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学术年会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成功举办。受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社、北师大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中心等主办单位邀请,温州市广场路小学副校长张常虹代表学校参加会议,并在大会中做专题分享,与国际、全国各地教育专家、同仁一同探索基础教育阶段科学素养提升新路径。
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党委书记陈国才、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辉以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小华分别致辞,表达了对于本次会议的期望和支持。随后,多位重量级专家进行主旨演讲。国家督学、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就“AI时代的科学素养”发表见解;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姜彤教授将深入探讨“气候沸腾与绿色应对”;多位国际知名学者也将带来前沿观点,共同探讨科学教育的未来发展。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会中,张常虹副校长从SSI-L社会性议题视角分享了学校在科学教育的创新实践,介绍了学校如何利用丰富的场馆资源,通过“课堂—课后—课外”三路径,创生了“校本·在地·云上”场馆里的科学课,形成了一个螺旋进阶、趣玩趣学的AI智能学习体系。张常虹副校长生动展示了学校如何打破传统界限,将科学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赢得一致好评,引发了全国各地各校校长们对科学教育资源如何最大程度创新实践的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结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开发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海洋教育课程。通过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海洋科学知识,培养环保意识。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议题为本"的教育理念,将科学教育与现实世界的复杂议题紧密联系。
张常虹副校长此次的分享,得到了嘉宾们的高度赞誉,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成尚荣指出:“温州广小的场馆课程具有独特价值:一是聚焦海洋重大议题,以培养未来蓝色海洋引领者、创造海洋文化为目标;二是注重“看到声音”,蕴含科学精神,从贝螺发出的声音发展到AR声控技能;三是场馆课程资源丰富,涵盖学校、社会、现实与虚拟世界、国内外等多方面,其创新理念开阔眼界,为场馆课程开辟新赛道,值得学习借鉴。”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物理特级教师彭梦华点赞广小经验:“在教育资源利用方面,广小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充分利用了校友资源,将科学家李启虎院士的声学研究成果融入校园,建立了声音馆,这一点体现了学校在教育资源整合和利用方面的成功;在特色教育模式方面,广小结合温州海洋文化背景,开展海洋研究,形成了科学教育的“双轨”发展模式,这一特色教育模式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在社会贡献方面,广小不仅建设了博物馆对外开放,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上进行科学知识普及,这体现了学校科学教育的社会责任和贡献。”专家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后续学校将继续深耕科创教育,不断突破传统科学教育模式,推动科学教育范式的创新转型,以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道德推理和社会性科学论证能力。
文稿|林青松
一审|谢爽笛 二审|周倍好 三审|张雯、郑媛媛
终审|校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