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重庆检事儿'↑ 精彩随时关注
2024年12月2日,《检察日报》第8版刊登《傅国涛:让中国船用上“中国心”》一文,内容如下:
像香樟树一样扎根奉献
寒来暑往,匠心无言。
把“接力棒”传递下去
傅国涛在配刀室选择刀具。
机械加工企业,用得最多的是刀具,这涉及产品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成本。采访期间,傅国涛向记者露了一手“独门绝技”——改磨刀具。他手工刃磨的麻花钻,能在鸡蛋壳顶端钻出圆孔,而鸡蛋内膜则完好无损。
“这个过程考验的是刀具刃磨精度和手部力道的控制,哪怕多钻了头发丝五分之一的厚度就会破。”傅国涛言谈间透着自信。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为了满足产品复杂的工艺要求和抢抓生产进度,改磨刀具是傅国涛的“家常便饭”,特别是要改进一些比较特殊的刀具,能够大幅降本增效,提高产品竞争力。多年来,傅国涛成功改磨了钻头、车刀、丝锥等10余种普通刀具替代进口刀具,他还改进加工工艺,让粗铣刀盘完全替代精铣刀盘,仅此一项就为公司节约相关刀具成本60%以上。
在一次加工某大型产品时,出现切削无力的问题,他们反复排查未果,只得求助于机床制造厂商,维修人员检查后判定,认为是机床主轴损坏需更换配件。“进口轴承要几万元一个,都是花公司的钱,哪能说换就换!”傅国涛皱起了眉头,一头扎进车间,守着机床钻研起来。
傅国涛发现,毛病出在零件夹具的刚性上。对此,他调整工件安装位置和夹具紧张度,增大零件定位接触面积,问题迎刃而解。
35年与机床为伴,干一行精一行,“钻”的精神是傅国涛身上最鲜明的特质。一摞摞学习笔记挤满了书架,工装服口袋里的笔记本写得密密麻麻……
傅国涛告诉记者,机械加工行业的技能人员多数是70后,如何把“接力棒”传给年轻人,这是他如今想得最多的事。
从2015年到2018年,傅国涛技能大师工作室实现了从市级到国家级的“三级跳”,他带领31名团队成员,开展技术革新与工艺攻关,先后参与解决了卧式加工中心钻削超深孔与复杂孔系、船用低速机部套复杂型腔与高压密封面加工等多项难题。
张建是加工中心的现任组长。作为傅国涛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带领着小组成员,与技术人员一道研发生产低速机核心零部件,为多个机型的国内船用低速机配套。在傅国涛的悉心培养下,像张建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有的已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骨干,有的能够独当一面,还有的组建了项目团队……
“中国造船业的综合实力已经跃居世界前列,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加大,大力培养结构合理、形成梯队的高技能人才刻不容缓。”傅国涛说。
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质效办案”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猜你喜欢”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