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青春·红色影像|《雨花台相册》第二季第四集《父亲的日记》

教育   2024-11-11 21:04   江苏  


2024年9月30日第十一个“烈士纪念日”前夕,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与南京传媒学院立足“馆校合作”,深入挖掘文物资源,将红色文化宣传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守正创新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打造系列微纪录片《雨花台相册》(第二季)。



《雨花台相册》(第二季)以新华社系列微纪录片《国家相册》为蓝本,依托南京传媒学院摄影学院在2024年春季学期开设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红色主题微纪录片创作方向班,聘请知名主旋律宣传短片导演和摄影学院教师共同作为授课教师,由学生跟随专业团队一起完成了文案策划、脚本撰写、分镜头设计、多场景拍摄、后期制作等工作。


本篇为第四集《父亲的日记》,讲述雨花英烈陶家齐的革命事迹。



2021年春,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的党史专家陈俊峰在整理“新四军与南京史迹”时发现了一本《家齐日记》,一共76页,从1938年2月11日记到5月5日。它是1950年由陶家齐小儿子陶和寿响应政府号召交给湖熟镇政府的烈士遗物。



“廿七年,二月十一日,赤晴,和暖。曙光已有一线,人民将脱苦海矣。余并向街人宣传,日人必败之前因后果,二次欧战已不远矣,中国决[绝]不会亡于日本之理由,乡人闻之色喜。”

陶家齐

1938年2月11日,陶家齐在日记中写下这段话,当时他年近五旬,任江宁湖熟燕丹乡代理乡长。那时距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并展开大屠杀,已近两月。参加过淞沪抗战的陶家齐面对山河破碎、家乡沦陷,却没有消沉,乐观地期盼着驱逐日寇。
翻开日记,一页页读下去,我们能看到日军占领南京后的种种罪行,更能看到一名爱国者对敌人的愤慨,和对胜利的渴望。


“廿七年,二月廿三日,晴。今日我机翱翔天空,吾民是颇兴奋,最后胜利,终属于我,日亡有日矣。”

陶家齐在随第十九路军参加淞沪抗战守卫宝山的战斗时,耳朵被震聋了。但回乡后,他并没有因为残疾气馁,不仅学会了读唇语,还成了湖熟地区颇有名望的乡绅,对抗日战争的情况也非常关心。

在日记中,陶家齐经常记录和亲戚朋友的交谈,内容多是各地战场的消息和对时局的分析,每得到我军胜利的捷报,他便欢欣鼓舞;而每见到日军和汉奸的可耻行径,他在表达悲愤同时也常常记下必胜的信念。


“廿七年,四月十日,晴。惨哉,忘[亡]国恨!倘遇机参加军队从戎,决计直岛[捣]黄龙,还我热血。”

1938年夏,新四军第一支队来到江宁,陶家齐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很快决定加入,为新四军在当地组织起了情报站。

父亲在参加新四军以后,也在从事情报工作。1940年5月14日,他接到了一个情报,讲日军要到赤山“围剿”“扫荡”,然后把情报送给了廖海涛。廖海涛以后到赤山打了一个赤山之战,消灭了日伪102人,缴获了92步兵炮一门。我父亲好像就找到了希望,他写了一篇日记,上面写的是:今后的希望,可能就寄托在了这支部队身上。

1942年6月,陶家齐正式担任江宁县抗日民主政府赤山区区长,公开了新四军身份,赤山的抗日活动也更加活跃。可是第二年中秋节,他不幸被汉奸出卖,惨遭杀害。


陶家齐牺牲了,但他的斗志依旧在激励着当地军民,直到胜利。当再次翻开《家齐日记》,这样的句子格外闪耀:“日鬼歼灭有日矣。”


‍‍


‍‍



来源:摄影学院
责编:李铭锐
主编:葛鸿

南京传媒学院
南京传媒学院官方公众号,发布校园资讯,服务师生校友。选择南传,荣耀南传,永远的南传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