通过艺术化表演的形式展现历史情景,增加活动的情感共鸣,让参与者深刻感受到和平的珍贵和重要性。”徒步者驻足观看,深深地沉浸在情景舞剧带来的震撼之中。
第八届“感恩•南京安全区”国际和平徒步活动,不仅是一次身体的行走,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南传师生携手并肩,用行动诠释和平的真谛,用感恩之心点亮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