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里,游戏场景采用技术实景扫描了全国36处名胜古迹,其中山西一省就贡献了27处。
山西文旅发布的“跟着悟空游山西”路线
俗话说“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这片土地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画卷。全省拥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居全国之首,比第二位的河南多出100余处。
在5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古建筑有28027处,其中尤以木构建筑最负盛名,元代及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遗存495座,约占全国85%,其中包括了唐代时期的3座(全国仅存3座均在山西),五代时期的4座(占全国80%),宋辽金时期的150座(占全国82%),以及元代时期的338座(占全国87%)。
来看看大名鼎鼎的它们:
这些山西省的名胜古迹,你去过几个?
(可上下滑动)
然而,这些古建筑也和人类一样,正在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
Part.1
“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为什么是山西?
两万八千多座古建筑,这个数字放在任何地方都显得震撼人心,但在山西,却自然地融入山野乡村之中,村口的一座普通破庙可能就是遗迹。你可曾想过,它们究竟是如何穿越千百年的风霜雨雪,而没有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与今日的我们相逢呢?
原因自然很多,不过山西的气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图片来源:中国地势图 GS(2016)1609号
山西位于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故称山西。山西省地处中纬度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此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南北气候差异显著等特点。山西各地年平均气温在4.2-14.2℃之间,呈现出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的分布特征。全省各地年降水量介于358-621毫米之间,汛期降雨量占全年的72.3%,且降水的空间分布受地形影响大,中部盆地较少,东西部山区较多。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 [5]
因此,山西的气候特征以干燥为主。干燥不仅有效减少了木材因潮湿而腐朽的风险,也使南方常见的白蚁类虫害发生频率降低,为纯木制建筑的长期保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使得这些建筑能够比其他地区的同类建筑更加耐久。
Part.2
穿越时空的瑰宝,面临气候变化的危机
尽管山西的气候条件整体上有利于木构建筑的保存,但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正在悄悄改变这一优势。
位于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寺是在我国境内首次发现的唐代木构建筑,因其集唐代建筑、绘画、书法、雕塑于一体,被梁思成誉为“中国第一国宝”。佛光寺的发现,更推翻了日本学者“中国已不存在唐代的木构建筑”的臆断。
佛光寺遭遇暴雨 图片来源:央广网
2017年8月,山西许多地区遭遇大到暴雨的侵袭,受到暴雨的影响,加上长久积累的残损问题,佛光寺东大殿出现严重的漏雨现象。现场勘察显示,东大殿望板、栈条、苫背等出现超过20处破损。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立即组织了对东大殿的屋面抢险遮盖工程,并随后对东大殿瓦顶进行了紧急保养维护工程。
但是早已有研究人员指出,渗漏一旦发生,渗漏部位将在接下来的1至2个月内持续保持高度潮湿的状态,恢复到原本干燥的状态将需要较长的时间。佛光寺是全木构建筑,雨水渗入可能会导致木构建腐烂,如果木构件无法承担房顶的重量,整个建筑都面临坍塌的风险。
佛光寺望板破损示意图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 [6]
2021年10月2日至6日,山西省经历了一场罕见的大范围持续强降水,全省累计降水量15.4-285.2毫米,是常年同期的13倍(大致相当于整个秋季降水在这几天下完了),最强降水记录在临汾市大宁县,达到258.2毫米。这场暴雨是山西有气象记录以来秋季最强的持续性强降水。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 [7]
在本次暴雨期间,山西全省共报告了1783处文物不同程度受损,出现了屋顶漏雨、墙体开裂坍塌、地基塌陷等险情。太原晋祠多处建筑屋面漏水,奉圣寺大殿西南角挡土墙坍塌;临汾丁村民居1号房正房垂脊倒塌,28号院东西厢房倒塌,几乎每处房都有险情;新绛龙兴寺因漏雨威胁到寺内塑像的安全;平遥古城的城墙部分墙体坍塌,共发生51处坍塌和滑落。还有许多未列入重点保护单位且地处偏远的古建筑,在这样的极端天气下几乎面临灭顶之灾。
施工人员维修晋祠的护坡 图片来源:新华社
龙兴寺佛像铺上塑料布 图片来源:唐大华
平遥古城墙体坍塌 图片来源:时代周报
其实,不光是极端降水,气候变化对古建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温湿度的剧烈变化、冻融循环频率的提升、地表辐射及大气污染等都会对古建筑材料及结构安全造成威胁,不仅会加速建筑材料的老化、风化,导致结构变形、开裂甚至剥落,而且大风(沙尘暴)、暴雨、暴雪等极端天气则也可能对古建筑造成不可逆的瞬时破坏。
此外,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往往会引发次生问题。例如,建筑的整体围护结构和关键部位受损会使得室内环境失控,进而对存放其中的珍贵文物造成威胁,导致霉变、腐蚀等一系列病害。
总之,气候环境的多重风险及其引发的次生问题,极大增加了山西古建筑保护的难度。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 [10]
Part.3
全球的“遗产”,都在气候危机下颤栗
山西古建所面临的困境并非个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许多世界遗产同样正在面临着气候变化的威胁。
