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少儿精神卫生科门诊援疆专家朱冬冬主任收治了一位13岁的青少年小琦(化名),小琦同学手腕上那一道道深浅不一的划痕,真的让人心疼不已。这个孩子小小的身影里透露出的无助与迷茫,她的世界仿佛被一层厚厚的阴霾笼罩,失去了原本属于少女的光彩。小琦在精神卫生科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就在治疗团队一筹莫展之际,援疆专家朱冬冬主任提出远程会诊的建议,同时也得到了精神卫生科钱文胜主任的大力支持,医疗团队希望通过远程会诊、合作医疗这种新模式,共浇友谊之花,架通“桥梁”,实现“1+1=3”,有效地为患者解决困扰。此次会诊邀请到南京脑科医院柯晓燕教授、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沈学武教授、周勤教授等专家强势助阵,共同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答疑解惑。
柯晓燕教授首先为我们明确了诊断,她说到: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应该过上快乐无比的生活。当他们开始变得不快乐了,像小琦同学这样出现了消极的自残行为。
这让人痛心疾首,到底是为什么?
原来孩子不是叛逆,而是真的生病了。
综合评估后:小琦同学患有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影响心理、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精神障碍疾病,其特点是持续性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认知障碍、睡眠障碍、食欲减退和自杀倾向 ,在会诊中柯教授指导家长与孩子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家长坚持的正确方向如何有力有效的把握,柯教授提出情感上高需要的孩子家长应常常与其面对面真诚的交流,给孩子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良好的家庭关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的抑郁在某些层面也是在提醒家长,家庭关系是否需要做些调整?夫妻间相互尊重、彼此理解、更多支持。作为父母,应当建立边界意识,回归父母角色,和谐美好的家庭关系,孩子会从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会更有好好生活的动力。
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沈学武教授、周勤教授跟小琦同学交谈过程中,自始至终态度和蔼,问诊内容面面俱到,抽丝剥茧般将小琦的情况了解清楚,对小琦的情绪进行解剖。对其忽高忽低的情绪进行分型,对孩子述说的心情不舒服进行细化,抓取目前对小琦危害性最大的情绪,抓痛点精准处理。并对孩子的烦躁也予以进一步澄清,均予以一一分析。经过抓取提供线索以及鉴别诊断,最后精准地为小琦的诊疗作出了明确规划,与我院团队一道为小琦制定出下一步的诊疗方案。
我院钱文胜主任再次向南京及徐州的各位专家发出真诚的邀请,希望还能有朱冬冬这样的专家来伊犁州奎屯医院进行医疗援疆,钱主任提出奎屯位于“奎独乌”中心区域,有着伊犁州以及周边地区相对较好的教育资源,多所中学设立了内初班,许多十一二岁的青少年离家几百公里前来求学,学业的压力、分离焦虑、人际关系的处理、情感的缺失等成为了我地区青少年的突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儿童抑郁有时被认为是闹脾气,青少年抑郁经常被错认为“青春期的叛逆”,以躯体不适为主要症状的抑郁被认为是躯体疾病,而被忽略,不仅仅无法得到及时救助,反而推向更为沉重的深渊。
在此我们郑重呼吁各位老师和家长,如果“我”抑郁了,请这样陪伴“我”:
1
在与孩子相处时,可以选择户外的自然环境,如公园的草地、宁静的花园等,大自然的氛围能让孩子放松心情。不要在孩子匆忙的时候试图沟通,要预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孩子感受到你不是在敷衍他们,而是真正愿意花时间倾听他们的心声。
2
部分父母会按自己的标准或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且拒绝其反馈,较少给予鼓励及表扬,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能不仅优柔寡断、缺乏理性思维,心理与精神行为的灵活性也相对比在正常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儿童低,从而增加儿童抑郁症的发生风险。请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要打断他们。用专注的眼神、点头等肢体语言表示你在认真倾听。例如,孩子说:“我觉得很不开心,没有人喜欢我。” 这时不要急于反驳或给出建议,而是耐心地等孩子继续说下去。当孩子做出积极的行为或表达出积极的情绪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例如,孩子主动和别人打招呼,你可以说:“你真棒!主动和别人打招呼是很勇敢的行为。”
3
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与他们交流。比如,不要说 “你的情绪调节机制出现了一些问题”,可以说 “你有时候会不开心,我们一起想想办法让你感觉好一点。”也可以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入手展开话题,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参与。比如,“我看到你画的画很漂亮,你能给我讲讲你画的是什么吗?” 或者 “你最近有没有听到好听的歌曲呀?给我分享一下吧。”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鼓励他们尝试新的事物,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可以说:“你很善良,总是关心别人。我相信你也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
4
我们应实施理性、严格、民主、关爱、耐心的教养方式,每一次耐心的倾听,每一个温暖的拥抱,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是在努力为孩子拨开那层阴霾。看着孩子从沉默寡言到慢慢敞开心扉,从对周围事物毫无兴趣到重新燃起好奇的目光,这个过程虽然充满挑战,却也无比珍贵。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希望像小琦同学这样的孩子们,早日露出发自内心的灿烂笑容!(文/图 精神卫生科 朱冬冬 蒋慧)
柯晓燕
职称:主任医师
科室: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
■柯晓燕,女,汉族,江苏南京人,1968年出生,主任医师,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擅长:
儿童精神疾病的诊疗,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等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的临床有所建树
简介:
1991年获南京医科大学儿科学专业学士学位,2002年获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生物医学硕士学位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0年12月至2011年1月获江苏卫生国际交流支撑计划资助赴台湾马偕纪念医院精神科进修,2011年7月至2012年9月获江苏省政府留学基金资助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现为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所长,世界卫生组织(WHO)儿童心理卫生科研与培训合作中心主任,江苏省儿童心理行为障碍诊疗中心负责人,兼任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儿童精神病学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江苏省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儿童精神医学学组组长。主持国家级课题7项、省级以及市级课题12项,获科研奖励11项。相关工作发表论文论著120余篇,专著10部,其中SCI收录论著20余篇。作为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江苏省第一批卫生领军人才和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两次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朱冬冬
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高级健康管理师,医务科科长。江苏省医院协会精神病医院分会青年委员、淮海经济区精神医学专科联盟副秘书长、徐州市心理学会理事、徐州市劳动能力鉴定专家,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心理诊疗专家。
坐诊时间:每周一、二、三全天坐诊,每周四、周五上午坐诊
坐诊地点:门诊楼二楼儿童青少年精神门诊、医学心理学门诊
END
总值班电话
13394925120
门诊预约电话
0992-3222601、3286927
▼
编辑:罗 军
责编:石伊凡
编审:李 强
终审:杜宗新