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第3416期
11年国际视角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英国刚通过安乐死法案
2024年11月30日,议会辩论,最终英国议会以330票对275票通过了安乐死合法化法案。
然而,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历史性决定。
对支持者来说,安乐死可以:
• 痛苦无望的患者应有权选择有尊严地结束生命。
• 此举减少了家属和社会的心理与经济负担。
• 法案设计了严格的审查机制,防止滥用。
对反对4来说:
• 医生应救死扶伤,而非协助结束生命。
• 宗教和伦理认为生命神圣,不能人为结束。
• 担忧患者因外界压力或社会经济原因被迫选择安乐死。
为何安乐死如此被讨论?
好处:
1. 减轻痛苦:对于无法治愈的病人,安乐死为他们提供一个有尊严的选择。
2. 选择尊严:赋予个人选择死亡方式的权利,体现生命自主权。
3. 减少医疗资源浪费:重症无望患者减少痛苦的同时,可以将有限资源分配给有治疗希望的患者。
坏处:
1. 伦理挑战:对生命的定义和价值存在分歧。
2. 潜在滥用风险:可能导致弱势群体(如老年人、残疾人)被迫接受安乐死。
3. 社会信任问题:可能影响公众对医生职业角色的信任。
到底何谓安乐死
安乐死(Euthanasia)是一种让患有严重疾病、无法治愈且饱受痛苦的患者以无痛方式结束生命的医疗行为,通常基于患者本人或家属的请求。
安乐死有多种形式,以下为详细分类:
1. 主动安乐死
指通过药物或其他手段,主动帮助患者终止生命。比如医生注射致命剂量的药物。
2. 被动安乐死
停止治疗或生命支持措施,任由病情发展以达到死亡。例如拔除呼吸机或停止喂养。
3. 自愿安乐死
在患者完全知情、自愿的情况下,经其明确同意后实施的安乐死。
4. 非自愿安乐死
在患者无法表达意愿(如昏迷或严重智力障碍)的情况下,由家属或监护人代为决定。
世界上有多少国家允许安乐死?
截至2024年,包括安乐死和协助自杀的合法化国家如下:
1. 荷兰(2002年):第一个合法化安乐死的国家,对成年和未成年患者都有严格规定。
2. 比利时(2002年):允许包括未成年在内的患者实施安乐死。
3. 卢森堡(2009年):允许主动安乐死。
4. 加拿大(2016年):允许严重病患进行医疗协助死亡(MAiD)。
5. 西班牙(2021年):通过了安乐死合法化法案。
6. 澳大利亚部分地区(2017-2023年):如维多利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实施合法安乐死。
7. 新西兰(2021年):实施安乐死和协助自杀。
8. 美国部分州:包括俄勒冈州(1997年)、加利福尼亚州和华盛顿州等允许协助自杀。
计入史册的安乐死逝者
生命的痛苦与挣扎历程里,让人泪目于那些在无望中寻找尊严的灵魂。
1. 英国:托尼·尼克林森(Tony Nicklinson)——“活在囚笼中的灵魂”
托尼·尼克林森是英国的一位中年男子,2005年因一次中风患上了“锁闭综合症”,全身瘫痪,仅能通过眼睛眨动与外界交流。
他描述自己的生活如“活在囚笼中”,无法忍受完全依赖他人的生活。他通过法律诉求,希望医生能帮助他实现安乐死。然而,英国当时的法律不允许。
2012年,他诉讼失败后拒绝进食,最终因肺炎去世。临终前,他写下:“这不是我想要的死法,但至少我自由了。”托尼的故事引发英国关于安乐死合法化的巨大争议,推动社会对患者尊严的思考。
2. 荷兰:沙琳·博斯曼(Sharine Bosman)——“愿天堂没有痛苦”
沙琳是荷兰的一位24岁女孩,患有严重的慢性疼痛综合症,每天都需要依靠强效止痛药维持生命,却仍饱受疼痛折磨。她向医生申请安乐死,并获得批准。
她选择在家中度过最后的时光,与家人拍摄了许多照片,并在告别仪式上播放她的视频留言:“我的灵魂已经不堪重负,但我带着爱与希望离开。”她的家人尽管悲痛,却支持她的选择。沙琳的温暖笑容定格在她的最后一天。
3. 比利时:马克·福格(Marc Vervoort)——“音乐与生命的终章”
马克是一名著名的比利时音乐家,患有进行性肌肉萎缩症。他的身体逐渐失去机能,无法演奏心爱的钢琴,也无法站立。他请求医生为他执行安乐死,最后一天邀请朋友和乐团成员举办了一场小型音乐会。