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世界遗产都是在相对稳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然而,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天气变得更加复杂多变,特别是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也就是“变率”在增加。
以降水变率为例,降水变率是指降水时间和降水量的不均匀性。变率越大,降水在时间上的分布就越不均匀,导致雨季更潮湿,旱季更干燥。例如,有些地方可能在短短几天内就下了一年的雨,有些地方则会在大雨过后出现长时间的干旱,有些地方则会在干旱和洪水之间迅速交替。
2024年7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近百年来,全球约75%的陆地降水变率已经增强,这一现象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大气变得更为温暖和潮湿,导致降雨强度更大,降雨的波动更剧烈。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 [11]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的《世界遗产展望(第三版)》,气候变化已经超越外来入侵物种,成为世界自然遗产面临的最大威胁。全球三分之一的自然遗产正遭受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这些影响包括火灾的频率和严重程度的增加,珊瑚白化,恶劣天气事件造成的破坏,干旱,以及外来入侵物种的加速传播等问题。
对于245处由IUCN指定的世界自然遗产和混合遗产的评估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对自然遗产的威胁在2020年比2014年增加了15%,受气候威胁的程度与自然遗产的规模及所处的位置有关,海洋和沿海地区的遗址受到的威胁尤为严重,沙漠地区受影响相对较小,并且面积较大的自然遗产面临的风险较高。
下面是几个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的地方。
1. 世界自然遗产——大堡礁。
它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海岸附近,绵延2300公里,是地球上最庞大、最复杂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之一,近年来由于海水温度升高,大规模的珊瑚白化现象频发。
珊瑚礁白化 图片来源:NBC
2024年8月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的研究指出,从2016年到2024年,由于海水温度上升,大堡礁已发生了5次大规模珊瑚白化,尤其在2024年1月至3月,海表温度达到了过去400年间的最高值。这五次珊瑚白化事件发生时的海表温度异常比1900年之前高出1.50-1.73℃,而人类活动在这一变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 [14]
2. 世界文化遗产——威尼斯。
美丽的“水城”威尼斯 图片来源:wiki
近年来,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导致的相对海平面(海平面相对于地面)上升,正使威尼斯面临日益严重的洪水威胁。过去150年间,威尼斯的相对海平面以每年2.5毫米的速度上升,洪水灾害变得愈发频繁。
2019年11月,极端天气引发了威尼斯严重的洪灾,最高水位达到了187厘米,超过80%的城市区域被淹没,许多名胜古迹受损。威尼斯的最低点圣马可广场受淹最为严重,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圣马可大教堂也难逃洪水侵袭。
圣马可大教堂被淹 图片来源:Insurance Journal
教堂内水位高达70厘米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研究预测,到本世纪末,亚德里亚海北部的相对海平面将比本世纪初上升30至110厘米。到那时,这座“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城市可能也会“因水而衰”。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 [15])
Part.4
亡羊补牢,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无论是山西的古建筑,还是大堡礁、威尼斯,都是大自然和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气候变化对它们的威胁将是毁灭性的。尽管这种威胁可能不会立即影响我们这一代人的旅行体验,但却可能剥夺未来一代人认识和了解世界历史的机会。
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的威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推出了一系列指导性报告与文件。早在2006年,UNESCO编制了《预测和管理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的影响》,随后在2014年出版了《世界自然遗产地适应气候变化实践指南》。2023年更是通过了《世界遗产气候行动政策文件》,为全球遗产地提供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框架,帮助各国制定适应性计划,确保这些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保护。
(图片来源:UNESCO)
我国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行动计划。加强了世界遗产地的气候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并推动实施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通过公众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对气候变化与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认识,鼓励更多人加入到遗产保护的行列中来。
佛光寺监测和预警系统(图片来源:参考资料 [6])
希望你也成为其中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