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展览】“写给史家胡同博物馆的信”

企业   2024-05-30 13:04   北京  

国际博物馆日(5月18日),由“还没太重要”策展的史家胡同博物馆新展开幕——【微展览】“写给史家胡同博物馆的信”。


也是自今年起,“还没太重要”将荣幸地与史家胡同博物馆合作,为这座北京著名的胡同博物馆、城市会客厅,带来更多文博展览作品。



展览导言


又到一年国际博物馆日。今年,是史家胡同这片可爱而宝藏的社区,迎来属于自己的博物馆的第十一个年头。过去的十一年里,我们的史家胡同博物馆迎来了游客,留下了街坊,承载了记忆,放飞了未来;她实现了社区博物馆梦想的历险,完成了城市微更新实验的壮举。


所以在这个为庆祝博物馆而设立的节日,让我们为史家胡同博物馆写封信吧!我们邀请了四组史家胡同博物馆的老朋友——街道主任、胡同老邻居、博物馆志愿讲解员、热心观众兼博物馆学者,邀请他们写下自己与史家胡同博物馆的记忆、企望与心里话,并提供他们与史家胡同博物馆情缘的实物展品,以组成您眼前的这场“微展览”。“写给史家胡同博物馆的信”既是回首,也是眺望;愿我们永远在路上的史家胡同,我们的史家胡同博物馆,越来越好。



展览主创


出品:史家胡同博物馆 | 北京住总集团 | 共享际5Lmeet

策展:“还没太重要”

策展人:奚牧凉 | 展览设计:朱航锐、李思源 | 策展执行:郭曼玉 | 展览文案:卢凌煜


展览地点与时间


史家胡同博物馆(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24号)第七展厅


2024/5/18开展(每周二至周日开放,周一闭馆;参观时间9:30-16:30,16:20停止入馆)


展品与参展人介绍


1



铝饭盒、烧炭熨斗等老物件



参展人:高洪雷

朝阳门街道办事处主任

点此亲启

致史家胡同博物馆

我是高洪雷,现任朝阳门街道办事处主任。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在胡同出生,在胡同长大,八九十年代的胡同生活场景还历历在目。如果说史家胡同博物馆是老北京胡同生活的缩影,那么整条胡同就是一个大的活态博物馆:从建筑到人文,要了解老北京历史文化的风采,还是要走进居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言谈话语之中。


像我这次带过来的铝饭盒儿,以前就搁在蜂窝煤炉子上热饭;还有烧炭熨斗,要是烧得太热,还可能把衣服给烧糊了……在那个物尽其用的年代,家里对每件物品都十分爱惜,甚至珍惜留存至今。史家胡同博物馆也陈列了很多这样的老物件,它们都来自社区居民踊跃的捐赠,也成为馆内极有人气的展品,特别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让人们久久不愿离去。尽管那会儿的生活不如现在富足,但总还是在经历困苦之后,迎来了更美好的现在。就像大伙儿都熟悉的歌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阳光确实照进现在的生活了。


伴随着历史街区的改造和现代化治理,史家胡同博物馆记录着过去,也见证着老胡同的现代生活。我希望“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是它永远的主题之一。



写给史家胡同博物馆的信


2



史家胡同博物馆捐赠证书



参展人:冯胜刚、常继红夫妇

社区居民,史家胡同博物馆展品捐赠者、志愿者

点此亲启

致史家胡同博物馆

我们是住在史家胡同的冯胜刚、常继红。这么多年来,无论是作为志愿者,还是作为社区居民,我们俩都十分愿意参加史家胡同博物馆举办的各种活动。给孩子们办的捏泥人儿、绘画活动,北大教授来讲邮票、讲建筑,我们就在现场帮着签到、拍照、整理。有时候学一学老北京叫卖,给观众和记者讲一讲在史家胡同生活和成长的经历,让博物馆更有老北京的氛围。社区还经常在这儿组织文化活动,模特队、旗袍队、口琴队,朗诵、俄语歌唱……我俩有时候整天不着家,可能都在这儿活动。


所以我们和史家胡同博物馆的感情特别深。当时博物馆号召居民捐赠老物件,我们捐了好几个呢!手电筒、火柴盒、自动相机,还有一个“汤婆子”,就是带螺帽的铜制圆壶,过去装满热水用来暖被窝。捐赠证书上写着“感谢您为我馆文化事业做出贡献”;贡献倒是其次,这更像是我们和这家博物馆之间紧密联结的一份证明。


