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话:悟空》里的山西古建筑,面临着人类带来的危机

百科   2024-10-05 08:03   北京  

在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里,游戏场景采用技术实景扫描了全国36处名胜古迹,其中山西一省就贡献了27处

山西文旅发布的“跟着悟空游山西”路线

俗话说“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这片土地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画卷。全省拥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居全国之首,比第二位的河南多出100余处。

在5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古建筑有28027处,其中尤以木构建筑最负盛名,元代及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遗存495座,约占全国85%,其中包括了唐代时期的3座(全国仅存3座均在山西),五代时期的4座(占全国80%),宋辽金时期的150座(占全国82%),以及元代时期的338座(占全国87%)。

来看看大名鼎鼎的它们:

这些山西省的名胜古迹,你去过几个?

(可上下滑动)

云冈石窟

应县木塔

悬空寺

晋祠

佛光寺

图片来源:山西省文物局


然而,这些古建筑也和人类一样,正在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


Part.1

                       

“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为什么是山西?

两万八千多座古建筑,这个数字放在任何地方都显得震撼人心,但在山西,却自然地融入山野乡村之中,村口的一座普通破庙可能就是遗迹。你可曾想过,它们究竟是如何穿越千百年的风霜雨雪,而没有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与今日的我们相逢呢?

原因自然很多,不过山西的气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山西省地势图

图片来源:中国地势图 GS(2016)1609号

山西位于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故称山西。山西省地处中纬度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此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南北气候差异显著等特点。山西各地年平均气温在4.2-14.2℃之间,呈现出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的分布特征。全省各地年降水量介于358-621毫米之间,汛期降雨量占全年的72.3%,且降水的空间分布受地形影响大,中部盆地较少,东西部山区较多。

近50年山西平均温度和降水分布,左图为温度,右图为降水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 [5]

因此,山西的气候特征以干燥为主。干燥不仅有效减少了木材因潮湿而腐朽的风险,也使南方常见的白蚁类虫害发生频率降低,为纯木制建筑的长期保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使得这些建筑能够比其他地区的同类建筑更加耐久。


Part.2

                       

穿越时空的瑰宝,面临气候变化的危机

尽管山西的气候条件整体上有利于木构建筑的保存,但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正在悄悄改变这一优势。 

位于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寺是在我国境内首次发现的唐代木构建筑,因其集唐代建筑、绘画、书法、雕塑于一体,被梁思成誉为“中国第一国宝”。佛光寺的发现,更推翻了日本学者“中国已不存在唐代的木构建筑”的臆断。

佛光寺遭遇暴雨 图片来源:央广网

2017年8月,山西许多地区遭遇大到暴雨的侵袭,受到暴雨的影响,加上长久积累的残损问题,佛光寺东大殿出现严重的漏雨现象。现场勘察显示,东大殿望板、栈条、苫背等出现超过20处破损。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立即组织了对东大殿的屋面抢险遮盖工程,并随后对东大殿瓦顶进行了紧急保养维护工程。

但是早已有研究人员指出,渗漏一旦发生,渗漏部位将在接下来的1至2个月内持续保持高度潮湿的状态,恢复到原本干燥的状态将需要较长的时间。佛光寺是全木构建筑,雨水渗入可能会导致木构建腐烂,如果木构件无法承担房顶的重量,整个建筑都面临坍塌的风险。

佛光寺望板破损示意图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 [6]

2021年10月2日至6日,山西省经历了一场罕见的大范围持续强降水,全省累计降水量15.4-285.2毫米,是常年同期的13倍(大致相当于整个秋季降水在这几天下完了),最强降水记录在临汾市大宁县,达到258.2毫米。这场暴雨是山西有气象记录以来秋季最强的持续性强降水。

2021年10月2 -6日总降水量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 [7]

在本次暴雨期间,山西全省共报告了1783处文物不同程度受损,出现了屋顶漏雨、墙体开裂坍塌、地基塌陷等险情。太原晋祠多处建筑屋面漏水,奉圣寺大殿西南角挡土墙坍塌;临汾丁村民居1号房正房垂脊倒塌,28号院东西厢房倒塌,几乎每处房都有险情;新绛龙兴寺因漏雨威胁到寺内塑像的安全;平遥古城的城墙部分墙体坍塌,共发生51处坍塌和滑落。还有许多未列入重点保护单位且地处偏远的古建筑,在这样的极端天气下几乎面临灭顶之灾。

