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背景: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空心化、建筑失修及传统文化流失等严峻挑战。陕西省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省内的传统村落不仅是农耕文明的见证者,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然而,在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中,部分传统村落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生机与活力,面临着被遗忘甚至消失的风险。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地方开展相关工作。在此背景下,西安交通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和社会责任,组织学生利用寒假时间返回家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旨在通过对陕西省典型传统村落的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当前该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再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及其成因,探讨如何通过文化赋能实现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通过本次调研,希望帮助同学了解相关制度建设、创新治理模式和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现状,以期为促进文化传播提供有效参考。
实践时间
2025年1月-2月
实践地点
以“返家乡”或在家乡附近地区开展实践并进行组队为主要形式,包括以下地区:
A 汉中、安康、商洛地区,共招募1组,每组5-10人;
B 西安、咸阳、宝鸡、渭南地区,共招募1组,每组5-10人;
C 延安、榆林地区,共招募1组,每组5-10人;
实践对象
本次调研将选取陕西省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地区,通过前期资料查村、文献研究,最终确定典型保护与发展模式的传统村落作为实践对象,调研样本抽取将依据国家公布的第一批至第六批传统村落为基础,将以田野调查、问卷发放、访谈作为主要实践方法,进一步了解陕西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面临的难题。
1. 村庄主要概况,了解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包括村庄规模、村集体经济、土地流转等。
2. 了解传统村落农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成员结构、性别、年龄、工作、收入变化等基本信息。
3. 了解传统村落文化赋能情况,包括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现状及问题等。
实践要求
通过团队线上资料收集以及线下现场踏勘,主采人员以田野调查,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等方式进行,从各层面展示传统村落多元价值,发挥交大精神在国家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方面的影响。
1.小组组会
实践开展过程中,组长召集召开全体组会线上/线下模式不得少于3次,组会讨论人员分工、传统村落调研任务分配、稿件校对、总结归纳、汇报展示等具体实践工作。
2.田野调查前准备
根据传统村落调查案例分配情况,小组成员负责发放调查问卷以及自行安排访谈,访谈时其他团队成员需要陪同,由主采人员采访,其他成员配合。田野调查前,参与调研同学需要对所选传统村落调查内容通过网络初步了解,访谈内容提前发给访谈对象。紧密围绕调研实践调查问题展开。调研重点把握传统村落发展的治理创新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等问题。
3.拍摄一段生动的纪实视频
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对传统村落基本情况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状况调研,形成传统村落调查记录短片。视频文件格式为MP4,画面清晰,声音清楚,内容配字幕,时长小于3分钟。
4.完成一份传统村落调查实践报告
按照调研内容组织,注意内容准确、言语通顺,能充分展示文化赋能,突出相关制度建设、创新治理模式和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现状,图文并茂,附录包括调研访谈记录等过程记录。字数不少于10000字。
5.任务反馈
组长安排任务,组员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分工,最终视频和调研实践报告交由组长,由组长安排多次校对,修订后交由组员及时反馈给指导老师。
参与对象要求
1. 全校本科及研究生,专业不限,社会学、管理学、建筑学、设计类专业同学优先;
2.有较强的组织、协调、策划与人际交往能力;
3.有较好的拍摄、视频剪辑能力(有摄影设备为最佳);
4.有较好的新闻稿文案撰写、材料报告撰写能力。
总结及表彰
实践结束之后,各实践团队按时完成总结材料,提交视频作品。学校将组织答辩评比,按照评比结果确定各级奖励标准,并组织全校实践成果汇报交流活动。
扫码报名
请有意参与本次调研的同学扫码报名:
编辑 | 社会实践指导中心 张盛展
审核 | 社会实践指导中心 张盛展
复审 | 赵一青 姜飒
★
关于我们
★
听党指挥跟党走,追求卓越建新功。西安交通大学自1982年派出第一支学生社会实践队伍,40多年来,在学校党委的关心指导下,团委坚持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融入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引导我校青年学生厚植爱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在社会调研、理论宣讲、红色寻访、志愿服务、政企见习、国际访学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锤炼高尚品德、矢志实学实干,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奉献国家、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经过持续创新探索,社会实践工作覆盖面和实效性不断扩大,“校-地-企-媒”协同育人模式日益完善,形成“一条主线,两个规范,三个结合,四个保障”的良好工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