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不是黄的吗?为什么叫“银”杏?

百科   2024-10-11 17:07   北京  

您的科学界最佳“内线”来啦!“博览日报”为您播报当日有趣的科学内容、最新的科研进展、脑洞大开的科学发现、热点事件的科学观察。您可以单独订阅“博览日报”——点击左下方 #博览日报 话题,点击右侧“订阅话题”按钮即可。



银杏不是黄的吗?为什么叫“银”杏?

银杏为什么叫银杏?你思考过这个问题吗?大家都喜欢秋天金灿灿的银杏叶,(臭臭的)银杏果:那我呢?那我呢?

将银杏果放入水中,可以发现银杏果的表面出现了一层薄薄的“银膜”,这也是银杏果为什么叫做“银”杏的缘故之一。

银杏果入水之后被包裹一层“银膜”,这是因为银杏果表面有一层果胶和蜡,这层蜡质形成了疏水结构,即水分子不容易直接渗透或附着在表面。

当银杏果入水后,水分子接触疏水表面时,难以与表面形成强的氢键,水分子形成一层薄膜。

银杏果的表面有微小绒毛或突起,这些微结构可以含一层空气,导致空气被包裹在水和果表面之间。空气折射率比水低,折射后这层空气膜看起来就像是“银膜”。

视频来源:中科院物理所




被指论文有错,

“两弹”元勋彭桓武怎么做

1993年时,孙昌璞正在美国跟随杨振宁做博士后,研究的方向之一是量子耗散系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彭桓武1980年前后就研究过这个问题,可能是中国最早研究这一领域的学者。

孙昌璞认真研读了彭桓武的论文,发现里面有一处错误。但他知道,彭桓武是位赫赫有名的大科学家,自己一个初出茅庐的博士后,能给这位大家“挑错儿”吗?

杨振宁说:“彭先生这个人非常直率,你有什么就跟他说什么。”孙昌璞便给彭桓武写了一封信,一五一十地说明了自己的看法。

不久后,孙昌璞回国,作为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学术委员,也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届理论物理专款学术领导小组(彭桓武任组长)的成员,和彭桓武有了更多的接触。

彭桓武问他:“有个东北人给我写过一封信,指出我一篇文章中有个错误,是不是你呀?”

孙昌璞是辽宁人,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位于长春),留在那里工作。当他得知彭桓武出生于吉林长春后,便在信里“套近乎”,特意说自己是一个“东北人”,没成想到彭桓武记得特别清楚。

彭桓武对孙昌璞说,这篇文章的确是出错了,这里有自己的责任,也有审稿人的责任。“他们觉得我是个名人,给我审稿就不那么较真了。”

后来,彭桓武特地给孙昌璞写了一张便条,请他为自己量子力学方面的文章“把关”。

这一年彭桓武已经86岁高龄,写字时手会颤抖,但他还不忘在信的结尾,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道:“麻烦您,抱歉……”

彭桓武写给孙昌璞的便条



猴面包树好,浑身都是宝

有很多人会把猴面包树称作面包树,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因为面包树通常是指桑科菠萝蜜属的植物,也就是一种菠萝蜜树。而猴面包树指的是锦葵科木棉亚科的植物。

猴面包树皮中富含纤维,非洲当地人会把它编织成绳索甚至织网捕鱼,还有人用它编织成毛毡搭建房屋。

猴面包树还有非常重要的药用价值,它的树皮可以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包括预防一些细菌感染等。

它的果肉经过冲泡,尤其是加入蜂蜜以后,能做成非常酸甜可口的果汁。另外,它的种子还可以用来制作食用油。

不仅如此,猴面包树的嫩叶可以用来当做蔬菜,口感非常接近于它的近亲秋葵。其实我们可以把秋葵理解成一个小号的、有一点点黏的猴面包树的果子。

内容来源于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副教授叶建飞在格致论道
的演讲。

图片来源:格致论道讲坛




一辅导作业就火冒三丈?

小心会“中毒”!

“不提作业,父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你家有没有变成辅导作业的大型崩溃现场了呢?如果是,你可得悠着点了!因为前段时间就有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时,气到碱中毒。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的pH值维持在7.35~7.45之间,呈弱碱性,这种酸碱平衡是人体细胞进行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当这种平衡被打破,pH值高于7.45时,就会发生碱中毒。

碱中毒可以分为呼吸性碱中毒和代谢性碱中毒两种,呼吸性碱中毒通常是由于一定原因引起呼吸过快或过深,从而肺部排出的二氧化碳过多,使得血液中碳酸浓度降低,血液pH值升高导致的。

呼吸性碱中毒常见的症状为呼吸急促、心率加快以及手足、口唇及面部麻木和针刺感等,还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或全身肌肉痉挛或震颤和眩晕等。

若不能及时缓解,可能会进一步出现手脚搐搦等症状,这可能和呼吸性碱中毒造成的低钙血症有关。更加严重的情况可能会有神志淡漠、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这预示着碱中毒可能对大脑造成了损害。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周刊微博截图



塔里木盆地发现最古老奶酪

大约二十年前,科学家在塔里木盆地发现了一具木乃伊。在沙漠里发现一具木乃伊没有什么稀奇的,但木乃伊身边的白色固体却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固体是奶酪!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员在《细胞》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这一最古老的奶酪的研究报告。

研究人员成功从墓葬样本中提取到了线粒体DNA,并且在奶酪样本中发现了牛和山羊的DNA。更重要的是,科学家从乳制品样本中获得了开菲尔乳酸菌的DNA,这种菌在当今的开菲尔奶酪中都很常见,并确认这些白色物质就是我们现在仍在食用的开菲尔奶酪。

通过对古代奶酪中的细菌基因进行测序,研究小组进一步追踪了益生菌在过去3600年中的进化之路。他们发现,样本中的乳酸杆菌与藏族人群的关系更为密切,挑战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的开菲尔奶酪仅起源于现代俄罗斯北高加索山区的观点。

该研究还揭示了乳酸杆菌如何通过与相关菌株交换遗传物质,从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提高其遗传稳定性和牛奶发酵能力。与古代乳酸杆菌相比,现代细菌更不太可能在人体肠道中引发免疫反应。这表明,长期的基因交换也帮助了乳酸杆菌在数千年的相互作用中更好地适应人类宿主。

新疆小河墓地出土的编号为M25的青铜时代奶酪样本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杨益民供图


内容综合自中国科普博览微博、中科院物理所、中国科学报、格致论道讲坛、上海科技馆、科学大院

本文首发于中国科普博览(kepubolan)
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


 
稿webmaster@kepu.net.cn

沿

中国科普博览
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中国科普博览的公众号。百科 • 前沿 • 中国科学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