施工人员维修晋祠的护坡 图片来源:新华社

龙兴寺佛像铺上塑料布 图片来源:唐大华

平遥古城墙体坍塌 图片来源:时代周报

其实,不光是极端降水,气候变化对古建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温湿度的剧烈变化、冻融循环频率的提升、地表辐射及大气污染等都会对古建筑材料及结构安全造成威胁,不仅会加速建筑材料的老化、风化,导致结构变形、开裂甚至剥落,而且大风(沙尘暴)、暴雨、暴雪等极端天气则也可能对古建筑造成不可逆的瞬时破坏。

此外,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往往会引发次生问题。例如,建筑的整体围护结构和关键部位受损会使得室内环境失控,进而对存放其中的珍贵文物造成威胁,导致霉变、腐蚀等一系列病害。

总之,气候环境的多重风险及其引发的次生问题,极大增加了山西古建筑保护的难度。

各类气候风险对古建筑保护的威胁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 [10]


Part.3

                       

全球的“遗产”,都在气候危机下颤栗

山西古建所面临的困境并非个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许多世界遗产同样正在面临着气候变化的威胁。

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世界遗产都是在相对稳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然而,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天气变得更加复杂多变,特别是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也就是“变率”在增加。

以降水变率为例,降水变率是指降水时间和降水量的不均匀性。变率越大,降水在时间上的分布就越不均匀,导致雨季更潮湿,旱季更干燥。例如,有些地方可能在短短几天内就下了一年的雨,有些地方则会在大雨过后出现长时间的干旱,有些地方则会在干旱和洪水之间迅速交替。

2024年7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近百年来,全球约75%的陆地降水变率已经增强,这一现象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大气变得更为温暖和潮湿,导致降雨强度更大,降雨的波动更剧烈。

1980-1999 vs. 2000-2019的灾害事件显著增加,而其中大部分是由气候变化导致的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 [11]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的《世界遗产展望(第三版)》,气候变化已经超越外来入侵物种,成为世界自然遗产面临的最大威胁。全球三分之一的自然遗产正遭受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这些影响包括火灾的频率和严重程度的增加,珊瑚白化,恶劣天气事件造成的破坏,干旱,以及外来入侵物种的加速传播等问题。

对于245处由IUCN指定的世界自然遗产和混合遗产的评估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对自然遗产的威胁在2020年比2014年增加了15%,受气候威胁的程度与自然遗产的规模及所处的位置有关,海洋和沿海地区的遗址受到的威胁尤为严重,沙漠地区受影响相对较小,并且面积较大的自然遗产面临的风险较高。

下面是几个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的地方。


1. 世界自然遗产——大堡礁。

它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海岸附近,绵延2300公里,是地球上最庞大、最复杂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之一,近年来由于海水温度升高,大规模的珊瑚白化现象频发。

珊瑚礁白化 图片来源:NBC

2024年8月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的研究指出,从2016年到2024年,由于海水温度上升,大堡礁已发生了5次大规模珊瑚白化,尤其在2024年1月至3月,海表温度达到了过去400年间的最高值。这五次珊瑚白化事件发生时的海表温度异常比1900年之前高出1.50-1.73℃,而人类活动在这一变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堡礁5次大规模珊瑚白化事件的海表面温度异常(上图),以及1900-2024年1-3月平均海表温度异常(下图)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 [14]


2. 世界文化遗产——威尼斯。


美丽的“水城”威尼斯 图片来源:wiki

近年来,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导致的相对海平面(海平面相对于地面)上升,正使威尼斯面临日益严重的洪水威胁。过去150年间,威尼斯的相对海平面以每年2.5毫米的速度上升,洪水灾害变得愈发频繁。

2019年11月,极端天气引发了威尼斯严重的洪灾,最高水位达到了187厘米,超过80%的城市区域被淹没,许多名胜古迹受损。威尼斯的最低点圣马可广场受淹最为严重,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圣马可大教堂也难逃洪水侵袭。

圣马可大教堂被淹 图片来源:Insurance Journal

教堂内水位高达70厘米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研究预测,到本世纪末,亚德里亚海北部的相对海平面将比本世纪初上升30至110厘米。到那时,这座“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城市可能也会“因水而衰”。

