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无时无刻都在聆听
城市的喧嚣,母亲深情的呼唤
婴儿懵懂的初啼,歌者动听的歌声……
而最动人的声音是大自然的声音
在繁华喧闹的城市中
广小的孩子们走进万物
倾听自然的低语
感受自然的奥秘
蛙语虫鸣 风拂叶响
共同演奏一曲细腻美妙的乐章
让我们一同感受
孩子们眼中那来自大自然的动人旋律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THE SOUND OF SUMMER
THE SOUND OF SUMMER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THE SOUND OF SUMMER
THE SOUND OF SUMMER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THE SOUND OF SUMMER
THE SOUND OF SUMMER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THE SOUND OF SUMMER
THE SOUND OF SUMMER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THE SOUND OF SUMMER
THE SOUND OF SUMMER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THE SOUND OF SUMMER
THE SOUND OF SUMMER
我爱夏日万物声
广场校区
我爱夏日万物声
沧河校区
我爱夏日万物声
上陡门校区
我爱夏日万物声
白鹿洲校区
△ 学生作品路线
孩子们眼中夏日的自然协奏曲
从清晨露珠滑落花瓣的细微声响
到午后暴雨倾盆的震撼
再到多姿的夏日生活
这些独特的夏日元素交织在一起
构成了孩子们眼中
那充满活力、多姿多彩的夏日记忆
这些只是小编挑选出的一小部分佳作
还有更多精彩作品等待大家一同去感受
同学们
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能够清晰地感知外界的声音吗
每一次聆听
都是外界与我们身体进行了一次精密的信息交互
这背后的科学原理既神奇又有趣
如果你们对这一切感到好奇
那就一起跟随着小编的脚步
来探索李启虎声音科普馆吧
正值此时
我们正在推出声音科普馆系列活动
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声音奥秘等待着你们的发现
欢迎关注我们
一起踏上这场揭秘声音的科普之旅!
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的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
声音是以波动的方式向周围传播的,这种传播离不开介质,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我们通过克拉尼图形实验让孩子们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感受到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并了解到振动和声波在固体表面的分布规律,以及频率与振动模式之间的关系。
声音可以被接收是因为声音是通过振动传播的机械波。当物体振动时,它会使周围的空气分子也振动起来,形成一系列的压缩和稀疏区域,这些压缩和稀疏区域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就是我们听到的声音。
我们的耳朵是接收声音的主要器官。耳朵内部有三个主要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收集声音,中耳通过鼓膜和听小骨将声音传递到内耳。内耳中的耳蜗含有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对声波的振动非常敏感。当声波振动到达耳蜗时,感觉细胞会受到刺激,产生电信号。这些电信号随后通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大脑解读这些信号,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掌握了声音的基本原理之后
让我们进一步深入声音的奥秘
共同探讨声音的多彩维度
揭开其属性的面纱,感受音高、音量等元素
如何交织成丰富的听觉盛宴
音色:世界上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各种乐器美妙的声音、城市的喧嚣、大自然的动静……
每种声音和我们每个人的相貌一样与众不同,独一无二,这种声音的特色就是音色,也被称为音品。
音色较为抽象,不容易分辨,但是通过波形,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音色的表现。
音调:声音的第二个属性是音调,也就是声音的高低。通常我们说的高音和低音,就是根据音调来区分的。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也就越高。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在地震来临之前,为什么动物能先感知到呢?原来动物能听到很多人类听不到的声音。人类只能听见声频在20至20000赫兹的声音,低于20赫兹的声音称为次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称为超声波。
Q
上课时你一不留神把糖纸掉在地上,是多少分贝呢?
A
10分贝
Q
在课上和好朋友窃窃私语,是多少分贝呢?
A
20-30分贝(嘘!同学们能听见哦)
Q
同学们发生了争执,是多少分贝呢?
A
90分贝
为进一步落实 “双减” 政策,将学校课程与实践有机融合,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加强科学教育的意识,广场路小学白鹿洲校区开展“午间参观双馆”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神秘的贝螺与声音的世界,展开一场沉浸式的科普探索之旅。
△ 欢迎家长和同学们扫描上方二维码
在线参观声音馆贝螺馆
好玩又涨知识!一起来云游广小科普馆吧!
2024-09-19 特稿
广小科普馆“云”讲堂①|贝螺的世界之鲍鱼大探秘
2024-09-27 特稿
广小科普馆“云”讲堂②|贝螺的世界之南非蝾螺大探秘
2024-10-17 特稿
广小科普馆“云”讲堂③|贝螺的世界之维纳斯骨螺大探秘
2024-11-13 特稿
△ 点击标题或图片,即可查看相关资讯
文稿|郑媛媛
一审|郑媛媛 二审|沙力 三审|蔡琛、郑媛媛
终审|校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