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0日,温州市广场路小学科学教研组活动在李启虎声音博物馆里拉开了帷幕。此次活动邀请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陈素平老师作指导,以“场馆里的科学课”为主题,旨在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探索精神。
活动伊始,章明珍老师为四(19)班学生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声音的强与弱》科学课。课堂上,孩子们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深入探索了声音强弱的奥秘。章老师利用声音博物馆中对声音分贝的描述,将声音的强弱与分贝大小联系起来。随后,学生们利用声音馆里的展品及钢尺、橡皮筋、鼓等日常物品,让它们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比较了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变化。在层层递进的实验设计中,在实践-对比-联系的学习进程中,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得到了发展。
备课组代表金利银老师分享了磨课历程以及引导学生科学判断声音强弱的方法。金老师还就学生们在记录实验数据时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数据变化的原因,就如何在这一课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课堂观察组深入剖析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层次。黄领华老师介绍了SOLO评价模型,描述了学生们在解决问题时所处的不同思维层次。林青松老师则提出了通过设计结构化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创新策略,强调了教学实践的重要性。陈吟菊老师针对学生在理解关键问题时遇到的困难,提出了有见地的策略,助力学生跨越思维障碍。邹优明老师则通过实践提出了观课量表的优化方案,为教学评价提供了更加科学、精准的工具。
学生科学思维分项等级评价组的张溢、胡小雁与韩跃三位教师,就量表设计的初衷、依据量表的学生科学思维现场评估,以及量表未来优化方向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分享与交流。他们行动研究的成果为增强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优化评价体系提供了经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我校“场馆里的科学课”项目的跟踪导师陈素平老师,以其深厚的专业底蕴、独具的慧眼,为“场馆里的科学课”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她强调,每一堂科学课都应紧密围绕学生的发展目标而展开,这不仅是课堂观察的灵魂所在,更是我们教学设计的根本依据。她指出,教学目标的设定需兼具可观察性、可测量性和可研说性,如同精准的标尺,衡量着学生成长的每一步。同时,学生的学习单应成为他们科学思维旅程中的得力助手,不仅要引导他们深入探索,更要助力他们达成既定的思维目标。她建议将学生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融合到学习单中,让学习单成为学生思维火花的手册。在研讨环节,老师们要充分利用多种因素与数据,如同拼图般汇聚成全面而深刻的结论。
最后,潘旸校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发言。她肯定了活动的优点与成果,并提出了自己期望,她鼓励老师们继续秉持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勇于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将学校的场馆优势转化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探索精神的沃土,为培养更多具有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的学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利用场馆内丰富的资源宝库、打造逼真的探究场景以及构建多元互动的学习平台,为学生们的科学探究之旅注入无限活力与灵感,让我校的“场馆里的科学课”实践不断焕发新生,走出一条独具匠心的创新之路。
供稿:张陈蓓
一审:周倍好
二审:谢爽迪
三审:张 雯
终审:校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