威尼斯相对海平面的历史观测与未来预估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 [15])


Part.4

                       

亡羊补牢,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无论是山西的古建筑,还是大堡礁、威尼斯,都是大自然和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气候变化对它们的威胁将是毁灭性的。尽管这种威胁可能不会立即影响我们这一代人的旅行体验,但却可能剥夺未来一代人认识和了解世界历史的机会。

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的威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推出了一系列指导性报告与文件。早在2006年,UNESCO编制了《预测和管理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的影响》,随后在2014年出版了《世界自然遗产地适应气候变化实践指南》。2023年更是通过了《世界遗产气候行动政策文件》,为全球遗产地提供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框架,帮助各国制定适应性计划,确保这些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保护。

气候变化与遗产保护相关文件

(图片来源:UNESCO)

我国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行动计划。加强了世界遗产地的气候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并推动实施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通过公众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对气候变化与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认识,鼓励更多人加入到遗产保护的行列中来。

佛光寺监测和预警系统(图片来源:参考资料 [6])

希望你也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参考文献:


[1] 山西省文物局. 山西为5.3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确定“守护人”. https://wwj.shanxi.gov.cn/gzdt/szdt/202401/t20240108_9479051.shtml

[2] 梁思成. 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1944, 7(1-2)

[3] 省情概况. 山西省人民政府. https://www.shanxi.gov.cn/zjsx/zlssx/sqgk/202007/t20200724_6045048.shtml

[4] 张乾, 回晓莹, 张永杰. 山西省近61年降雨时空变化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 2021, 40(2): 24-26

[5] 范晓辉. 山西省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山西: 山西大学, 2012

[6] 张 荣, 王 麒, 陈竹茵, 等. 基于文物本体与环境监测的佛光寺东大殿预防性保护研究.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2, 7(4): 35-47

[7] 孙颖姝, 周玉淑, 邓国, 等. 2021年10月2-6日山西持续性极端降水过程低空急流及水汽输送特征分析.高原气象. 2024: 1-14

[8] 山西省文物局. 山西强降雨致1783处文物出现险情 近半数未定级. https://wwj.shanxi.gov.cn/gzdt/snyw/202110/t20211025_2864872.shtml

[9] 张小古. 气候变化与故宫古建筑的预防性保护实践. 2022. http://www.icomoschina.org.cn/content/details78_10841.html

[10] 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 古建与气候:气候变化下古建保护科普手册. http://www.e-coshare.com/ProDetail.aspx?Proid=26

[11] UNDRR. The human cost of disasters: an overview of the last 20 years (2000-2019). 2020

[12] IUCN. IUCN World Heritage Outlook 3. 2020. https://doi.org/10.2305/IUCN.CH.2020.16.en

[13] Martin Thomas Falk, Eva Hagsten. Probability and severity of climate change threats to natural world heritage sites vary across site specifics and over tim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4.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4.174291

[14] Henley, B.J., McGregor, H.V., King, A.D. et al. Highest ocean heat in four centuries places Great Barrier Reef in danger. Nature. 2024, 632: 320–326.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672-x

[15] Piero Lionello, Robert J. Nicholls, Georg Umgiesser. Venice flooding and sea level: past evolution, present issues, and future projections. Natural Hazards Earth System Sciences. 2021, 21, 2633–2641. https://doi.org/10.5194/nhess-21-2633-2021

[16] Davide Zanchettin, Sara Bruni, Fabio Raicich. Sea-level rise in Venice: historic and future trends (review article). Natural Hazards Earth System Sciences. 2021, 21, 2643–2678. https://doi.org/10.5194/nhess-21-2643-2021

[17] Zhang Wenxia, Tianjun Zhou, Peili Wu. Anthropogenic amplification of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over the past century. Science. 2024, 385: 427–432.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p0212

[18] UNESCO. Climate Change and World Heritage. https://whc.unesco.org/en/climatechange/






来源:科学大院
本文已获转载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立场



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联系webmaster@kepu.net.cn

中国科普博览是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依托中国科学院高端科学资源,致力于传播前沿科学知识,提供趣味科教服务。

点这里告诉我你在看

中国科普博览
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中国科普博览的公众号。百科 • 前沿 • 中国科学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