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采访故事·孟冉冉丨这些震撼,无法用语言表达

企业   2024-11-07 13:30   北京  
01
老人突然起身弹琴


2021年2月19日,我们在克松村村委会的百姓茶馆里,采访了72岁、曾经是农奴的巴桑老人。采访临近结束,我们正在整理材料,老人突然起身,走到一台电子琴前,坐了下来。

他用右手不断尝试着弹出第一个音。等到他弹出第六个音,我们恍然大悟——原来他弹的正是那首耳熟能详的《北京的金山上》。

2021年,亮报》记者孟冉冉(左)在西藏克松村采访村民巴桑。(王一凡 摄)


对于巴桑来说,现在的生活是当农奴时的他做梦都不敢想象的:60多年过去了,克松村的一切都欣欣向荣,乡亲们住上了藏式院房,家家户户都有农用车、摩托车,一半以上的家庭有了越野车。

这些年,西藏脱贫攻坚取得了巨大成就。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到2019年年底,西藏74个贫困县区实现摘帽,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是西藏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创造的又一个伟大奇迹。

电力扶贫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采访中,我发现各地村民们都知道“青藏联网”“川藏联网”“藏中联网”“阿里联网”等词。这些词语的背后,是十多万来自祖国各地的电网建设者们突破生命禁区、挑战生存极限创造的世界电力建设史上的奇迹。


2月20日,我们跟着德夏村驻村书记拉旺来到巴萨顿珠家。虽然害羞,但他还是开心地给我们展示了自己通过参建阿里联网工程赚钱新买的手机。巴萨顿珠说,参建给家里带来了收入,但他意识到,更重要的是自己学会了专业技能,以后还有很多机会。

而拉旺感悟最深的就是,没有村民的支持,自己也干不成事。只有依靠党员,发动群众,以真心换真情,脱贫工作才会越做越好。

在雪域高原,太多这样温情的故事,像一杯温热的甜茶,瞬间治愈了高原反应带给我们的不适。


2021年,《亮报》记者孟冉冉(左)和陈塘镇村民合影。(王一凡 摄)


02
他们很像当年的小红军!
作为记者,我们要用足迹丈量、用眼睛观看、用心灵感知、用思想体悟,要以红色精神谱写新征程的奋进之歌。


2019年7月,我们前往福建省上杭县才溪村采访老红军林攀隆。在老人家中,我发现一张老照片。照片中站着6位年轻的战士。“照片中有4位同志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牺牲了宝贵生命。”林攀隆说,这是1933年10月份在上杭县城拍的,自己时年才17岁,刚当上上杭县儿童局书记。拍照那年,他第一次见到了攻打漳州回师的毛泽东。“毛主席说的一句话让我永生难忘:我们的兵是工农子弟兵,我们的兵是帮助穷人的,保护农民,我们的农民很苦,现在我们的农民要翻身。”他对来自供电企业的党员服务队队员们赞不绝口:“我很喜欢和这些队员亲近,因为他们真实又热情,很像当年的小红军。家里遇到用电问题,打个电话,队员们总能及时来帮忙解决。”

2019年,《亮报》记者孟冉冉(右)在福建省上杭县才溪镇发坑村采访老红军林攀隆。


在武平县下坝乡美溪村,我们见到了村民王万如。2016年,在福建龙岩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队员王崇皆的帮助下,王万如摆脱贫困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创业能手。在他家门口,我们看到了他养的几箱蜜蜂、20多只鸡、2亩水稻,还有水泥路。临走时,他说:“就像红军当年永不放弃一样,我现在懂得,只要愿意吃苦、不怕艰难,乐观面对生活,一定会离目标越来越近,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2019年,《亮报》记者孟冉冉(右一)采访老区居民。


03
晨光中,热血澎湃!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清晨,湖南韶山,毛泽东铜像广场。细雨绵绵中,铜像在晨光中屹立,广播声响的刹那,我仿佛穿越历史的天空,顿感热血澎湃。

广场上,一队队新老共产党员举手宣誓,重温入党誓词。人群中,我们遇到了一群来自河北邢台的老人。我们问其中的一位大爷心情如何。“想念毛主席……”他激动得身体微微颤抖,刚一开口,眼眶便湿润了。

2021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和同事一起来到湖南韶山采访。

韶山是一块红色的土地。100多年前,这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这里,先后有1700人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其中,有144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这里,孕育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也激励着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021年,《亮报》记者孟冉冉在韶山换流站出镜采访。(谢家威 摄)


如今,韶山成为学习和缅怀伟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有影响的阵地。在韶山村村部的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阁楼建特支”群雕生动展示了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成立时的场景;在毛家饭店,90多岁的汤瑞仁奶奶给我们讲了1959年毛主席回韶山时在她家做客的往事;在韶山人家农家乐,餐桌旁悬挂的毛主席诗词把我们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只有来到这里,在深厚的红色氛围之中,你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韶山精神的内涵。


2021年,《亮报》记者孟冉冉(中)到韶山换流站采访。(谢家威 摄)


如今,红色景区“新意”十足。在离毛泽东铜像广场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数字韶山”直播间,我们在这里体验了一把直播带货的乐趣;在井冈山红色教育现场,学员通过“环绕式AR”场景体验式教学沉浸在“黄洋界保卫战”的真实战斗场景中;在瑞金二苏大景区,沉浸式裸眼3D体验馆、《保卫瑞金》桌面互动游戏、“冲出重围”VR双人过关游戏、红色影厅等令人目不暇接……“黑科技”广泛应用,让我们能从更多渠道、更多角度学习红色历史,学习红色精神。

在这几次的调研采访中,让我感到震撼的,不仅是当年革命先辈经历铁与血、生与死的考验不改初心,更是如今革命理想的传承。时代变迁,精神永恒。这也激励着我在记者生涯中不断前行,书写新时代美好生活。

作者|英大传媒集团《亮报》编辑中心 孟冉冉

责编|马玉凤 曹翌昕

执行审核|郑欣月



国家电网英大传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出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40015




据说很多人都在看:(请点击下图)

点亮在看!

电网头条
国家电网一级账号,提供及时权威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