音乐会上,他用目光指挥完成了他最后的作品《告别》,之后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接受了无痛安乐死。他的故事震撼了整个比利时,许多人称他为“带着旋律飞翔的天使”。
4. 加拿大:苏珊娜·艾尔利(Suzanne Early)——“对抗渐冻症的母亲”
苏珊娜是一名加拿大母亲,因渐冻症(ALS)无法说话、吞咽,甚至呼吸都成了痛苦的煎熬。她在视频中录下对孩子们的告别:“妈妈很抱歉不能陪伴你们成长,但妈妈希望你们理解,死亡是我唯一的解脱。”
在家人的同意下,医生为她实施安乐死。孩子们后来写了一封公开信:“我们会想念妈妈,但也为她选择了最好的路感到骄傲。”她的温柔力量感动了整个社区。
5. 美国:布列塔尼·梅纳德(Brittany Maynard)——“选择有尊严的死亡”
2014年,美国加州的布列塔尼被诊断为晚期脑癌,只有6个月生命。她不希望自己因病痛而逐渐失去自我,于是搬到允许安乐死的俄勒冈州,申请了安乐死。
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她与家人旅行,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她写道:“我不害怕死亡,但害怕失去尊严。”她最终在家中服下医生开具的安乐死药物,平静地离开了人世。布列塔尼的故事推动了美国更多州考虑通过安乐死法案。
6. 澳大利亚:戴维·古道尔(David Goodall)——“为生命画上句号的科学家”
戴维是一位104岁的澳大利亚生态学家,身体状况虽相对健康,但失去生活质量。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活着已没有意义,我想选择何时离开。”
2018年,他飞往瑞士,在亲人陪伴下接受了安乐死。他的最后一天过得充满仪式感——吃了最爱的奶酪蛋糕,并听了一首《欢乐颂》。戴维的故事在全球引发了对“生命质量”意义的讨论。
7. 新西兰:安娜·哈里森(Anna Harrison)——“妈妈的最后拥抱”
安娜是新西兰的一位母亲,罹患晚期骨癌。她决定在自己还能行动自如时结束生命。安娜邀请家人一同登山,拍下最后的全家福,之后在医生帮助下进行了安乐死。
她的孩子们拥抱着母亲的遗体说:“妈妈选择在最美的风景中离开,我们永远怀念她。”安娜的故事被写成书,成为新西兰讨论安乐死的重要案例。
8. 日本:山田明子(Akiko Yamada)——“无声抗争的生命”
山田明子是一名罹患晚期胃癌的日本妇女,因无法忍受剧烈疼痛,偷偷飞往瑞士寻求安乐死。她通过日记记录了自己生命的最后旅程:“我不想成为家人的负担,这是一场我的独白。”
她的离世令家人痛彻心扉,却也理解了她的选择。日本社会因此掀起了关于安乐死立法的讨论,但至今未达成共识。
9. 卢森堡:汉娜·科尔特(Hannah Koelt)——“终止抑郁折磨的少女”
汉娜是一名17岁的抑郁症患者,因病情长期无法缓解,申请了安乐死。她的父母起初强烈反对,但最终尊重了她的意愿。
在安乐死前,她留下了一封信:“我的痛苦终于可以结束了,请记得我是微笑离开的。”她的故事引发了关于心理疾病是否应纳入安乐死范围的激烈讨论。
10. 瑞士:丹尼尔·詹森(Daniel Jensen)——“为了妻子的一生”
丹尼尔是一名瑞士男子,妻子患有晚期阿尔茨海默病,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明显痛苦。丹尼尔代替妻子申请安乐死,他握着妻子的手在她最后时刻说:“这一生,我感谢你做我的伴侣,现在我会带着爱让你解脱。”
丹尼尔的深情和勇敢让许多人动容,也让“非自愿安乐死”的伦理问题再次浮现。
安乐死是人们面对疾病、痛苦和死亡的选择。其背后都有深深的无奈与爱,也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尊严。安乐死并非完美的解决方案,但对许多人而言,却是一种最温柔的告别方式。
近期发表
精选汇编 ↓↓↓ 百篇尽
【名校之路】过来人的教训与秘籍
【带你深度游世界】
喜欢就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