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 | 祝贺我校实践队伍再获佳绩!

文摘   2025-01-03 20:47   陕西  

喜  报



第八届立邦「为爱上色」中国大学生农村支教奖



祝贺我校

“壮乡同心八桂行”实践团

荣获全国铜奖

祝贺我校

“知行秦川,梦启今夏”支教团

荣获全国优秀奖

立邦「为爱上色」中国大学生农村支教奖于2017年携手“中国大学生知行促进计划”设立,累计共吸引399所高校2,819支大学生团队报名参与,有246所高校802支大学生团队完成17,985天公益实践,调研958个传统村落并记录了932栋典型建筑,完成了近134,150课时的支教课程,影响近6,063万。2024年,项目继续支持100支团队,前往乡村助学支教;开展采色行动,记录乡村传统文化,探寻乡村文化记忆。




壮乡同心八桂行实践团队


壮乡同心八桂行实践团队

广西贺州、河池

开展为期14天的社会实践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深化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8月1日至14日,西安交通大学壮乡同行八桂行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广西贺州市、河池市,开展为期十四天的支教活动。

逸志拓荒八桂壤,知行筑梦壮乡新。从多元支教课堂,到社区科普宣讲;从领略壮美山川,到寻访红色旧迹;从触摸非遗脉动,到感受产业新变,团队深入八桂大地,以时代新人的“新视野”,观察壮乡乡村振兴图景;以有为青年的新行动,助力八桂大地发展篇章


美育+”课堂:兴趣引领

美育甘泉润童心

前期团队与实践地贺州宜州东兰团委保持密切联系,通过电话沟通,了解当地孩子面临课后活动单一和缺少趣味科普和文化美育课程的双重困局,团队精心策划并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支教课程。

团队立足于团队多元专业背景设计课程,着重突出文化美育和趣味科普。国画体验课,帆布包DIY融合课程“认识我的家乡”,引导孩子们发现壮乡之美,在绘画手工的体验中增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感。趣味化学实验,认识“泡泡”,爱心魔术等趣味实验课程,引导孩子们在实验中思考,在合作中收获。

课程受到实践地师生的广泛好评,宜州良村小学的韦老师表示:“由于学校师资力量有限,学校很难开展相关的趣味科普和美育课程,孩子们能在假期参与这样的课堂非常幸运。”

图1 爱心魔术


“宣传+”文旅:遍行山水

一方镜头促振兴

壮美广西,青山绿水是宝贵的文旅资源,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前期调研,团队与东兰文旅局取得联系了解到东兰文旅有着资源丰富的优势也存在宣传不足的困境。

团队踏上了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深入东兰县的每一个角落,从红水河的第一湾到将军之乡的历史遗迹,从长寿之乡的田园风光到铜鼓之乡的文化底蕴,用镜头记录下东兰的自然美景与人文魅力,讲述关于美丽与希望的故事。

支队队员的目标,是拍摄一部集生态旅游、红色文化、乡村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宣传片,不仅展现东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更彰显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东兰新风貌。东兰县的山清水秀与乡村振兴,在壮乡同心八桂行团队的镜头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图2 团队在韦拔群故居拍摄素材


“创新+”非遗:见证新变

非遗手艺代代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带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与传承发展的责任感,团队走访了瑶族文化体验馆、宜州怀远古镇“‘彭记’画饼”等地,共同见证了广西民族团结与文化繁荣的美好图景。在与贺州瑶绣非遗传承人李素芳老师的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瑶绣经历了极大的发展和创新,现国家设有非遗传承基地,集瑶绣传统刺绣服饰开发、瑶绣技艺培训、瑶绣及其衍生品研发以及瑶绣产品市场推广、静态和动态展示等于一体。通过与李老师的交流,团队感受到非遗文化在创新发展中积淀了厚积薄发的力量。

