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春节里的中医药文化,你知道吗?

文摘   2025-01-28 20:03   江苏  







青竹忍冬学社 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1694篇,医路漫漫 青竹相伴。


来源|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

 导读 

蛇年大吉,青竹祝大家蛇年快乐!

春节,古称“元旦”、“元日”、“岁旦”,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这一天,人们有着吃饺子、食五辛、燃爆竹、喝屠苏酒、走百病等习俗,蕴含着去病除灾,祈祷新的一年幸福安康的美好心愿。自古以来这些民俗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紧密相连,不断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吃饺子
“饺子”,即“交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在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吃饺子有着具有特殊的意义。另外,相传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在建安初年(196)任长沙太守,后来瘟疫流行,张仲景辞官还乡,决心为百姓治病。他在回乡路上,见穷苦百姓衣不遮体,许多人冻坏了耳朵,于是用羊肉、辣椒和切碎的祛寒药材,包成耳朵样子的“饺饵”下锅煮熟,分给来治病的穷人。人们吃后、顿觉全身温暖,两耳发热。这样治好了百姓的冻伤,后来人们开始效仿,“饺饵”逐渐被称为“饺子”。
食五辛
“药王”孙思邈在《食忌》中写道:“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疠气”。明代大医药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说:“五辛菜,乃元日、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嫰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春之意”。春天,在脏为“肝”,主“生发”。辛味食物不仅可以发散寒邪,还可以舒展肝气、生发阳气。随着时代的发展五辛已经不限于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等辛香味的食物,发展成现代的春卷、春盘、春饼等。
燃爆竹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传说每年农历除夕的晚上会出现一种叫“年”的猛兽,为了吓退这种猛兽,人们就在家门口燃烧竹节,竹腔内的空气受热膨胀,使得竹腔爆裂,从而发出巨响,借此驱赶年兽。
中医认为万物分阴阳,雷动之声,有阳刚之象,可去除邪晦,赶走瘟神疫鬼。这反映了古代人们逢凶化吉、避邪驱病的美好愿望。
喝屠苏酒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一:“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温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曰‘屠苏’而已”。
春节是一年之始,阳气已升,阴寒未散,人们易感受外邪,患疫疠之病。屠苏酒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病之邪的功效,传说“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反应了古代大医济世救人的。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版权申明


整理/水木  排版/水木  校对/青竹学术部

本文部分转载自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由水木整理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戳   阅读原文  进入链接

   十万稿酬  等你来拿                                     

  分享,在看,点赞,三连支持一下哦

青竹忍冬学社
陪伴30万中医人成长,致力于传承经典,提高临床水平,成就明医!青竹临床公开课与经典训练营、中医读书会广受学员好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