今年在这儿参加了瓦片绘画活动,老师教我们在老瓦片上画胡同里的生活。我们把史家胡同博物馆画在瓦片上,因为它就是我们的美好生活。



写给史家胡同博物馆的信


3



北京公共汽车模型



参展人:王子睿

史家胡同博物馆讲解志愿者

点此亲启

致史家胡同博物馆

我叫王子睿,是北京建筑大学的一名研究生。这是我在史家胡同博物馆担任讲解志愿者的第五年。平日里,我向参观者介绍北京建城的历史和城市规划的理念,分享老北京胡同的建筑形制和民俗文化。在展出老物件的“怀旧生活”展厅,常有大爷大妈很高兴地跟我说:“小伙子,谢谢你,让我们捡回了过去的很多回忆。”


我也很高兴能在这里把自己收藏的物件、积累的小知识和大家分享。我是一个“北京公交迷”,在讲解词里,我也将博物馆、公交路线和城市规划的历史结合起来:出了史家胡同东口是朝阳门南小街,24路公交车曾在这条狭窄的街道上行驶;后来街道扩宽,交通才变得更顺畅。在之前的老物件展览里,就有我捐赠的公交车票、地铁票;这次展览则将我收藏已久的大一路BK6170型公共汽车模型展出,它们都代表着过去北京市民的一份生活记忆。


我特别感谢当年筹办史家胡同博物馆的老前辈们,为我们在北京老城里留下了这样一个充满记忆与意义的场所。祝史家胡同博物馆越办越好!



写给史家胡同博物馆的信


4



图书《观看之外》及博物馆活动照片



参展人:王思渝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

点此亲启

致史家胡同博物馆

我是王思渝,就职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物馆在面对历史与人的时候,究竟可以展示什么以及如何展示?博物馆展览是否还有更多维度和可能性尚未被充分挖掘?这是我作为一名博物馆学研究者长期以来关注的问题。


在一场学术论坛上,我第一次听到了史家胡同博物馆的名字和故事,为其独特的社区属性而眼前一亮;后来在“京城回眸”老照片展览中,我发现它不仅“展示”这些老照片,同时也通过这场展览,邀请社区居民共同回忆、书写史家胡同的微观历史,重建人与人、人与地方之间的情感连接。在我看来,这是一场具有在地性的博物馆展览实验,带我们重新发现一种自下而上的观看目光。


以此作为社区博物馆的范例,我常带着学生到这里进行现场教学与研究,并在我和杭侃教授主编的《观看之外:博物馆展览中的历史与人》中为它留出篇幅。这次,我想把这本书以及平日在此开展活动的照片作为展品,希望我们能够继续探索,找到更多新的方式,讲述有温度、有烟火气的历史。



写给史家胡同博物馆的信


关于我们

由青年文博学者、策展人奚牧凉创立,考古文博新媒体“挖啥呢”旗下,一个关注身边历史、当代遗产的展览品牌,“新博物馆学”理论实践者。


既往作品:展览“我们的家”、线上展览“我们的北京2008”、展览“我们”、线上文献展“花舞21世纪春——安翔南里遗宝考古研究”。








史家胡同博物馆是北京第一家胡同博物馆,2013年建成后坚持文化展示厅、社区议事厅和居民会客厅的定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除可参观与胡同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展览外,还兼具挖掘展示社区文化、开展各类普及教育活动的功能,已成为老北京、静胡同的探访体验地。自2023年底由朝阳门街道与北京住总集团共同运营,成为老城保护与社区营造的实践基地。



享见同类,发明生活。共享际是一家城市生活方式内容制造者和领先的城市更新运营商,专注于以内容为核心的城市“空间+内容”运营,通过居住、办公、网红商业IP等不同功能性模块的整合,构建更丰富的内容体验场景,赋能城市空间。目前共享际已运营北京国贸、前门打磨场、大兴星牌等项目;同时还孵化了杂志阅读酒店品牌“念念行旅”、戏剧社区“南阳共享际”、青年文化社区“金台共享际”、体验型文旅农业无瓦农场、乡村宿集(银山宿集、丫吉宿集)、PICK1/2EAT美食城等丰富的自有IP内容。


共享际5Lmeet
共享际致力于打造一站式的coliving创意共享生活空间,将“社交公寓、共享办公、创新商业IP”等多业态有机融合,服务新一代创造性阶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