图3 非遗传承人介绍瑶绣手艺


“健康+”科普:基层科普

宣讲呵护健康花

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团队紧扣“健康科普入人心”的主线,依循“走进一线,贴近群众”的路线,开展系列科普宣讲和实践调研行动。“健康饮食”、“爱牙护牙”、“科学用眼”的趣味课程,帮助孩子们树立健康生活意识。

团队走进社区,入户访谈,调查肠道健康意识,宣传“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健康观念。为了扩大科普影响力,团队还与当地红会志愿者紧密合作,举办“急救知识进社区”,凭借《心肺复苏之歌》的旋律,将知识唱进居民心中。

团队心系基层健康事业,通过调研和宣讲不仅为当地居民树立了“三早”理念,还显著提升了他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和风险防控意识,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健康支撑。

图4 急救知识进社区

图5 入户调研


“红色+”研学:赓续薪火

红色寻迹明正途

广西红色历史文化是壮乡的宝贵财富。团队通过走访研学列宁岩、韦国清故居和贺州马东村马鼻之战遗址,回顾广西宏伟的红色革命史。在马鼻之战红色研学中,团队与村委干部围坐一堂,就马东村的红色革命传统以及乡村振兴的恢宏蓝图展开了热烈而深刻的交流。马东村老游击队员陈记双老先生精神矍铄,为团队成员讲述革命时期马东村群众与反动武装斗争的智慧与牺牲。

他嘱托同学们:“听党指挥跟党走。”马东村党支部书记陈庆初以朴素而真挚的话语,激励同学们将所学知识回馈给养育我们的这片土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提醒着每一位青年学子,唯有脚踏实地,深入基层,方能真正感悟生活真谛,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图6 团队与陈记双老先生交流

图7 团队与基层干部座谈

通过此次支教和调研实践活动,西安交通大学壮乡同心八桂行团队以知识为桥,智慧为翼,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以青春之笔绘制乡村新画卷。团队誓将这份爱与责任延续,为乡村发展添彩,共绘祖国大地美好未来。




“知行秦川,梦启今夏”支教团



“知行秦川,梦启今夏”支教团

周至县九峰初级中学彬州市范公中学

开展暑期支教活动

教育是国之大计。近年来,我国乡村教育正在快速发展,但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较弱等问题无法在短期内解决。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为了在发展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之路上发挥青年力量,2024年暑假期间,西安交通大学“知行秦川,梦启今夏”支教团前往周至县九峰初级中学、彬州市范公中学开展了为期十天的支教与调研行动。


素养之光,璀璨绽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支教团坚持以兴趣为导向、以提升素养为目标,将五育并举贯彻在活动全程。志愿者们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兴趣特长等,精心设计了超过100课时的课程与活动,为学生们带来独特的课堂体验。


以美育人

美育课,形式灵活、内涵丰富。在 “美术+心理”课上,志愿者将美术主题融合霍兰德兴趣岛理论,以自由绘画为基本途径,结合即时讲授的美育、心理等理论知识,实现了美育课程的创新。

在了解到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时,设计了“家乡之魅”美术课,孩子们用画笔描绘自己心中充满魅力的家乡,唤起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

图1 孩子们在美术课上绘画


美育实践体验同样丰富多彩,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用扭扭棒制作京剧头饰、动手体验扎染艺术等等,和孩子们一起在实践中得到收获。

图2 孩子们自制京剧头饰


图3 孩子们的扎染作品


以文化人,培育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应当根植于内心,作为一种深沉而源源不绝的力量。团队紧扣“以文化人”的理念,开设了一系列文化课程与活动。

志愿者们精选了十余篇经典文章,编成了一本小读册,在课堂上揭示其深层内涵,并邀请同学们齐读诗人的名篇、哲人的嘱托、教育家的期许,在交流互动中留下自己对人格、生命等话题的思考。


以文化人

人文素养应当根植于内心,作为一种深沉而源源不绝的力量。团队紧扣“以文化人”的理念,开设了一系列文化课程与活动。

志愿者们精选了十余篇经典文章,编成了一本小读册,在课堂上揭示其深层内涵,并邀请同学们齐读诗人的名篇、哲人的嘱托、教育家的期许,在交流互动中留下自己对人格、生命等话题的思考。

图4 志愿者开设人文素养经典导读课程


中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鉴赏课上,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底蕴,更惊叹于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图5 志愿者开设“聆听非遗”鉴赏课


拼贴诗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与对美的感受进行拼贴创作,展现了他们对文学的别样感受和对美的独特追求。

图6 拼贴诗课程上孩子们的合影


专业构成丰富,引领未来之路。团队成员来自交大的20余个专业,看待问题的视角丰富,通过丰富的学科背景课程为孩子们带来了新奇体验。趣味数学、健康与急救等课程均由相关专业的志愿者讲授,同时为孩子们介绍了多个大学专业,让孩子们了解一些在未来可以选择的道路,并借此引导孩子们初步规划自己的未来。孩子们感叹道:“原来课本之外的知识有着这样的魅力!”

图7 学科背景课程

 

课程与活动丰富多彩,还包括了环保讲堂、变废为宝实践、趣味运动会、水火箭制作、承重桥搭建、广场舞活动等,孩子们在欢笑中学到了许多课本外的知识,也和志愿者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图8 环保时装秀


图9 活力广场舞活动


承担社会责任

团队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做好调研与宣传工作。团队在活动中探寻彬州市金池革命旧址,了解当地红色革命文化,感悟老区精神,并在学校开展西迁精神宣讲,带领孩子们学习党的奋斗历史,在孩子们心中播下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种子,赓续红色基因,使党的精神结晶代代传。

图10 志愿者开展西迁精神宣讲会


周至分队结合当地教育发展状况和学生的身心成长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并走访了学校的部分师生,结合实际提出建议,力图寻找乡村教育的振兴密码。

图11 志愿者对学校老师进行访谈调研


为弘扬优秀乡村文化,支教团成员走进周至石刻传承人武元海家。在与武爷爷的交谈中,志愿者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石刻艺术的魅力,也了解到了武爷爷对于石刻这项技艺的心得体会,以及他对于石刻未来发展的寄望和隐忧。回到学校,志愿者通过“家乡之魅”美育课程唤起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播下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图12 志愿者们采访武元海爷爷


图13 武爷爷的“庭院碑林”



余音不绝,薪火相传

一位孩子在给志愿者的信中写道:“你们的到来让我感觉遇到了知己,希望我未来能成为像你们一样优秀的人。”一位老师评价本次支教活动:“你们是一盏盏灯塔,照亮了许多孩子未来的路。”读着这些话语,志愿者们深感欣慰,也备受鼓舞。

暑期实践结束后,我们和孩子们的联系并未断绝。除了保持线上沟通之外,团队成员在10月19日再次回到了熟悉的九峰镇进行回访,为孩子们带来了精彩的大学生活分享、学习经验交流、生涯规划讲座等活动,继续关怀和守护他们的成长。

图14 回访活动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余音袅袅,薪火相传。交大青年将在公益之路上继续前行,将青春书写在广袤的乡土大地上。

图15 团队志愿者与学校师生的合影


【END】


编辑 | 社会实践指导中心 丁国熙

审核 | 社会实践指导中心 张盛展

复审 | 团委 石杨根 姜飒

关于我们

听党指挥跟党走,追求卓越建新功。西安交通大学自1982年派出第一支学生社会实践队伍,40多年来,在学校党委的关心指导下,团委坚持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融入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引导我校青年学生厚植爱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在社会调研、理论宣讲、红色寻访、志愿服务、政企见习、国际访学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锤炼高尚品德、矢志实学实干,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奉献国家、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经过持续创新探索,社会实践工作覆盖面和实效性不断扩大,“校-地-企-媒”协同育人模式日益完善,形成“一条主线,两个规范,三个结合,四个保障”的良好工作局面。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实践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实践”是西安交通大学团委社会实践指导中心的信息发布平台,用于发布信息、项目内容及团队风采展示、交流互动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